第1499集:改进成果再验证(1/1)
老黄走后,车间安静了几分钟。小李还站在看板前,盯着那张被换下的旧纸条,字迹已经有点模糊,像是被手心焐过好几遍。她没动,也没说话,只是把手机揣回兜里,转身去关监控设备。
刘好仃没走。他站在墙边,看着老黄新贴的那张纸条:“建议维持参数,但每两小时复检一次边缘温度。”看了足足半分钟,然后掏出笔,在旁边空白处画了个小方框,写上“验证方案”四个字。
第二天一早,这张纸条还在,方框没擦。刘好仃把老黄、班组长和小李叫到看板前,手里拿着三份打印纸。
“咱们得把这事走一遍。”他说,“不是信谁,也不是听谁说,得让数据说话。”
老黄皱眉:“我已经试过三轮了,温度稳,裂纹没再出。”
“我知道。”刘好仃点头,“可咱们不能靠‘没出’来定事。得知道它为啥没出,还得知道它啥时候会出。”
班组长端着杯子,吹了口热气:“你是说,再跑一遍?”
“不光跑,还得往死里逼。”刘好仃把纸分给他们,“高温、高湿、连轴转,看看玻璃能不能扛住。客户那边啥环境咱们不知道,但咱得比他们更狠。”
小李翻了两页:“你要搞压力测试?”
“不叫搞,叫验。”刘好仃说,“改了是改了,好不好,得看它能不能活过三天三夜。”
老黄不吭声,手指在纸边上轻轻敲了两下。他知道刘好仃说得对,可心里还是有点别扭——干了三十年,头一回被人说“得验你”。
班组长先开口:“生产线不能停,今天有两车货要发。”
“不动主线。”刘好仃指着手里的方案,“每两小时从生产线上抽三片,做应力测试。同时在旧烘干房搭个试验线,模拟极端环境,跑满七十二小时。”
小李抬头:“那得有温控,还得实时录数据。”
“温控仪我找到了,仓库里躺着一台报废的,还能用。”刘好仃说,“你负责搭数据看板,每小时自动刷新良率和温度曲线。”
班组长问:“谁盯着?”
“轮班。”刘好仃掏出一张排班表,“你安排人记温湿度,老黄带人做检测,小李管系统反馈。三方数据分开录,最后我合账。”
老黄终于开口:“干吗分三份?我不懂电脑,但手里的尺子不会骗人。”
刘好仃看着他:“我不是不信你。我是想让以后来的人,不管是谁,翻开本子就知道——那天几点几分,温度多少,出了几片问题,怎么处理的。不靠谁的记忆,靠本子。”
空气静了一瞬。
小李轻声说:“双盲记录?”
“不叫那么玄。”刘好仃摇头,“就是谁都不看谁的本子,直到最后对账。你录系统数据,老黄记实测结果,我来核。谁也不偏谁。”
老黄盯着他看了几秒,忽然伸手,接过笔,在自己那份方案上签了名。没说话,但动作很重,像是把名字钉进纸里。
班组长也签了,顺口问:“那试验线在哪搭?”
“旧烘干房。”刘好仃卷起纸,“下午就能通电。”
---
下午三点,烘干房门被推开。里面堆着几台废弃设备,角落里还有半袋没拆的保温棉。刘好仃带着老黄和小李进来,手里拎着那台翻出来的温控仪。
“外壳锈了,但表头是好的。”小李蹲下检查,“接上电源试试?”
老黄没急着动手,先用手摸了摸墙,又抬头看通风口:“这儿保温还行,就是热源得稳。”
“蒸汽管道就在隔壁。”刘好仃指了指墙外隐约传来的嗡鸣,“引一股热气进来,用铜管绕一圈,当加热环。”
小李算了一下:“温差可能控制不住,波动大。”
“不求准,求狠。”老黄站直,“客户仓库夏天能到四十度,咱们设三十八,湿度拉到八十五。只要不停机,就算过。”
班组长带着两个夜班工人过来,帮忙拆管道、接铜管。小李用手机架了个支架,连上外接摄像头,实时拍烘干房内部画面。画面传到她平板上,旁边还开着一个自建的小程序,准备记录每小时的温度、湿度和下线玻璃状态。
“名字起啥?”她问。
“就叫‘烤炉日记’。”刘好仃说,“听着像烧烤摊。”
大家都笑了。
老黄没笑,但嘴角松了点。他蹲在温控仪前,把电线一根根接上,动作慢,但稳。
六点前,设备通电。温控仪亮起绿灯,数字从二十六开始往上爬。
“第一小时,三十八度,湿度六十。”小李念着读数,“稳定中。”
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时间。
---
第二天早上六点,第一组试验数据出炉。
老黄拿着检测仪,在烘干房门口抽检了三片刚下线的玻璃。手指沿着边缘滑过,停顿两次,最后摇头:“无裂,应力均匀。”
小李同步调出系统记录:良率98.7%,比主线低0.3%,但在可控范围。
班组长在记录本上写下:“06:00,环境温38.2℃,湿度82.1%,首检通过。”
刘好仃把三本记录收走,回到看板前,打开合账本,对照着写进总表。
中午,温度升到三十九度,湿度一度冲到八十九。小李发现系统报警提示延迟了七秒。
“网络卡了。”她立刻排查,发现是临时摄像头信号不稳。
“换条网线。”刘好仃说,“别让小毛病糊弄过去。”
下午三点,第二轮抽检,老黄在第五片玻璃边缘发现一条微裂,立刻叫停。
“不是批量问题。”他用放大镜看,“单片受热不均,可能是铜管绕得不匀。”
刘好仃立刻让班组长调整加热环位置,重新校准。
晚上八点,三方记录第一次对账。
小李的数据:累计下线147片,异常报警3次,均在湿度波动期。
老黄的手记:抽检9次,共27片,发现微裂1片,其余正常。
刘好仃的合账本上,画了个三角标记,标着“湿度峰值关联异常”。
“有影子了。”他说。
老黄点头:“明天再跑一轮,看是不是真有关系。”
---
第三天清晨,七十二小时测试进入最后十二小时。
所有人轮班盯岗。小李熬了个通宵,眼睛发红,但还在调程序。她把报警响应时间从七秒压到一点八秒,又加了个“环境波动预警”小弹窗。
班组长换了身干净工装,说:“最后一班,得精神点。”
老黄一早就在烘干房外等着。六点整,他戴上手套,拿起检测仪。
第一片下线,他测完,点头。
第二片,翻过来看边缘,停顿,再看,放下。
第三片,直接递到刘好仃手里:“你看看。”
刘好仃接过,对着光看。右下角有一道极细的纹,像头发丝,不仔细根本发现不了。
“和前天那片一样位置。”老黄说。
小李立刻调出数据:温度38.5℃,湿度86.3%,系统无报警。
“它没报。”她说,“但裂了。”
刘好仃把玻璃放在桌上,三本记录本摆在旁边。他没急着写,而是把三份数据并排摊开,盯着看了很久。
然后他拿起笔,在合账本上写下最后一行记录时间:06:17。
接着翻到新一页,画了个表格,标题是:“极端环境测试最终数据汇总”。
他刚写下第一行数字,小李的手机震了一下。
她低头看,是系统后台提示:
“试验线运行71小时58分,累计下线219片,发现潜在缺陷2片,系统漏报1次。测试即将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