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8集:新机遇验证分析(1/1)
老黄把那张流程单往下按了按,指尖在“三过三检”那行划了两下,像是怕反光刺眼,又像是在确认字迹有没有蹭掉。小李站在旁边,手里还捏着刚打印出来的系统日志,纸边被她无意识地卷出了褶。
刘好仃没走,包还挂在质检台的老位置。他坐到角落那张折叠椅上,打开本子,翻到“感官兼容性”那一栏,笔尖顿了顿,没写,抬头看小李:“把昨天四组测试的数据,全调出来。”
小李愣了下:“现在?”
“现在。”刘好仃说,“那片玻璃还在你手里吗?”
老黄从工具箱里取出那片边缘带震纹的样品,往桌上一放:“在我这儿。睡前摸了三遍,记得清清楚楚。”
班组长也折返回来,顺手把交接本夹在腋下,拉开椅子坐下:“我刚跟夜班交完底,说‘安全提示’单子不能手切,他们记了。”
“不是记不记的事。”刘好仃翻开本子,指着几行记录,“是咱们现在卡在同一个地方——数据说行,老黄说不行。这事儿得掰开看。”
小李把电脑接上投影,屏幕亮起,A线的运行曲线一格格爬上来。她点开第三单的节点,放大网络延迟那段:“你看,系统三秒后自动恢复,参数加载完整,冷却模式切换成功。除了中间停顿,其他都达标。”
老黄盯着屏幕,忽然伸手点了点投影上的玻璃边缘位置:“它达标,但它毛。”
“毛”字一出,小李差点笑出来,又忍住了。
刘好仃没笑:“你把实验室的显微图调出来。”
小李切换画面,震纹的放大图铺满屏幕,像被风吹皱的湖面,细密却不规则。
“数据呢?”刘好仃问。
“表面粗糙度0.8,标准是1.0以内。”小李念着,“结构强度、透光率、边缘直角度,全在合格区间。”
“那为什么摸着不舒服?”刘好仃问。
小李张了张嘴,没答上来。
老黄接过话:“就像衣服,标签写‘纯棉’,穿上去扎脖子,你说它合格吗?”
班组长低头翻交接本:“问题是,咱们现在验货,靠的是仪器数据。手感……怎么算标准?”
“先得承认它是个问题。”刘好仃说,“咱们昨天三组测试算过,一组算不过,不是因为机器坏了,是因为咱们的标准漏了东西。”
小李皱眉:“可手感没法量化啊。今天老黄摸出来,明天换个人,说没感觉,算谁的?”
“那就让老黄当标准。”刘好仃说,“先立个规矩:所有‘安全提示’单,磨边完成必须过感官项,老黄主评,结果记入验证档案。”
老黄一愣:“我?”
“你。”刘好仃点头,“你手摸得出0.5度的温差,摸得出0.3秒的震动延迟。你不是机器,但你比机器多一样东西——经验。”
小李还想说什么,刘好仃抬手拦了下:“我不是要推翻数据。我是说,数据是底线,手感是上限。咱们现在要的,不是‘合格’,是‘用着舒服’。”
班组长慢慢合上本子:“那流程得改。现在质检流程里没这一项。”
“加上。”刘好仃说,“就叫‘感官兼容性检测’,放在三检之后,包装之前。老黄签字,才能放行。”
小李低头看着屏幕,忽然说:“那操作员呢?他们信这个吗?”
刘好仃笑了:“不信,就得让他们亲眼看见。”
他转头对老黄:“拿三片玻璃来,标准件、震纹件、还有咱们上周做的旧款,别标名字,让他盲摸。”
老黄起身去库房,不多会儿抱来三片,用布包着。刘好仃把它们并排放在桌上,编号1、2、3。
“小李,你来。”他说。
小李迟疑了一下,伸手摸第一片:光滑,顺手。第二片:指尖一划,明显滞涩。第三片:比第一片稍粗,但比第二片好。
“我说。”老黄坐在旁边,不动声色。
“第一片应该是标准件。”小李说,“第三片是旧款,边缘处理没现在精细。第二片……是昨天那片?”
老黄点头:“对。震纹在0.8微米左右,数据合格,手说不行。”
小李把手收回来,沉默几秒:“我明白了。不是数据错了,是我们只看了数据。”
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感官兼容性——纳入必检项,由老黄主评,结果归档。”然后抬头:“下一步,咱们得弄清楚,这震纹是怎么来的。”
小李立刻调出A线冷却段的温度曲线,逐秒比对。前两单平稳,第三单重启后,升温斜率确实慢了0.3度,持续五秒。
“就这?”老黄问。
“就这。”小李说,“系统按参数走,但执行有延迟。重启后,加热模块响应慢了半拍。”
“那不是系统问题。”老黄摇头,“是它醒得不够快。”
刘好仃接过话:“所以问题不在代码,也不在设备,是在‘信任’。”
班组长抬头:“信任?”
“对。”刘好仃说,“操作员看到界面卡住,第一反应是切手动,因为他不信系统能自己恢复。咱们的数据再准,他不信,流程就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李点头:“就像你说的,‘敢等三秒’才是关键。”
“所以咱们现在有两个坑。”刘好仃合上本子,“一个是震纹,得从冷却响应上找办法;另一个是信任,得让人愿意等。”
班组长问:“那现在怎么办?流程还按昨天的走吗?”
“走。”刘好仃说,“但加一条:所有‘安全提示’单,系统未完全加载前,操作台自动锁死,无法切换手动模式。”
小李眼睛一亮:“物理锁定?”
“对。”刘好仃说,“不是防人犯错,是给人底气——你不用动手,机器会自己醒。”
老黄笑了:“这招狠。人想切都切不了。”
“那就不是靠自觉了。”班组长说,“是靠制度兜住。”
刘好仃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验证标准”下面写下三行字:
1. 数据达标是底线
2. 手感合格是上限
3. 机器未醒,人不动手
他放下笔,回头问小李:“系统能加这个锁定功能吗?”
“能。”小李说,“今晚就能改。”
“那震纹呢?”老黄问,“总不能每次都靠我摸。”
“先靠你。”刘好仃说,“然后咱们把你的手感变成数据。你每次评,我都记,记多了,找规律。哪天系统能摸出你摸出的东西,咱们就真闭环了。”
小李忽然说:“其实……我们可以建个‘手感数据库’。把老黄每次的评语、对应的工艺参数、显微图、触感数据全存进去,慢慢训练模型。”
刘好仃看了她一眼:“你终于说到点子上了。”
老黄咧嘴笑了:“合着我这双手,还能当AI老师?”
“不光是老师。”刘好仃说,“你是咱们的第一传感器。”
班组长低头在交接本上写完新流程,抬头说:“那今天这会,算是把问题理清了?”
“理清了。”刘好仃说,“问题不在机器,也不在人,是在咱们没把人和机器绑在一起。”
小李合上电脑,长出一口气:“感觉像重新学怎么干活。”
“不是重新学。”刘好仃说,“是学怎么一起干。”
老黄把那三片玻璃收进工具箱,临走前摸了摸震纹那片,嘀咕了句:“今晚还得陪它睡。”
刘好仃最后检查了一遍本子,把“感官兼容性”那页折了个角,塞进胸口口袋。他走到A线控制台前,看温度曲线平稳走着,绿灯常亮。
他转身对小李说:“今晚改完锁定功能,发我测试方案。”
小李点头。
老黄拍了拍工具箱。
班组长合上交接本,夹在腋下。
刘好仃刚要走,忽然停住,回头看向投影屏幕。
刚才小李没关,显微图还挂着,震纹在光下像一道极细的裂痕,不规则,却清晰。
他走回去,伸手点了点那道纹。
指尖传来一丝几乎察觉不到的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