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1集:新机遇潜力评估(1/1)

手机在裤兜里震了一下,刘好仃没掏。他正蹲在东区包装台边上,看小李往新本子上贴第三十七张便签。纸角有点卷,她用指甲轻轻压平。

“这客户说‘上次你们记得我不要泡沫垫,这次也别放’。”小李念完抬头,“连续两单提同类要求,算不算高潜力?”

老黄在旁边拧螺丝,听见了,手一顿:“你们现在是给客户发奖状?”

“是算账。”刘好仃这才掏出手机,解锁,翻出小李昨晚整理的月度记录表,“过去一个月,备注特殊要求的客户有十二个,八个人回头了。”

班组长凑过来扫了一眼:“复购率八成三?平时才五成出头。”

“还不止。”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破损登记单,“上个月东线发佛山那批货,边角划伤三块,赔了四百二。客户当时写了‘别用旧箱’,没人看见。”

小李接话:“现在轮值专岗每天盯留言,提前换了加厚箱体。这周同线路零破损。”

老黄把扳手往工具袋里一塞:“所以你们的意思是,多看两眼手机,就能少赔钱?”

“不止是看手机。”刘好仃翻开手感档案,翻到张建军那页,“他三年零裂片,靠的是手稳。咱们现在做的,是把客户的嘴,变成另一双眼睛。”

班组长摸着下巴:“可这双眼睛,得有人一直睁着。小李值岗还能记,其他人忙起来,谁顾得上?”

“所以不能靠人盯人。”刘好仃从包里抽出一张草纸,上面画了三栏,“我这几天琢磨了个打分法。”

小李凑近看:“行为频率、信任信号、反馈深度?”

“对。”刘好仃拿笔点着第一项,“一个月内提过两次以上要求的,加一分;点名要某条产线的,加一分;留言里带‘希望’‘记得’‘下次’这种词的,再加一分。”

老黄哼了一声:“搞评分,下一步是不是要发锦旗?”

“不是评先进。”刘好仃把草纸往桌上一摊,“是筛重点。总不能一百个客户都当VIP伺候,咱们产线又不是茶馆。”

班组长盯着那张纸看了会儿:“这三项,能进系统做标记吗?轻量的,不走正式流程。”

“可以。”小李点头,“我今晚就能加个隐藏标签,只有轮值专岗和排产能看到。”

“那就先试五个人。”刘好仃翻开本子,挑出五张便签,“张建军、东莞老王、惠州阿陈、中山李总、佛山那个说‘别忘了我提过的事’的。”

老黄瞥了一眼:“全是常客。这不叫筛选,叫挑熟人。”

“熟人为什么熟?”刘好仃反问,“因为他们提得多,我们回得快,回得准。现在要做的,是把这份准,提前一步。”

“提前?”班组长皱眉,“你是说,他们还没下单,咱们就猜他们要什么?”

“对。”刘好仃拿起红笔,在草纸背面写:

“客户A,连续三单备注‘防刮膜’——下次可主动问:‘还按老标准贴吗?’”

“客户B,曾补单一箱——下次排产松时,可提醒:‘您常订的型号现在有空档’。”

小李念完笑了:“这不跟老店伙计招呼熟客一样?”

“就是这个意思。”刘好仃收笔,“咱们厂没推销员,也没客服部,能靠的,就是生产前那几步动作——贴膜、封箱、回消息。这些事做在前头,比降价管用。”

老黄还是摇头:“服务再好,单价没变。你们这是白干活。”

“真白干?”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张汇总表,“过去半年,因沟通漏项导致的返工、换货、赔付,加起来两万三。”

他顿了顿:“这一个月,试点客户零返工,包装材料省了三千,破损赔付省了四千。”

班组长算得快:“省了七千,接近损失的三分之一。”

“这不是省钱。”刘好仃指着表上一条折线,“是把本来要漏的,捞回来了。客户愿意说,我们能听,听懂还能做——这本事,别人抄不走。”

老黄没吭声,低头拧了个松动的螺丝帽。

小李翻着本子:“那接下来,是不是该划个线?比如总分≥2的,算高潜力客户,优先响应?”

“可以。”刘好仃点头,“但别叫‘高潜力’,叫‘常声客户’——经常出声的客户,值得多听一句。”

班组长笑了:“这名字接地气。”

“接地气才记得住。”刘好仃把草纸折好,塞进工作服内袋,“明天开个短会,就聊这一件事:客户习惯档案,有没有继续往下挖的价值。”

第二天午休,四个人围在质检台角落。

刘好仃把贴满便签的本子往中间一放:“咱们不谈情怀,只看三件事:能不能降损?能不能稳单?能不能让干活的人心里有底?”

小李先说:“我统计了试点客户这三周的订单,变更率下降百分之四十,包装返工为零。”

班组长补充:“排产时参考这些标记,预留弹性时间,没打乱节奏。反而因为少救急,整体效率提了五个点。”

老黄坐在一边,手里转着一把小扳手:“你们说的我都听了。可我还是那句话——客户满意了,能多给两分钱吗?”

没人说话。

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张旧照片,边缘磨得发白。上面是车间十年前的合影,他站在后排,手里举着一块玻璃。

“九年前,咱们厂差点关门。”他指着照片,“那时候客户跑光了,不是因为玻璃不好,是因为没人回话。”

他放下照片:“后来怎么活下来的?靠一个老客户回头,说‘你们现在有人接电话了’。”

老黄转着扳手的手慢了下来。

“服务不是为了让别人涨价。”刘好仃声音不高,“是为了让别人愿意再来。来一次是运气,来三次是习惯,来十次——就成了咱们的底。”

小李轻声说:“我昨天翻到一条半年前的留言,客户说‘你们要是能记得我的习惯就好了’。那时候咱们连记录的地方都没有。”

班组长拍了下桌子:“现在有了。而且不止是记,是能算,能用。”

老黄终于开口:“那你们打算怎么干?天天开会?每人发个小本子?”

“不。”刘好仃拿出新打印的表格,“建议走立项流程,做个轻量系统模块,把‘常声客户’标记嵌进去,轮值专岗每天更新,排产参考,不强制。”

“算下来,开发成本不高。”小李补充,“主要是数据归集和标签逻辑。”

“人力呢?”老黄盯着他。

“不增编。”刘好仃说,“轮值制照旧,每人每周兼两小时,算进绩效。”

老黄沉默了一会儿,把扳手往桌上一放:“行吧。反正螺丝我天天拧,多听两句话,也不累。”

班组长笑了:“那咱们算达成共识了?”

刘好仃环视一圈:“客户习惯档案,有潜力,建议立项开发。下一步,做计划。”

小李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下一步:制定开发计划——”

刘好仃忽然伸手,按住她的笔尖。

“先不急。”他说,“让这想法再晾两天。太热的炉子,容易把活儿烧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