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6集:新策优化效果评(1/1)

刘好仃的工牌还挂在挂钩上,晨光从车间高窗斜切进来,照在4号台边缘那道旧划痕上。他没急着打卡,先打开控制台,调出小李做的“策略效果看板”。屏幕亮起,曲线一条条爬升,他盯着“扫码后停留时长”那根线,从凌晨三点开始稳稳上扬,一直没掉下来。

他点了点“留言互动率”数据,放大看趋势图。昨天凌晨更新的那批真实客户留言,已经触发了三百多次回扫行为。他没说话,起身走到小李工位后头,指了指图表下方空白:“这里得加一项。”

小李回头:“加啥?”

“客户扫完码,有没有接着问延保的事。”刘好仃说,“别光看他们看了几秒,得看他们看完后,想不想靠上来。”

小李敲了几个键,调出行为路径追踪模块。“可以加,但得跑一晚数据。”他抬头,“您是怀疑,热闹是热闹,实际用的人不多?”

“不是怀疑。”刘好仃靠着桌边,“是得知道,他们是不是真把这机器当回事。话听着动人,可要是坏了还是立马换,那咱们说的‘记得’,就只是个摆设。”

小王抱着测试机从装配线过来,听见这话直接插嘴:“我昨天去客户那儿做回访,人家说‘你们这故事挺感人’,然后问能不能便宜两百。”他咧嘴一笑,“感情归感情,钱包归钱包。”

刘好仃没笑,点点头:“那就等今晚数据。真有人因为看了留言,多撑了一阵子没换新机,那才算落地。”

中午饭点前,四个人围在操作台边开了个短会。小李把最新周报投在墙上小屏上,三条主曲线清清楚楚:客户留存率涨了22%,扫码转化率翻了一倍,服务响应满意度从78%拉到91%。

“稳了。”小王拍桌,“这数据,够写进年终总结了。”

老黄没动,筷子还夹着半块豆腐:“我昨天修的那台,客户一边扫码一边念留言,念到‘它推我,我没倒’那句,笑了。可等我掏出工具箱,他立马说‘今天必须弄好,下午还要赶工’。”

“这不矛盾。”刘好仃端着饭盒,“以前催你,是怕你不修;现在催你,是信你能修好。一个叫不信任,一个叫有指望。”

老黄顿了顿,把饭盒放下:“那我换个问法——他们信你修得好,可要是修得慢呢?这信任,扛不扛得住火?”

没人接话。小李低头翻数据,忽然出声:“过去一周,报修工单平均响应时间缩短了40%,但客户催单电话数量……多了15%。”

“看。”老黄指着他,“信任是让人敢催,不是让人不催。”

“那就得换个角度看。”刘好仃把饭盒搁下,“他们催,是因为觉得这机器还能救。换作以前,坏了就扔,连电话都懒得打。”

小王挠头:“可咱们评估效果,总不能写‘客户催得更勤了,说明策略成功’吧?”

“不写催。”刘好仃说,“写‘客户愿意等’。”他看向小李,“查查最近报修的机器,有多少是用了五年以上的,原本该淘汰的,现在还在修。”

小李手指飞快敲击,几秒后调出一组数字:“过去七天,维修的十年以上设备有37台,其中21台客户明确拒绝更换新机,理由是‘用顺手了’‘修修还能撑’。”

“就这。”刘好仃点了点屏幕,“这些人才是真信了。不是信我们说的话,是信他们自己说过的话。”

老黄没再反驳,默默从工具包里抽出一支红笔,在维修日志封面上写了四个字:客户情绪。然后翻到第一页,记下第一行:“张记面馆,王老板,机器修时全程围观,修完说‘它比我老,可不能先倒’。”

小王乐了:“您这是要搞心理分析?”

“不是分析。”老黄合上本子,“是记下来。以后谁来修,都知道这台机子,主人舍不得它歇。”

下午三点,刘好仃回到工位,抽屉拉开,拿出那本写满铅笔字的本子。他翻到中间一页,指着三条记录:“这三个客户,机器出过两次大故障,维修费加起来快买半台新的。可两次,他们都选了修。”

小王凑过去看:“您记这些干啥?”

“他们在留言里说‘它认我’。”刘好仃轻声说,“这不是我们编的,是他们自己说的。现在他们机器坏了不换,是因为这话,又反过来提醒了他们自己——我当初是这么想的。”

小李若有所思:“所以评估策略有没有效,不该只看我们改了啥,得看他们有没有接着说、接着信。”

“对。”刘好仃合上本子,“数据能看热度,但只有他们主动留下新话,才算真的接住了。”

他转身在黑板上写下最后一行评估指标:“新增用户主动留言数”。底下不写公式,不标百分比,只画了个小方框,写着:“让机器听见回声。”

散会后,小王抱着测试机去产线做最后一次扫码压力测试。老黄收拾工具准备出外勤,路过4号台时,顺手把刘好仃没盖的笔帽拧了回去。小李在系统后台点了“生成周报”,光标停在结论栏,迟迟没输入。

刘好仃站在控制台前,重新打开效果看板。新数据刚刷新,一条曲线悄然爬升——过去24小时,有48位客户在扫码后,勾选了“允许用于产品故事展示”,并留下新留言。

他点开第一条:“它不会说话,但我每次摸它,它都热。”

屏幕光映在他脸上,他没笑,也没合上电脑。

他只是把那句话,复制下来,粘贴进本子的最新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