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0集:新机遇成果再备推(1/1)

刘好仃把手机往桌上一放,屏幕还亮着那张边缘带分叉的裂纹图。小李正低头敲代码,听见动静抬了抬头,又迅速盯回屏幕。老张从文件堆里抽出一张质检单,手指在某个数值上停了两秒,没说话。

“它自己标红的。”刘好仃开口,声音不大,但屋里没人再动笔,“批注都对得上,时间、位置、风险等级,跟老张写的一模一样。”

小李终于停下键盘,转过身:“三次结果一致,置信度平均八十二以上。这回不是预警,是直接判定。”

“以前得喊人。”老张合上单子,“现在它自己就敢下结论了。”

刘好仃点点头:“等了这么久,不就等它能独立认出那种‘看着像小毛病,其实要命’的裂纹?现在它认出来了,还标得准,咱们手上这东西,真站得住。”

小李搓了搓脸:“再跑两天,看看是不是偶然?”

“可以再跑。”刘好仃打开电脑,新建文件夹,打字,“但准备工作,得现在开始。成果稳了,该往外推了。”

文件夹名字跳出来:**新机遇推广筹备V1**。

老张皱眉:“推?现在就说推,是不是太早?万一后面出岔子,名声砸了,再捞不回来。”

“名声不是吹出来的。”刘好仃说,“是实打实干出来的。咱们这系统,没说它万能,也没说能替人干活。它干的是‘不漏’,是‘提前拦’。只要这点站得住,就值得说。”

小李犹豫:“可客户听不懂这些。他们一听AI,就想是不是全自动化,不用人了。真来了,发现还得三个人会审,回头就说我们夸大宣传。”

“那就别讲AI。”刘好仃干脆,“讲结果。漏检少了多少,复核省了多少时间,玻璃炸了没炸——他们只关心这个。”

他拉开抽屉,翻出个旧笔记本,撕下一页,提笔写:

**漏检少90%,复核效率翻倍。**

写完推到桌中间:“就这十二个字,谁都能听懂。后面再展开,数据、案例、流程,一层层摆出来。不怕人问,就怕人不知道。”

老张盯着那行字看了会儿,点头:“行。但得配上真图。光说没用,得让他们看见,那裂纹多细,机器真能抓出来。”

“我去调。”小李说,“用#138那张做主图,再挑五张典型模糊案例,做个对比图集。”

“别光放机器判的。”老张提醒,“把人工标注的红圈也叠上去,让客户知道,不是机器瞎猜,是有据可依。”

刘好仃记下:“小李做图,老张挑案例,我来串逻辑。三天,出初版方案。”

小李刚要应声,又迟疑:“宣传材料……要不要加个技术说明页?比如‘模糊库机制’‘三次输入投票逻辑’?”

“加了也没人看。”老张直接,“我昨天跟车间小王聊,他说你们上次写的‘置信度动态评估’,他念了三遍才明白是啥意思。”

刘好仃笑了:“客户又不是来考试的。咱们不是卖术语,是卖安心。”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推给谁?两类人。一类是采购经理,关心成本和效率;一类是安全主管,怕出事担责。话术得分着来。”

他分两栏写:

左边写:“**省人、省时、少报废**”

右边写:“**零漏检、可追溯、责任清**”

“左边算账,右边保命。”刘好仃说,“谁来听,都能听进一句。”

小李拿起手机拍下白板:“回头按这个做PPT,简洁点,一页说清一件事。”

“话术也得练。”刘好仃说,“光写出来不行,得讲得顺。”

当天下午,他带着初稿去车间找两位老质检员试讲。说到“系统自动触发三人会审流程”时,其中一人打断:“啥叫触发?是不是机器自己喊人?”

“对。”刘好仃改口,“系统发现可疑,自动报警,我们三个人一起看,确保不漏一块危险玻璃。”

对方点头:“这句明白。”

另一人问:“那要是机器判错了呢?”

“它不终审。”刘好仃说,“它只筛。筛出来,我们看。对了,是它功劳;错了,我们兜底。它不怕错,就怕不吭声。”

两人听完,都说:“这能讲。”

晚上,刘好仃在办公室重写话术稿。删掉所有“算法”“模型”“置信区间”,换成“发现”“报警”“复核”。把“模糊案例库”改成“高风险问题档案”,把“双通道融合”说成“两个眼睛一起看”。

小李发来修改后的对比图:左边是旧系统漏检的七块危险玻璃,右边是新流程捕获的同样问题,每张图下都标着时间、产线、复核人。

老张也传了三段车间实拍视频:一段是机械臂自动拦截问题玻璃,一段是复核台三人讨论判例,一段是最终放行的成品整整齐齐码进包装区。

刘好仃把材料整合进方案文档,标题定为:《玻璃缺陷智能预警系统推广准备方案(初稿)》。

第三天早上,他召集小李和老张开内部动员会。办公室坐不下,搬了三把椅子到检测区旁边的空档处。

“有些人可能觉得,咱们就是厂里一个小改进。”刘好仃站着说话,“但我想说,这东西,能救玻璃,也能救人。”

他打开平板,播放#138号图的识别全过程:三次运行,结果一致,自动标红,触发复核,老张批注“留”,最终报废。

“这块玻璃要是放出去,装到高楼幕墙上,三个月内必爆。”他说,“现在它还没出车间,就被拦下了。不是靠运气,是靠流程。”

小李补充:“过去七天,系统主动拦下十九块同类隐患。没有这一套,至少一半会漏。”

老张看着周围几个年轻员工:“你们觉得推广是为了拿奖金?不是。是为了让更多人知道,有一种检测,宁可多查,也不放过。”

刘好仃最后说:“这次推广,不考核签单量,不比谁说得多漂亮。只看一点:客户听完,能不能记住‘机器喊人看’这五个字。”

散会后,小李问:“材料发给谁?”

“先不发。”刘好仃说,“再过一遍。每张图,每句话,都得经得起问。”

他打开文档,从头开始核对。老张在一旁检查案例图的批注时间,小李重新导出数据日志。

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

第二天,方案定稿。宣传册、话术表、演示视频全部归档,存入加密共享目录。

刘好仃在文件夹里新建了一个子目录,命名为:**客户常见问题预答**。

他敲下第一条:“问:系统能完全替代人工吗?

答:不能。它负责发现,我们负责判断。它越聪明,我们越轻松,但责任,始终在人。”

小李站在他身后看着,忽然说:“其实它现在已经能独立判不少了。”

“我知道。”刘好仃没回头,“可我们不能让它替人扛责。它再准,也是工具。”

老张走过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宣传册样张:“封面要不要加句话?”

刘好仃想了想,提笔写下一行字:

**它不装懂,所以靠得住。**

三人盯着那行字看了几秒。

小李笑了:“这句,肯定能记住。”

刘好仃合上电脑,站起身:“准备好了。”

他拿起桌上的两份纸质材料,一份交给小李,一份递给老张。

“明天开始,”他说,“见人就讲。”

老张接过材料,手指在封面上那行字上摩了摩,刚要开口——

刘好仃的手机震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