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8集:再施改进优化计(1/1)

刘好仃推开办公室门的时候,小李正把耳机塞进抽屉,老张已经坐在电脑前搓了搓手。墙上的挂钟指向十二点二十三分,饭盒堆在窗台边,盖子都没合上。

“不等了?”刘好仃走过去,顺手把昨天那张争议图从投影里撤下来。

“等您一句话。”小李打开数据库,“我刚筛出八十七张图,都是老张提过的三类高风险样本——边缘裂带气泡、磨砂区隐裂、划痕混淆裂纹。”

老张点点头:“今天我能标完三十张。标准按昨天定的来,但得先写明白,不然小李没法批量处理。”

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那就现在写。一条条过,写清楚才算数。”

小李调出标注界面,新建了一个文档。老张指着屏幕:“第一条——裂纹长度超过两毫米,不管有没有气泡,一律标红;第二条,磨砂区域的线状缺陷,只要走向不规则,就算断断续续也标;第三条……”

他一条条念,小李飞快敲字。刘好仃时不时打断:“‘不规则’太模糊,改成‘方向突变大于三十度’。”“‘断断续续’加个定义——间隔小于零点五毫米的分段缺陷视为连续。”

文档一页页往下拉,三人一边讨论一边修改。到第三条规则时,小李忽然抬头:“如果裂纹旁边有个灰尘点,模型可能会当成杂质过滤掉。”

“那就把灰尘也标出来。”老张说,“让它学分辨——杂质是浮在表面的,裂纹是从里面长出来的。”

刘好仃笑了:“你这是要教AI看‘出身’?”

“差不多。”老张正色道,“咱们人看图,不也是靠经验猜来路?”

文档定到第七条,小李点了保存,命名“V1.0-边缘强化标注规则”,上传共享文件夹。时间是十二点五十一分。

“第一枪打完了。”他说。

“第二枪上膛。”刘好仃转头,“老张,黄标签U盘准备好了吗?”

老张从兜里掏出U盘,贴着醒目的黄纸条。刘好仃接过,插进主机,新建文件夹:“高风险模糊案例库——首评会议记录。”

第一张图传了进来:一块边缘泛白的玻璃,裂纹像树枝分叉,根部裹着三个小气泡,旁边还有一道磨砂划痕。

“这张我昨天就犹豫。”老张说,“标吧,怕误杀;不标,万一炸了谁负责?”

小李放大局部:“裂纹中间断了一截,AI肯定识别不了。而且光照不均,增强后噪点太多。”

刘好仃没说话,打开便签本:“按昨天说的,各自写判断依据,匿名交上来。”

三张纸条十分钟内递到桌上。刘好仃收齐,打乱顺序,一一读出。

第一条:“裂纹起始于应力集中区,历史数据中此类结构七成最终自爆,应标高危。”

第二条:“特征不连续,当前模型无法捕捉,建议归入待研究样本,暂不纳入训练集。”

第三条:“虽有中断,但走向一致,且伴生气泡群,属典型疲劳裂,需重点监控。”

刘好仃念完,抬头:“老张,第一条是你的。”

老张点头:“我写的。”

“第二条是小李。”他又看向小李。

小李耸肩:“实话实说。”

“第三条,”刘好仃顿了顿,“是我写的。”

办公室安静了几秒。

“那就投票。”他说,“标,还是不标?”

老张举手。小李犹豫了一下,也举了。刘好仃最后一个举起手。

“通过。”他把图存进U盘,编号#001,“以后凡进库的图,都走这流程——写依据、匿名交换、三人表决。少数服从多数,平票听老张的。”

小李笑出声:“您这制度设计得比车间排班还严。”

“排班出错顶多迟到。”老张盯着屏幕,“咱们这儿出错,整批货都得报废。”

刘好仃关掉案例图:“接下来试机制。小李,把‘三次输入投票’脚本跑一遍,用这张#001做测试。”

小李切换到测试界面,导入原始图,启动脚本。

第一次运行,结果弹出:“检测到裂纹,置信度78%。”

第二次:“检测到划痕,置信度63%。”

第三次:“未发现明显缺陷,建议人工复核。”

刘好仃盯着三行输出,没说话。

小李皱眉:“完全不一致。这要真上线,自己都吵翻了。”

“所以不能让它自己判。”刘好仃指着结果,“以后凡是三次输出不一致的,直接进模糊库,打上‘分歧预警’标签,人工来定。”

“那脚本得改。”小李立刻动手,“我加个判断逻辑——只要三次结果不全相同,就不触发自动放行,直接转人工。”

“顺便把每次的置信度也记下来。”刘好仃说,“以后看哪些图总是犹豫,咱们重点补数据。”

小李敲了几行代码,重新测试。同一张图再跑三遍,系统不再给出最终判定,而是弹出提示:“识别结果分歧,已标记待复核。”

“成了。”他说,“临时方案跑通了。”

刘好仃点头:“先这么走。等数据攒够,咱们再回头优化模型。”

话音刚落,车间广播响起:“检测线B组暂停作业,设备校准十分钟。”

小李一拍脑门:“糟,我正要同步测试数据。”

“正好。”刘好仃站起来,“十分钟,够我们把今天定的两条铁律写进文档。”

三人围在电脑前。刘好仃口述,小李打字:

“第一条:所有边缘微裂高风险图,必须经老张复核后方可进入训练集;

第二条:凡AI识别结果出现三次不一致者,自动归入模糊案例库,由三人会审决定去向。”

文档保存,加粗标红,版本号更新为V1.0。

设备恢复的提示音响起时,文档刚好上传完毕。

小李切换回测试界面,导入新规则包。屏幕右下角跳出提示:“配置已加载,边缘强化模块就绪。”

“走你。”他按下运行键。

图像缓缓加载,模型开始分析。进度条走到一半,刘好仃忽然说:“等等。”

小李停手。

“把刚才那张#001再跑一遍。”刘好仃盯着屏幕,“这次用新规则。”

脚本重新启动。第一遍:“裂纹,76%。”

第二遍:“划痕,61%。”

第三遍:“缺陷不明确,建议复核。”

系统没有做出最终判断,而是弹出一个黄色标签:“分歧预警已记录,文件移入模糊库。”

刘好仃看了眼时间:一点四十七分。

“留痕了。”他说。

小李伸了个懒腰:“第一步算踩实了。接下来就是重复——标图、喂数据、看反应。”

“重复最见功夫。”老张合上显示器,“我下午继续翻老图库,争取把上半年的可疑件都过一遍。”

刘好仃没动,盯着屏幕上那张被移走的#001:“你们发现没,它每次判断不一样,但都在‘危险边缘’打转。”

小李一愣:“您的意思是?”

“它不是看不懂。”刘好仃轻声说,“它是不敢下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