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6集:新机遇验证再析(1/1)
刘好仃把U盘从电脑上拔下来时,金属接口有点发烫。他翻过来看了眼序列号,老习惯,像是确认这玩意儿还能用。小李正低头敲键盘,屏幕上的日志还在滚动,一条条测试记录像流水账似的往上爬。
“那五十二张图,得理一理。”刘好仃把U盘放桌上,没刻意放谁面前,但意思谁都懂。
老张坐在角落那张铁架椅上,脚边是他的旧工具箱,搪瓷缸子搁在箱盖上,水早就凉了。他抬头:“还理?不是稳了吗?”
“稳是暂时的。”刘好仃走过去,手指在桌面上划了道线,“昨天双轨跑通了,是好事。可同一个图,三次输入,两次报一次漏,这不叫稳,这叫碰运气。”
小李停下敲击,转头:“你是说……它自己都不确定?”
“对。”刘好仃点头,“人看东西,哪怕光线差,也能认出是老熟人。可它现在像记性不好的新手,见了面点头,下回又装不认识。”
老张皱眉:“图本身就不清,它认不出也正常。咱们又不是给博物馆修画,非得把每一丝裂纹都抠出来?”
“问题就在这儿。”刘好仃拉开椅子坐下,“咱们不是修画,是防爆。一块玻璃,看着没事,三天后自爆,炸了机器,伤了人,谁负责?”
空气静了两秒。
小李轻声说:“我把三轮测试的日志全导出来,按光照、清晰度、缺陷类型分了个表。”
“分得好。”刘好仃伸手,“放大看。”
屏幕切换,一张张图按类别排列,旁边是判定结果和响应时间。红色标记的“判定不一致”案例被自动高亮,一共十一张。刘好仃盯着那张边缘发暗的报废图——就是昨天反复测试的那张“自爆片”。
“把它拆开。”他说。
小李点开模型中间层的特征图。第一遍输入,边缘区域神经元激活明显,红热区域集中;第二遍,激活强度稍弱;第三遍,几乎没反应。
“它不是看不见,是‘懒得看’。”刘好仃指着第三帧,“同样的图,同样的处理流程,输出却不一样。说明它对这类特征没形成固定记忆,学得不扎实。”
老张凑近:“那咋办?多喂几遍?”
“光喂没用。”刘好仃摇头,“得让它记住。就像教小孩认字,不能光念一遍,得写十遍,抄二十遍,直到手熟。”
小李突然说:“我筛了一下,这十一张不一致的图,七张都是边缘微裂混着杂质或气泡。它一碰这种组合,就开始犹豫。”
“不是犹豫。”刘好仃纠正,“是没标准。它不知道该听谁的——是信边缘的模糊影子,还是信中间的亮斑?”
老张摸了摸下巴:“要不,咱们干脆把这类图单拎出来,定个优先级?比如,有裂纹嫌疑的,一律标红?”
“不行。”刘好仃立刻否了,“一刀切更危险。真要是气泡,标成裂纹,整批货都得报废,成本谁扛?”
“那你说怎么办?”
刘好仃没答,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
“咱们现在的问题,分三层。”他边写边说,“第一层,算力浪费——三通道融合重复计算,这我们已经发现了,能改。”
小李点头:“脚本我已经优化了,下次测试只跑侧光增强,省一半算力。”
“第二层,”刘好仃继续写,“特征提取不稳定。同一个缺陷,三次输入,三次反应不一样。这不是算法坏了,是训练不够,它还没‘认熟’。”
老张盯着白板:“所以得补课?”
“对。补专项训练。”刘好仃圈住“边缘微裂”四个字,“咱们得给它开小灶,专练这一类。让它看一百张、两百张,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小李眼睛一亮:“我可以从历史报废库里挑出所有边缘可疑的图,重新标注,做成‘强化训练集’。”
“干。”刘好仃点头,“越模糊越好,越难认越好。咱们不挑软柿子捏。”
“那第三层呢?”老张问。
刘好仃顿了顿,笔尖停在半空。
“第三层,是判定逻辑太单薄。”他写下最后一行,“现在是双轨并行,原始图和增强图都报警才算数。听着保险,可万一哪天两个都‘犯迷糊’,一起漏判呢?”
小李皱眉:“不至于吧?”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刘好仃收起笔,“咱们得给它加个‘保险丝’——比如,引入时间维度。”
“啥意思?”
“同一张图,连续输入三次,两次报警就判定有缺陷。”刘好仃解释,“不靠单次结果,靠多数决。就像投票。”
老张琢磨了一下:“听着是稳了,可效率呢?一张图跑三遍,产线等得起吗?”
“现在不用。”刘好仃说,“这是测试阶段的‘安全锁’。等它自己稳了,再撤。”
小李忽然笑出声:“你这哪是搞AI,是带徒弟。”
“本来就是。”刘好仃也笑了,“机器再聪明,也是人教出来的。教不会,是老师没找对法子。”
老张摇摇头,语气松了:“你们这些新把式,一套一套的。我这老脑筋,听着像天书。”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不难。”刘好仃拍拍他肩,“你经验最足,哪些图容易漏,哪些缺陷最要命,你说得最准。下一步,咱们就按你说的高风险区域,优先补课。”
小李已经打开文件夹,开始筛选图像。屏幕上,一张张边缘发暗的玻璃图被标记、归类,像在整理一群被遗忘的学生档案。
“我算了下。”他边操作边说,“光是过去半年,类似边缘微裂的图,有三百多张没明确标注。要是全拉出来,够它学一阵子。”
“不光要学。”刘好仃盯着屏幕,“还得记错题。”
“错题本?”小李抬头。
“对。”刘好仃点头,“把今天这十一张判定不一致的图,单独建个文件夹,叫‘疑问案例’。每次模型更新,先拿它们考一场。过不了,就不算毕业。”
老张喝了口凉茶,忽然说:“要不……我也来标几张?”
刘好仃一愣:“你?”
“咋?”老张瞪眼,“我手慢,眼不花。三十年质检,啥裂纹没见过?你拿我当摆设?”
小李笑出声:“张叔你要上手,咱们这团队才算齐活了。”
“行。”刘好仃也不推辞,“你先标十张,我跟小李核对。标准统一了,后面就能批量走。”
老张起身,活动了下手腕,坐到另一台电脑前。小李给他拷了标注工具,简单讲了两步操作。
“就这?”老张试了下鼠标,“比拧螺丝简单。”
“你标,我同步建训练包。”小李转头对刘好仃,“等这批数据齐了,我立刻重跑模型。”
“不急。”刘好仃看着两人操作,语气沉下来,“先做小范围验证。咱们不能一上来就全量重训,万一改歪了,连退路都没了。”
“那怎么试?”
“三张图。”刘好仃说,“一张明确裂纹,一张明确气泡,一张模棱两可的。先看它学没学会区分。”
小李点头:“明白,小步快跑。”
老张正标到第三张图,突然停下:“这图……我有印象。”
“哪张?”刘好仃凑过去。
屏幕中央,一块玻璃边缘有道细线,像被针划过。背景光偏暗,裂纹走向模糊。
“上个月报废的,当时争议很大。”老张指着,“两个班都说不是自己的问题。最后归到‘疑似应力裂’,算共担损失。”
刘好仃盯着那道线,慢慢说:“现在呢?”
老张放大局部,调整对比度,裂纹旁边浮现出几个微小气泡,紧挨着裂口。
“现在看……”他声音低了,“像是先有气泡,后开裂。生产时温度没控好。”
“那它算谁的?”小李问。
“算系统的。”刘好仃说,“咱们的目标,就是让这种模糊账,变成明白账。”
小李没再问,默默把这张图拖进了“强化训练集”。
办公室里只剩键盘敲击声和鼠标点击声。窗外,车间的传送带嗡嗡运转,玻璃片接连滑过检测台。
刘好仃看了眼时间,十一点二十七。
“中午前,把‘疑问案例’和‘强化集’都建好。”他说,“下午,我们考它一场。”
老张标完第十张图,存档,抬头:“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当几年AI的老师?”
“不看年头。”刘好仃笑了,“看本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