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6集:改进优化成果评估(1/1)
二号线冷却泵的波动值定格在3.1%那一刻,刘好仃没动,也没说话,只是把刚端起的保温杯又轻轻放了回去。水面上一圈涟漪晃了两下,像被什么无形的东西压住了。
他转身走向数据组工位,脚步不快,但每一步都踩在节奏上。林晓彤已经调出了三号线备用泵的响应记录,时间戳是凌晨一点零七分,信号持续0.25秒,波形稳定,设备独立,三重校验全部通过。
“这不是误报。”她说。
“也不是巧合。”刘好仃接过鼠标,把两组数据并排拉出来,“一个喊疼,一个应声,像是老同事打暗号。”
小张凑过来:“可咱们之前设的窗口是10到15秒,这次差了5秒,系统怎么没拦?”
“因为它没超。”刘好仃放大时间轴,“你看,二号线波动是3.1%,但触发信号是在第12秒,正好落在新规则浮动窗口里。系统自己缩了0.5秒,判定通过。”
“它真在学?”林晓彤眨了眨眼。
“学得比人快。”他敲了下回车,“把这组数据标为‘改进后首例跨设备有效响应’,作为评估基准。”
凌晨一点半,会议室灯还亮着。五个人围着投影屏,桌上泡面碗堆成小塔,汤早凉了,但没人去换。
“现在问题是,怎么证明咱们改的不是运气,是本事。”小张搓了搓脸,“数据太散,改进前的记录有的在A系统,有的压在B日志里,格式还不一样。”
刘好仃点点头:“那就建个模型,把乱账理成报表。”
他转头对林晓彤说:“你搞个双轴图,横轴是时间,左边72小时改进前,右边48小时改进后;纵轴放三个数——信号捕获率、误判率、响应延迟。全归一化,让大家看得明白。”
“归一化?”小李问。
“就是让它们站同一条起跑线。”刘好仃比划着,“比如延迟,原来14秒算差,现在9秒算好,咱们不看绝对值,看变化率。机器不讲人情,但讲比例。”
林晓彤打开新文档,手指在键盘上飞起来。十分钟后,第一张对比图成型。屏幕上,两条曲线并行展开,左边锯齿密布,右边平滑如熨过。
“改进前,72小时共捕捉到23次疑似信号,其中17次被系统自动归档,8次触发预警。”她指着左侧,“但回溯发现,有6次是电压瞬降引起的误报,误判率34.8%。”
“改进后呢?”
“48小时内,捕捉19次,18次通过三重校验,仅1次进入待解译库,最终确认有效信号15次。误判率降到5.3%。”
“那一次进库的?”刘好仃问。
“三号线除尘风机启动时的电流扰动,波形有点像LF-0.4,但只出现一次,跨了两个模块,第三重校验没过,自动筛掉了。”
“好。”他笑了,“咱们的‘血缘鉴定’管用了。”
小张盯着图看了半天,忽然开口:“可之前那9次误报,咱们没法百分百确认是不是真没风险吧?万一真是前兆,被咱们当成噪音呢?”
刘好仃没急着答,而是看向小张:“你还记得那17条被筛掉的‘可疑电压瞬降’吗?”
“记得,都在日志里标了黄。”
“去把它们调出来,再拉一份车间排班表和电力监控记录。”
十分钟后,小张盯着屏幕愣住了:“9次电压波动,全发生在早班交接时段,设备集中启动,负载突增。”
“加上这个变量,再跑一遍过滤逻辑。”刘好仃说。
林晓彤在模型里加入“负载波动系数”作为权重,重新计算。结果出来时,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改进前,同类场景误报率82%;加入三重校验后,下降到15%。也就是说,咱们不仅没漏警,还清出了大部分干扰。”
“那剩下的15%呢?”
“三条,波形重复出现,同一设备,形态稳定。”她放大其中一条,“L3-SP-09,除尘风机驱动模块,过去三天,每天凌晨两点左右出现一次0.3秒低频脉冲。”
“记下来。”刘好仃拿笔在本子上写,“不是误报,是新信号。待解译库第一位。”
凌晨两点四十分,最终数据汇总完成。刘好仃站到屏幕前,指着三组核心指标:
“第一,改进后连续72小时零误报,最长稳定运行周期突破历史记录。”
“第二,跨设备信号响应平均延迟从14.3秒降到9.1秒,压缩了36.4%。”
“第三,双信号绑定成功率从61%提升至94%,接近理论极限。”
他顿了顿,声音没提高,却像钉子一样稳:“机器不会撒谎。它现在不乱叫了,说明咱们终于听懂了它什么时候真疼。”
林晓彤看着那条平稳运行的曲线,忽然说:“可它要是哪天真喊出一句咱们完全听不懂的呢?”
“那就再改。”刘好仃合上笔记本,“听不懂,是因为咱们还没学会它的方言。”
小李伸了个懒腰:“这系统现在像个老中医,望闻问切都会了。”
“不一样。”刘好仃摇头,“老中医靠经验,咱们靠它教咱们。”
“那它算啥?”
“算个不爱说话,但总在提醒你的老伙计。”他笑了笑,“你对他好点,他就不急着大声嚷嚷。”
凌晨三点二十九分,系统自动生成一份《改进优化成果评估报告》。五个人围在打印机旁,一页页翻完,签字确认。
刘好仃在最后一页签下名字,抬头看了眼时间。
“回去睡会儿吧。”他说,“明天还得接着听它说话。”
林晓彤收拾背包时忽然想起什么:“对了,三号线L3-SP-09那个新信号,要不要设个临时标签?”
“设。”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新标签纸,写下三个字:
“待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