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68集:新方向创新进展跟进(1/1)
三台测试机的屏幕在清晨的光线下泛着冷白,刘好仃没看它们,径直走到白板前,拿起记号笔,在“前端嵌入”那一栏画了个圈。
“昨天三地同步,弹窗都准时冒头,像约好了一起打卡。”他转过身,语气像在聊早餐吃了几个包子,“可打卡归打卡,有人踩着点进厂,有人提前半小时擦机床,咱们的提醒也得知道轻重缓急。”
小李正低头翻日志,听见这话抬了头:“我们测试过单任务场景,响应都在毫秒级。”
“那要是导出数据的时候,主系统突然报警呢?”刘好仃调出宁波测试机前天下午三点十七分的记录,“弹窗刚冒出来,警报响了,提醒卡了0.8秒才收回去——不耽误事,但节奏乱了。”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小李皱眉回放那段日志,果然,两个提示几乎叠在一起,像两个人同时拍你肩膀,一个还没松手,另一个又上来了。
“像同事提醒,也得讲究顺序。”刘好仃在白板上写下“多提醒优先级判定”,圈起来,贴上一张黄色磁贴,“四十八小时内,把逻辑树交出来。谁先谁后,怎么让系统‘听’得清楚,别抢话。”
小吴在笔记本上敲了两行命令,忽然抬头:“说到听,我这边也出个怪事。”
他投影出三地工人操作前的行为频率对比图。东莞一组数据显示,报警前平均刷新界面3.2次,而深圳只有1.4次。模型按深圳习惯判断,结果在东莞误判率飙到19%。
“同样的动作,不同地儿,意思不一样?”刘好仃凑近屏幕。
“不止。”小吴切出一段视频,是东莞某操作员在设备报警前十秒,习惯性地回头看了眼门口,“咱们用你之前给的标签,‘回头=准备导出’,可这儿,他们回头是看主管来没来。”
刘好仃盯着那帧画面,几秒后笑了:“老张回头是找茶杯,人家回头是防查岗。一个动作,两副心思。”
他从包里掏出上一章那张贴满小标签的A4纸,翻到背面空白处,写下“行为标签本地化”。
“不能拿深圳的习惯当全国标准。”他把纸递给小吴,“每地留出一成独立标签池,让本地骨干工人一起标。你下次评审前,交一份三地差异报告,别让系统‘听错话’。”
小吴点头记下,正要关投影,刘好仃忽然抬手:“等等。”
他指着深圳测试机最新一条日志——“提醒模块触发,二级系统报警同步激活,界面冻结1.3秒”。
“这不是延迟,是缠住了。”他声音沉了半拍。
调出代码段,问题很快定位:小李为节省资源,把提醒模块和主报警共享了部分线程。原本无碍,可当两个信号同时到来,线程抢不过来,提醒没退场,警报又顶上,系统一口气没喘顺。
“我说过,它不拦你,就咳嗽一声。”刘好仃看着小李,“现在不是咳嗽,是呛住。”
小李张了张嘴,没辩解。
刘好仃走到白板前,用红笔画出一道竖线,贯穿“前端嵌入”与“模型训练”之间。
“划条隔离带。”他说,“提醒模块,独立线程运行。慢半秒没关系,但不能跟主流程抢呼吸。”
他停顿两秒,补上一句:“以后,任何架构改动,必须双人会签。你写代码,我签字,小吴复核,少一个都不行。”
会议室没人接话。小李低头删了几行代码,重新建了个独立服务进程。
“技术红线,不是绑住手脚,是让咱们跑得更稳。”刘好仃把红笔拍在桌上,“咱们修的不是弹窗,是信任。信任一旦裂了缝,再补,就不是一条线的事了。”
中午饭点,车间空了一半。刘好仃没走,蹲在深圳测试机前,看新部署的独立线程是否稳定。屏幕右下角,灰底白字的提醒准时浮现,三秒后悄然收起,像什么都没发生。
他起身,顺手拍了拍机箱侧面。金属外壳微微发烫,散热扇转得平稳。
回到会议室,白板上的三张磁贴已更新。数据采集——绿;模型训练——黄(标注“标签本地化中”);前端嵌入——黄(标注“优先级逻辑待提交”)。
他盯着“前端嵌入”那一栏,又抽出一张新磁贴,红色的。
刚要往上贴,手机震了一下。是小吴发来的消息:“宁波测试机刚触发一次双提醒,新线程隔离生效,无卡顿。”
他放下手机,把红贴按在“多提醒优先级”下方。
傍晚六点,车间灯光渐次熄灭。三台测试机仍亮着,屏幕幽幽映出操作界面。深圳的刚完成一次导出,提醒弹出又收回;东莞正在跑新标签集,后台数据流滚动不停;宁波的线程隔离已重启,报警与提醒错开0.3秒,井然有序。
刘好仃站在三机之间,没开灯。机器低鸣,像呼吸。
他翻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提醒的分寸,不在弹出多轻,而在从不越界。”
合上本子,伸手按下总闸。
三地屏幕,同时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