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7集:市场反馈再次收集(1/1)

东莞那个IP的留言在大屏上挂了不到十分钟,小王已经拨通设计部电话,小吴开始翻找高清视频源文件。会议室里重新热了起来,键盘声、低语声、椅子挪动的吱呀声混成一片。

刘好仃没跟着忙。他转身回到工位,把那条留言复制进一个空白文档,标题打上:“客户要的,到底是什么?”

他没关投影。屏幕还亮着,留言静静躺在正中央,像一块敲门砖,刚撞开一道缝。

七点四十五分,晨会时间。他把文档投上去,等人都坐定,只说了一句:“他们要的不是视频,也不是授权书,是能在会上站住脚的东西。”

小王抬眼:“我们不是已经在做H5导出功能了吗?”

“那是工具。”刘好仃摇头,“但他们要的是底气。你给一张图,他得敢拿出去说‘这数没错’。”

小吴皱眉:“可我们又不能替他们汇报。”

“所以得问。”刘好仃打开手边一张草稿纸,上面用蓝笔圈了三行字,“不能光等留言,得去听他们还没说出口的话。”

他把纸往中间一推:操作卡点、使用场景、功能期待。

“这回不看数据,看人话。”

技术组的小李立刻摇头:“现在H5打开率涨着呢,后台行为数据够用了,再挨个打电话,客户烦,我们也累。”

老陈也附和:“上次刚推完新资料,有人就说我们变得冷冰冰的,再追着问东问西,怕是要拉黑了。”

刘好仃没反驳。他点开东莞客户的访问记录,调出时间线:三次登录,一次留言,最后一次停留时长六分二十三秒。

“他不是随便看看。”他说,“他是真打算用。这种人,不会嫌你问得多,就怕你不懂他要面对什么。”

他顿了顿:“咱们之前是让人听见,后来让人算清。现在,得让人敢用。”

没人再说话。

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分层抽样,定向访谈。这周,至少十家客户,三类人全得覆盖到。”

小王苦笑:“问卷要不要附个红包?不然怕是没人填。”

“那就别让他们觉得是在填。”刘好仃翻开笔记本,当场勾选五道核心题:

1. 您是否用测算结果参与过内部讨论?

2. 使用过程中最不方便的一步是什么?

3. 哪个数据最需要额外证明?

4. 希望增加什么功能?

5. 是否愿意接受十五分钟电话访谈?

“五道必答,后面十道看身份跳转。”他说,“技术员多问参数逻辑,采购多问成本换算,老板多问决策支持。”

小吴盯着屏幕:“这不叫问卷,叫面试提纲。”

“对。”刘好仃点头,“但咱们得让他们感觉像聊天。”

小李还是不放心:“太长了,填到一半跑了怎么办?”

“那就让人吃半顿饭。”刘好仃笑了笑,“老陈说过,饭桌上要谈感情。问卷就是饭前递的菜单——太长,不吃;太短,吃不饱。咱们就上五道开胃菜,爱吃再加菜。”

小王噗嗤笑出声:“那我们还得配个服务员?”

“咱们就是服务员。”刘好仃合上本子,“还得带耳朵,不带嘴。”

会议结束前,新版问卷定稿,命名为《使用场景反馈表V2》。系统自动匹配客户标签,分三批推送,每批间隔六小时,避免刷屏。

上午九点十七分,第一份反馈抵达。来自苏州一家小厂,只勾了“很好”,其余全空。

十点零三分,又来两份,一份填了“导出慢”,一份写“希望加个打印按钮”。

刘好仃把这几条拖进新建的共享表单,标题:“市场反馈库_V2”。三栏并列:客户类型、原始反馈、潜在需求。

他顺手在表头加了一行小字:

“每一条沉默,都是我们还没听懂的话。”

中午前,共收回二十三份,有效信息不足五条。销售团队陆续反馈:“问得太细,客户说像查账。”“发了三次提醒,还是不点。”

刘好仃没催。他点开东莞客户的邮箱,找到对方留的联系方式,拨了过去。

电话响了四声,接起。

“您好,我是深圳玻璃厂的刘好仃。您上周留言要测试视频和授权书,材料我们正在准备,想问问,您打算怎么用这些资料?”

对方愣了一下:“你还真打电话?”

“不敢光靠系统猜。”他说,“您要是拿去开会,我们得让材料经得起问。”

对方沉默两秒,忽然笑了:“行,你这态度可以。我正愁没人帮我核数据呢。”

下午两点二十七分,一封邮件抵达刘好仃邮箱。附件一页PDF,标题:《A2护角测算工具内部试用小结》。

内容分三部分:

一、财务部认可年节省额计算逻辑,但要求提供低温测试原始日志佐证“不卡”频率;

二、生产主管提出,若多条产线并行,需支持批量对比;

三、建议增加图表样式,便于PPT嵌入。

末尾还附了一句手写扫描:

“你们这工具,真能帮我们把‘省’字说圆了。”

刘好仃把邮件转发全员,标注:“#001标杆反馈”。

他在群里打字:“看,真正的反馈不在问卷里,在他们敢不敢拿去见老板。”

小王回了个大拇指。小吴立刻截图发设计群:“PDF导出功能,加急。”

刘好仃没停。他把三条建议逐条拆解,录入“市场反馈库_V2”,分别归类:

- 客户类型:高层决策组

- 原始反馈:“需原始日志佐证”“支持批量对比”“增加图表样式”

- 潜在需求:建立可验证的数据链条、提升汇报适配性

他顺手在库底建了个统计模块,自动追踪“有效反馈率”“场景提及频次”“功能需求热度”。

傍晚五点十二分,反馈库收录三十七条记录,其中明确提及“用于汇报”或“需上级审批”的占九条。小王更新数据时嘀咕:“原来不是没人用,是用了也不说。”

“现在说了。”刘好仃站在他身后看了看,“但还得有人先开口。”

他打开通讯录,找到下一个目标客户——宁波一家中型厂的采购主管,上次H5访问时长四分十八秒,未留言。

他拨通电话,声音放得平缓:“您好,我是刘好仃。看到您用过我们的测算工具,想耽误您两分钟,听听用着顺不顺手?”

对方语气冷淡:“又是推销?”

“不是。”他说,“是来补课的。您用的时候,我们其实在旁边偷看,但看不明白的地方,得问您。”

对方停顿了一下:“你还挺实诚。”

“工人干活,不实诚站不稳。”他说,“您要是觉得哪步麻烦,说一句,我们少走十步弯路。”

电话那头轻笑一声:“行,那你记着——导出PDF的时候,能不能把公司logo加上?我们老板认这个。”

刘好仃立刻记下,录入反馈库,标注来源与场景。

他抬头看墙上的钟,六点零七分。窗外天色渐暗,办公室的灯一盏盏亮起。

他打开所有客户标签,筛选出访问时长超过三分钟、未提交反馈的用户,共二十一人。

名单拉好,他发到团队群:“明天开始,每天五人,电话访谈。不催,不硬问,就聊两句——他们怎么用,我们怎么改。”

小王回:“要不我来打?你嗓子哑了。”

“不用。”他摇头,“第一通,得我来。他们得知道,打电话的这个人,真在听。”

他重新拨通宁波客户的电话:“刚想起来,您说要加logo,我们明天就能改。改好了,您要不要先看看样稿?”

对方愣了下:“你还真记住了?”

“记不住,怎么改?”他说,“您提的,就是我们该做的。”

电话挂断前,对方忽然说:“下周我们有个供应商会,本来不想让你们上台,现在……倒是可以聊聊。”

刘好仃没急着谢,只问:“您想让他们听到什么?”

“让他们知道。”对方顿了顿,“有个厂,真的在算我们省下的每一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