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7集:成果完善优化工作(1/1)
刘好仃把保温箱放进深冷试验柜时,柜门上的霜花正一点点爬上箱体表面。他按下启动键,设定温度-30℃,周期72小时,每六小时自动拍照一次。老陈站在旁边,手指在记录本上敲了敲:“这涂层要是撑不住,咱们可没时间再调一轮。”
“撑不住就重来。”刘好仃合上柜门,“但它得先证明自己不行。”
他转身走向模具区,小吴已经在等了,手里捏着两枚刚打出来的样件,一左一右摆在工作台上。左边是原设计,右边是导角延长0.5毫米的新版。刘好仃没说话,直接戴上那副加厚绒里手套,拿起右边的护角,往模拟卡槽里一推——咔哒,进去了,但指尖感觉得到一丝轻微的阻力,像指甲刮过砂纸的尾端。
“你试过了?”他问。
“试了五次,四次顺,一次卡。”小吴指着右侧导角,“可能是抛光不够匀。”
刘好仃摇头:“不是抛光的问题。工人装护角,从来不是轻轻放进去的,是顶进去的,靠身体往前冲那一下力。你现在这导角,引导够了,但脱离引导面的时候,顶多零点一秒的迟滞,手一僵,就卡。”
小吴低头看样件,又抬头看刘好仃:“那……再拉长?”
“不能再拉。”刘好仃拿起左边的旧款,对比着边缘弧度,“再长就得削受力区,强度保不住。咱们得在顶部动刀子。”
他顺手抓过记号笔,在右边样件的顶部内侧画了一道斜线:“这里,加0.2毫米导斜,让护角在最后脱模那一下更顺。别小看这点斜,它能让手不用特别准,也能滑进去。”
小吴记下,犹豫道:“可模具组说,今天排产满了,重铣模芯得停四小时。”
“那就不停。”刘好仃把两枚样件并排放在台面上,“你让模具组做双版本修模——左边保留原样,右边只改右侧导角和顶部导斜。修完打十件样,我们对比实测。”
“局部修模?能行吗?”
“不行就全改。”刘好仃拍拍他肩膀,“但得先知道改了有没有用,别一上来就停线。”
小吴点头跑了。刘好仃看了眼墙上的钟,九点十七分。距离试产线启动还剩三十六小时。
他走到材料区,老陈正盯着试验柜的监控屏,眉头没松开。“七十二小时太长了,”老陈说,“万一中间出问题,咱们连补救的时间都没有。”
“那就把问题提前挖出来。”刘好仃打开记录表,“你安排三组样本,一组72小时后拉伸,一组做耐磨,一组低温冲击。现在就开始准备测试设备,别等时间到了手忙脚乱。”
老陈愣了下:“你真打算全测?”
“咱们做的不是样品,是以后要天天在冷库里被人用手拍进去的东西。”刘好仃指着试验柜,“它得知道冷是什么,累是什么,急是什么。咱们现在不狠,工人就得替咱们狠。”
老陈笑了下,低头开始列测试项。
中午十二点,双版本样件出炉。刘好仃没回办公室,直接拎着保温箱进了冷库。冷气扑面时,他顺手把手机塞进内袋,拉紧工装领口。库内温度-25℃,货架间的通道窄得只能侧身过人。他站定在测试架前,戴上厚手套,把十枚旧款样件放进左口袋,十枚新款放进右口袋。
“开始。”他对自己说。
第一轮,左手单手取出新款,推入卡槽——咔哒,2.9秒。
第二轮,3.1秒,轻微卡顿。
第三轮,手套指尖开始发僵,动作变慢,3.3秒。
第四轮,卡了两次才进。
他没停,继续。
第五轮,3.6秒。
第六轮,3.8秒。
第七轮,卡住,换手才完成。
第八轮开始,新款和旧款的差距越来越小。到第十轮,他左手几乎抬不起来,指尖麻木,护角在卡槽口晃了三次,才勉强压进去。
走出冷库时,额头上结了一层细霜。他摘下手套,手指发白,关节微微发抖。小吴迎上来,手里拿着记录表:“怎么样?”
刘好仃没答,反问:“刚才那十轮,平均耗时多少?”
“前三轮平均3.0秒,后三轮3.7秒。”
“看到了吗?”刘好仃把新款样件放在掌心,“它能在状态最好的时候做到‘一推就进’,但人不行。人会累,手会僵,动作会变形。咱们的设计,不能只讨好前几秒,得陪工人走完最后一轮。”
小吴低头看样件,忽然伸手摸了摸顶部边缘:“这里……是不是还能再顺一点?”
“对。”刘好仃从口袋里掏出记号笔,在样件顶部内侧画了一道斜线,“加0.2毫米导斜,让脱离引导面更轻松。还有——”他翻过样件,指向蜂窝槽底部,“这里加一道0.1毫米的应力释放槽,减少回弹阻力。工人手一松,它得自己‘弹’进去,不是靠人硬压。”
小吴飞快记下,抬头:“现在就改?”
“现在就改。”刘好仃把样件递过去,“修完打二十件,十件进深冷柜,十件留着等我回来。”
“你去哪儿?”
“再进一趟冷库。”刘好仃重新戴上手套,“这次,我不看时间,只感受手感。哪一毫米卡了,哪一毫米松了,我都得知道。”
小吴没动,盯着他看了两秒:“你手都冻成这样了,还进去?”
“我不进去,谁替工人试?”刘好仃拉开冷库门,冷气涌出,吹得工装下摆紧贴腿侧,“他们每天要装几百个,咱们连十轮都扛不住,凭什么说改好了?”
门关上,冷光灯在金属货架间拉出长长的影子。刘好仃站在测试架前,从口袋里掏出第一枚样件,左手握住,对准卡槽。
他深吸一口气,往前一推——
护角滑入一半,顿了一下,像是被什么轻轻咬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