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5集:创新进展情况跟进(1/1)
刘好仃把手机从充电器上拔下来,屏幕亮起,微信群消息未读数停在七条。他没点开,径直走向会议室。门把手上那副棉纱手套还在,边缘已经起了毛球,像是被谁反复抓握过。
七点整,人陆陆续续进来。小吴最后一个到,手里抱着笔记本电脑,头发乱得像刚从被窝里爬出来。他坐下时,电脑卡在桌角,差点滑下去。
“迟了两小时。”刘好仃没抬头,翻着桌上一叠打印出来的测试曲线,“但你交了。”
没人接话。材料组的老陈低头盯着自己的鞋尖,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着,像是在数秒。
刘好仃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点开一段视频。画面是冷库监控拍的,一个工人戴着厚手套,正弯腰安装护角。他试了三次才卡进去,最后一次手一抖,零件差点掉进雪堆里。整个过程用了四十七秒。
“咱们的设计,应该让他三秒搞定。”刘好仃关掉视频,“不是他动作慢,是我们没想周全。我们晚一天改,他就要多花三百六十五次四十七秒。一年下来,够他在冰库里多站三天。”
小吴低着头,手指在键盘上敲了两下,把刚发到群里的建模文件撤回,重新命名,再发一遍。
“从今天起,‘护角攻坚’群不强制六点前交。”刘好仃说,“可以晚一小时,但必须写清楚:卡在哪,要啥帮。”
他转身在白板上画了三栏:“做了啥”“卡在哪”“要啥支援”。最后一栏写完,顺手在下面加了一行小字:“支援不是求人,是让问题少走弯路。”
老陈抬起头:“我们那批T7材料,昨天下午三点做的喷砂处理,今天冷冻完又黏了。”
“几点做的?”刘好仃问。
“三点半。”
刘好仃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表格,推过去:“模具车间的排风系统,每天三点停。湿度从四十五升到七十二。你们那批正好在高湿段。”
老陈愣住:“这也能查到?”
“能查到的事,就不叫意外。”刘好仃掏出笔,在“要啥支援”栏写下:“设备科,加装除湿机,限定喷砂时段为上午八点到十一点。”他圈住,“从今天开始,每批材料附环境日志。谁漏了,下次会议站到后面去。”
会议室里有人笑了。紧绷的气氛松了一扣。
刘好仃转向结构组:“小吴,新模型跑完了吗?”
“跑完了。”小吴点开三维图,“圆弧过渡,应力降了六成。仿真没问题。”
“实物呢?”
“……有裂纹。”小吴声音低下去,“十次弯折,边缘出了一道白线。”
刘好仃没说话,从包里掏出那副棉纱手套,递给小吴:“戴上,装一遍。”
“现在?”
“现在。”
小吴戴上手套,拿起样件,对着桌边的模拟框按下去。他习惯性地用拇指从外侧发力,一撬——咔。动作干脆,但刘好仃盯着样件边缘,轻轻摇头。
“你仿真时怎么设的受力方向?”
“内压,垂直向下。”
“工人不会那么做。”刘好仃拿过样件,“他们冷得手僵,都是斜着往上顶,借力。你模型方向反了。”
小吴愣住,回头看向电脑,手指飞快调出参数界面。
“改模型。”刘好仃说,“按实际操作来。再加个导角,零点三毫米,缓坡过渡。”
“可重量又要上去了。”
“轻重要,但不断更重要。”刘好仃把样件放在桌上,“咱们不是做工艺品,是做护角。它得扛住人手抖、手套滑、心急火燎的时候。”
小吴点头,重新建模。会议暂停了十五分钟,他埋头改图,额头上沁出一层细汗。
刘好仃走到生产组王姐身边:“模具厂那边,窗口还稳吗?”
“刚来消息。”王姐皱眉,“上游加急单,可能把咱们的停机时间压到六小时。”
“六小时够吗?”
“够,但不能出错。预热、注塑、冷却、首检,一步卡不住,全盘拖后。”
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撕下一页,画了张流程图:注塑参数提前预设,首件检测标准打印上墙,异常响应小组现场待命。
“把这张图发给模具厂。”他说,“告诉他们,六小时内,我们不求快,只求准。所有数据,他们可以拿去优化自己的工艺。”
王姐看了眼图,点头:“这能谈。”
刘好仃拿起手机,拨通电话。对方接得很快,他没寒暄,直接说:“冷链客户占比现在三十七,你们也知道。这次试模,我们共享全周期数据,换你们六小时不被打断。”
电话那头沉默两秒:“行。但你们得保证,问题当场清。”
“我亲自在。”
挂了电话,他走回白板前,在“生产预案”项下画了个对勾,旁边写上:“六小时攻坚,标准不降。”
小吴这时抬起头:“新模型跑完了。反向受力,导角加完,应力分布均匀。低温弯折模拟二十次,无裂。”
刘好仃点头:“做实物,今天下班前交样。”
“可明天才到交图时间……”
“今天就要。”刘好仃看着他,“咱们不是等验收,是在抢时间。”
材料组那边,老陈突然出声:“除湿机装上了,上午那批样品刚出,表面状态稳定。”
“拿去冷冻循环测试。”刘好仃说,“过三轮,没问题就定标准。”
“要是第三轮又黏呢?”
“那就第四轮。”刘好仃说,“总有一轮能稳住。”
会议室安静下来。每个人都在低头改文件、回消息、列清单。刘好仃站在白板前,把“材料稳定性”“结构抗裂”“生产路径”三项后面都画上了斜线,表示推进中。
倒计时牌翻到“15”。
散会时,小林最后一个起身,走到门口,伸手去拿门把上的手套。刘好仃说:“别摘。”
“不是说谁交方案谁先试吗?”
“今天不用。”刘好仃把那副手套轻轻往下拉了拉,让它挂得更稳,“它现在不是工具,是提醒。”
小林停住,看了眼那副起球的旧手套,没再说话。
下午三点,材料组传来消息:第三轮冷冻测试完成,T7样品表面无黏连,回弹正常。群里发了三张图,最后一张是显微镜下的磨砂层结构,均匀细密。
刘好仃回复:“标准定下来,每批留样,存三个月。”
结构组那边,新样件出炉。小吴戴着棉纱手套,在-18℃冷柜里反复弯折,二十次,边缘完好。他拍了视频发群里,手有点抖,不知是冷的还是激动的。
刘好仃点开看了两遍,回复:“可以进试模阶段。”
王姐立刻联系模具厂,确认六小时窗口,把流程图打印出来,贴在车间门口。她回来时,刘好仃正站在窗边打电话。
“对,六小时,我们保证节奏。”他挂了电话,转头问王姐,“注塑参数预设好了吗?”
“好了。”
“首件检测标准呢?”
“打印了五份,操作台、质检台、模具厂、咱们办公室,还有一份我随身带着。”
“好。”刘好仃点头,“明天一早,咱们一起去车间。”
王姐忽然问:“要是试模时出问题,停机时间不够,怎么办?”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生产预案”那一栏重重画了个圈。
“那就把六小时拆成三百六十分钟。”他说,“一分钟一分钟地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