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3集:创新计划精心制定(1/1)

晨光刚爬上窗沿,会议室的灯还亮着。刘好仃把保温杯放在桌角,杯盖拧开一半,热气已经散得差不多了。他没喝,只是把昨晚那双手套——最薄的那种棉纱手套——轻轻搁在投影仪旁边,像放一件证物。

“放录音。”他说。

小李点开手机,装卸车的金属碰撞声立刻填满了房间。那个压低的声音再次响起:“这角儿夜里越装越涩,手冻得发麻,还得用指甲抠边儿……”话没说完,刘好仃抬手示意停。

“这不是投诉。”他看着一圈人,“是工人自己忍着说的。咱们的产品,不该让人在冷库里靠指甲硬抠。”

研发组老陈低头翻本子,王姐抱着文件夹没吭声,小赵在笔记本上划了两道线又涂掉。没人反对,但也没人点头。

“所以今天不开庆功会,开启动会。”刘好仃走到白板前,红笔一划,写下“极端工况专项组”七个字,“目标就一个:让护角在最冷、最累、最急的时候,还能‘咔哒’一声扣住。不是能用,是要用得踏实。”

小李小声问:“可客户没提问题,咱们主动改,算不算多此一举?”

“多此一举?”刘好仃从文件夹抽出一张照片,贴在白板上,“这是巡检员拍的,工人手背发红,指尖起皱,冻出来的。他装了八年护角,以前不用这么费劲。现在呢?动作慢了,手僵了,还得反复试。咱们测的是机器,可干活的是人。”

会议室静了几秒。

老陈清了清嗓子:“方向是好,可技术上怎么拆解?材料、结构、工艺,哪块优先?”

“别急着选路,先定尺子。”刘好仃拿起蓝笔,在白板上画出三栏,“我提个法子:三维度评估。第一,低温性能——零下十八度,连续二十次拆装,回弹率不能低于百分之八十五。第二,人体工效——戴薄手套操作,成功率得上九十。第三,疲劳寿命——模拟三个月高频使用,卡扣不能有微裂。”

王姐皱眉:“这标准比国标高一截。”

“国标测的是常温、单次、标准动作。”刘好仃说,“咱们要测的是凌晨四点、手抖、活儿赶。差一点,就是工人多一分风险。两小时后,各组交子目标草案,咱们拼成一张《创新目标矩阵表》,谁也别漏项。”

小赵举手:“市场这边担心,万一客户觉得咱们主动升级,是承认旧款有问题?”

“那就别让他们知道。”刘好仃说,“这次不是发布,是补课。旧产品不停产,但新订单优先配改进款。老客户免费替换,旧件回收,不声不响地换。咱们要的是安全冗余,不是舆论热闹。”

王姐还是摇头:“生产线排期满了,下个月初要赶两批出口单,模具改造至少停机三天,排不开。”

刘好仃打开平板,调出数据图:“过去半年,冷链客户占比从21%升到37%,已经是主力场景。咱们之前漏了‘真实工况’这一课,现在补,不算添乱,是还账。模具厂那边我亲自去谈,停机窗口定在下月中旬,避开出货高峰。人手呢?”

老陈叹气:“研发组现在三个项目在跑,抽不出人。”

“那就调。”刘好仃翻开人员表,“小吴从智能监测项目撤出来,小林从包装优化组调过来,先撑住前期调研。人不够,我顶上。手套我都准备好了。”

小李忍不住笑:“您真要上手装?”

“我不装,怎么知道工人难在哪?”刘好仃把手套往前推了推,“有些事,画图说不清,视频拍不明,得手碰手试出来。你们负责算参数,我负责摸手感。”

王姐终于松口:“要调人可以,但成本得单列,别摊进常规预算。”

“行。”刘好仃点头,“专项立项,独立核算。改进不是花销,是投资——投在不出事上。”

小赵又问:“那对外怎么说?总不能一直瞒着。”

“不瞒,也不说。”刘好仃拿起笔,在计划草案首页写下第一段:“本项目非响应性改进,而是预防性补课,目标是让护角在最冷、最累、最急的时刻,仍能‘咔哒’一声,稳稳扣住。”他顿了顿,签下名字,“等它真扣住了,大家自然会说。”

老陈看着那行字,慢慢点头:“那……我们先做低温材料筛选?”

“可以。”刘好仃把任务表打出来,分发下去,“材料组先列候选清单,结构组同步看卡扣根部加厚方案,生产组准备模具调整预案。两天后碰一次进度。”

小李接过文件,忽然问:“刘师傅,咱们这么拼,到底图啥?客户都不知道。”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走到窗边,阳光正好照在那双手套上,棉纱泛着微黄的旧色。

“图啥?”他回头,“图有一天,哪个工人凌晨四点装完货,手冻得发僵,还能笑着说‘这角儿,真得劲’。就图这一句。”

会议结束前,所有人都在草案上签了字。刘好仃收好文件,把那副手套塞进包里。走廊灯光打在他肩上,影子拖得老长。

他走进办公室,翻开笔记本,写下第一行行动计划:联系模具厂,预约下月中旬停机窗口。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轻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