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40集:推广后续跟进工作(1/1)

天刚亮,刘好仃就坐在了办公室桌前,手边摊着三份发货单。他没急着泡茶,也没翻昨天签完的排期表,而是直接抽出一支红笔,在“广州冷链中心”那栏的“签收时间”后面画了个圈,又往右移两格,在“使用状态”那一栏写了个“?”。

电话响得比往常早。是服务组小李打来的,声音有点飘:“刘师傅,深圳中转仓那边说……护角装不上,卡不紧,问我们要不要换货。”

刘好仃没应声,把笔帽咬在嘴里,盯着白板上刚贴上去的客户名单。上面三行字,写着三个城市,每行下面都空着三格:“第1天”“第3天”“第7天”。他昨天贴上去时,还顺手画了个箭头,写着“必须填”。

“先别发召回通知。”他说,“我这就过去看看。”

挂了电话,他从柜子里拿出一个新箱子,撕开胶带,取出一件护角,翻来覆去看了两遍,又戴上手套,照着图解上的步骤推、卡、拧。咔哒一声,清脆得很。

“不是东西的问题。”他自言自语,“是手没用对。”

车开到中转仓门口,工人老陈正蹲在集装箱边上,手里拎着个护角,眉头拧成疙瘩。看见刘好仃下车,他站起身,语气有点冲:“你们这新货是不是改过尺寸?我按你们那图来,怎么就是卡不牢?”

刘好仃没解释,只说了句:“让我看看你装。”

老陈哼了一声,把护角往车体凹槽里一塞,手腕一压,卡扣“啪”地扣上,可刚松手,就听见“嗒”一声,弹开了。

“再来一次。”刘好仃说。

老陈又试,还是斜着插进去,硬压。第三次,卡扣直接裂了条缝。

刘好仃这才开口:“你这不是装,是砸。”

他接过护角,站到阳光底下,慢悠悠地演示:“手推,不是手砸。要顺着槽,推到底,等它自己‘咔’一下,才算进去了。”

说着,他把护角轻轻推进凹槽,指尖一顶,卡扣自动锁死,声音干脆利落。

老陈愣了两秒,伸手抢过去,照着做了一遍。这回,咔哒一声,稳稳当当。

“哎哟!”他一拍大腿,“还真是这么回事!我们以前都是猛劲儿怼,哪知道这玩意儿还得‘顺毛摸’。”

刘好仃笑了:“它不是犟,是你太急。”

回厂路上,他没让司机走高速,绕了条老路。车窗开着,风卷着灰尘往里扑,他伸手抹了把脸,掏出手机,给小李发了条语音:“图解不够用,得拍个视频。”

小李回得快:“拍谁?你?”

“我不拍谁拍?”刘好仃说,“我又不是怕出镜。”

第二天一早,车间角落支起了手机支架。小吴举着手机,镜头对准刘好仃。他穿着工装,戴着那双洗得发白的手套,面前摆着一个新箱子。

“开始?”小吴问。

刘好仃点点头:“就当我啥都不会,你拍我一步一步来。”

镜头里,他撕开箱口胶带,取出护角,平放在掌心看了看,再走到模拟车体架前,手一推,卡槽滑入,听见“咔”一声,他停顿两秒,说:“这会儿别急着拧,先确认它到底位了没。”

接着,他用拇指旋紧快拆螺栓,三圈半,不多不少。“听到最后一声‘咔哒’,才算完。”

全程一镜到底,没剪辑,没配乐,连字幕都没加。拍完回放,小吴说:“要不要补一句‘请勿模仿’?”

“别整那些虚的。”刘好仃摇头,“就叫《老刘教你三分钟装好护角》,发群里,随货带U盘。”

当天下午,第一批视频U盘就做好了。黑色小方块,印着二维码,背面贴了张纸条:“扫码看老刘怎么装”。

晚上八点多,刘好仃正准备关灯走人,手机响了。是广州冷链中心的主管,语气轻松:“刚看了视频,比图纸明白多了。我们新来的小伙子照着做,两分半就装完了。”

“没打滑?”刘好仃问。

“没打滑,也没硬来。”

他挂了电话,顺手把桌上的发货单收进抽屉。抬头看白板,三个客户的名字下面,终于都填上了“已使用”三个字。他在“第3天”那栏画了个勾,又在“第7天”前面贴了张便利贴,写着:“问磨损,查反馈”。

第二天,他带着小李去回访另一家中转站。车停稳,刚下车,就见几个工人围在一辆货车旁,手里举着手机,正对着屏幕比划。

“你们在干啥?”小李走近问。

其中一个抬头笑:“学装护角啊!老刘说‘手推到位,自然咔哒’,我们正练呢。”

刘好仃站在几步外,没出声。他看着那工人小心翼翼地把护角推进槽口,动作慢,但稳。咔哒一声响起来时,那人咧嘴一笑,回头喊:“成了!”

小李捅了捅他:“你成网红了。”

“哪有网红这么老的。”刘好仃嘀咕一句,走过去检查装好的护角。他用手晃了晃,纹丝不动。又蹲下身,看底部密封条贴合情况,指尖蹭了蹭接缝,干净,没翘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行。”他说,“这个算合格。”

回程路上,小李翻着手机里的反馈记录,突然说:“有个问题,咱们视频里是你装,可工人手大手小,力气也不一样,万一有人看着会,自己做不来呢?”

刘好仃没立刻答。他望着车窗外飞过的广告牌,上面印着新款护角的产品图,底下写着“动态响应,一触即稳”。

过了半晌,他说:“那就再拍一组。”

“拍谁?”

“找几个不同工人,让他们自己装,咱们拍下来。”

“万一装错了呢?”

“错了更好。”刘好仃转过头,“咱们就拍‘错的怎么变对’,比光看标准动作更有用。”

小李愣了下,笑了:“那叫《三分钟快拆·翻车实录》?”

“叫啥都行。”刘好仃说,“只要有人看进去,用起来不犯错,就值。”

当天傍晚,拍摄重新启动。第一组上场的是个年轻工人,个子高,手大,戴着手套一捏卡扣就打滑。他急了,用力过猛,护角歪着插进去,卡扣直接崩开。

镜头没停。刘好仃走进画面,没说话,只把手套脱了,换上一双普通的棉纱手套,蹲下,慢慢示范:“手小不怕,慢一点,对准了再推。”

工人照做,第二次,咔哒。

视频剪出来,没删错的片段,反而在开头加了行字:“别怕装错,咱们一步步来。”

发到服务群当晚,深圳中转仓的老陈又打来电话:“老刘啊,你们那个‘翻车’视频,我们看了三遍,笑得不行,可真记住了。”

刘好仃坐在灯下,听见这话,嘴角动了动,没说话,只把手机轻轻放回桌上。

他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第7天”那一栏,写下:“磨损正常,无松动”。然后,在最后一行,画了个大大的对勾。

小李站在门口,探头看:“下一步干啥?”

刘好仃盖上笔帽,说:“等第七天过去,再看下一个三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