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6集:改进措施有效落实(2/1)

刘好仃盯着电脑右下角跳出来的邮件提示,没急着点开。他先把“转化优化任务追踪表”里的三项主任务重新看了一遍,确认每条都标了责任人和时间节点,才伸手去拿茶杯。杯子是昨天老张顺手塞给他的,印着厂里去年技术比武的logo,边角磕了一块,倒水时得斜着拿才不洒。

他抿了口茶,点开邮件。系统自动推送了“48小时主动回访”的首周执行数据。三个试点区域,客户二次互动率从32%跳到了58%。数字旁边还附了小林加的一行备注:“B区李某标记已回访,客户未接通,按流程记为完成。”

刘好仃放下杯子,拿起手机,直接拨通了李某的号码。

“您好,我是玻璃厂的刘好仃,想了解一下您上周试用后的使用情况。”

电话那头愣了几秒,“啊?没人联系过我,这还是第一次有人主动问。”

“那您有收到回访电话吗?说是试用结束后48小时内。”

“没有,真没有。我还以为你们那事结束了。”

挂了电话,刘好仃打开系统记录,那条“已回访”的状态赫然在列,时间戳是前天下午三点十七分。他截图发进销售群,只写了一句:“回访不是打勾,是声音传到客户耳朵里才算。”

群里安静了两分钟,阿珍回了个“明白”,小林发了个锤子表情,老张没说话,但把昨天交上来的区域执行汇总表重新上传了一次,新增了“通话时长”和“客户回应关键词”两栏。

当天下午,涉事销售被叫到维修角谈话。刘好仃没批评,只问他:“你打了电话,系统也显示拨出了,客户没接,算不算完成?”

那人低头,“我以为标记一下就行,反正系统认。”

“可客户不知道系统认不认。”刘好仃把手机推过去,播放了一段录音,是另一名销售打给C厂技术员的回访,“你听,人家说了‘设备运行正常,但切割精度有点偏差’,这才叫回访。你那一下勾,勾掉的是问题,也是机会。”

从那天起,所有回访必须上传通话录音或客户确认截图,系统自动关联时间戳。刘好仃在追踪表里加了第四栏:“客户真实反馈摘要”。

回款进度看板上线第三天,财务部还在用老台账。刘好仃打印了三份超期未回款的合同,送到财务主管桌上。

“这三笔,销售说客户已签收,您这儿没到账,银行流水能查吗?”

主管皱眉翻了会儿,忽然抬头:“这笔两万八的,客户打到旧账户了!我们没绑定那个账号,差点当坏账处理。”

刘好仃点头,“系统看板早就标红了,可没人看。”

主管沉默两秒,叫来助理:“把新看板接进来,每天早上九点更新一次。以后颜色标记,也算数。”

当天下午,全厂通报了这起“险些漏账”事件。刘好仃在邮件里写:“看板不是为了好看,是为了让钱少走丢。”

老张那边的三套台账统一卡在了第五天。研发组长死活不肯把“验收达标”字段改成“客户签收+回款到账”,说技术标准不能妥协。

刘好仃把三方叫到会议室,摊开一份争议合同:“客户签了字,钱也到了,但你们说设备参数没达标,那这笔算不算转化?”

研发组长坚持:“签收不等于达标,万一后期出问题呢?”

“那你说,账记在哪儿?”刘好仃问,“销售记成已完成,财务记成待回款,研发记成未通过——客户要是问起来,我们报哪一版?”

会议室没人说话。

他拿出新设计的台账模板,在“转化状态”后加了一栏:“技术备注”。

“签收+回款,算完成。但你们可以把问题写在备注里,比如‘切割精度偏差0.3mm,建议校准’。账对上了,问题也留着,行不行?”

研发组长看了很久,终于点头:“可以。至少我们说的话,有人听见了。”

统一台账试运行通过,刘好仃在追踪表上画了个绿勾。他顺手点开回访录音库,想看看新模板的实际使用情况。

一条录音跳出来,是A区销售打给D厂的:“您好,请问您对产品是否满意?”

客户直接回了句:“你们又来走形式?”

刘好仃皱眉,翻出阿珍提交的反馈表,好几条都写着“客户嫌话术太死板”。

他把模板打开,在末尾加了一行小字:“可根据客户习惯调整话术,但必须包含三个核心问题:使用有无问题?是否需要支持?下次采购时间?”

阿珍看到新版本,回了句:“这下像人说话了。”

周五上午,改进进度日的前一天,刘好仃把三项任务的初步成效汇总了一遍。

48小时回访机制真实执行率从61%升到89%,客户二次互动率稳定在55%以上;

回款看板接入财务系统,三笔潜在漏款被提前拦截;

三套台账完成格式统一,下周一开始全厂试跑。

他正准备关电脑,小林冲进来:“B厂采购部回消息了!”

“说啥?”

“他们收到那份设备使用小贴士,今天上午回了邮件,说‘技术答疑时间已重新排期,下周二上午十点’。”

刘好仃没笑,也没说话,只是把“B厂”两个字在追踪表里重新标了黄色,然后改成绿色。

下午三点,他召集三人开短会。

“第一项,回访机制,执行率上来了,但别忘了李某的事。真实,比速度重要。”

“第二项,看板用了,财务开始主动查红标合同,挺好。但别让它变成摆设。”

“第三项,台账统一了,可别以为格式一样就万事大吉。数据填错,比不填还麻烦。”

阿珍问:“那下周进度会,怎么说?”

“说实话。”刘好仃打开录音库,随机播放了一段回访,“就放这个,客户说‘你们终于不像机器人了’。”

老张笑了:“也算进步。”

“是进步。”刘好仃合上笔记本,“但进步不是终点,是路还在往前伸的证明。”

散会后,他走到工位,发现桌上多了个信封。没署名,只写了“维修角团队收”。

他拆开,里面是一张手写的便签,字迹歪歪扭扭:“上次试用的设备,切割精度确实偏了0.3mm,你们备注里写了,技术员昨天上门调好了。谢谢。”

下面还画了个笑脸。

刘好仃把便签夹进追踪表的第一页,顺手点开系统,给那位技术员发了条内部消息:“下次去C厂,带瓶冰啤酒,我请。”

他刚关掉消息界面,电脑弹出一条提醒:“48小时回访机制——区域E客户王某,试用结束倒计时:1小时58分。”

他拿起电话,拨通销售主管的分机。

“喂,E区王某的回访,别等系统提醒,现在就安排人打。”

“记住,”他顿了顿,“要让人听见声音。”

电话那头应了一声,他正准备挂断,对方突然问:“要是客户又说‘你们是不是机器人’呢?”

刘好仃看着屏幕上刚跳出来的绿色标记,说了句:“那就告诉他们——我们是会改错的真人。”

他放下话筒,桌角的茶杯还冒着热气,杯底压着一张未寄出的便签,上面写着:“第7天,首检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