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9集:方案实施有序推进(2/1)
交接班铃响过三分钟,阿珍把一叠新打印的《操作指引》放在熔炉区工位上,顺手拍了拍老张的肩膀:“今天开始,接班签字后前十分钟,报警归你管了。”
老张抬头,眉头一皱:“签了字就真算我的?上回隔壁班漏了事,追到我头上都没处说理。”
阿珍没急着辩,而是打开平板,调出三天前的交接记录。屏幕上,一条报警信息在20:07:13弹出,当时正值换班,两班人员都在清点工具。系统记录显示,报警持续了28分钟,直到下一班正式接岗才被处理。
“你看,这会儿你人在这儿,但责任还没接,他责任已交,中间这二十多分钟,灯亮着,没人动。”阿珍指着时间轴,“咱们现在就是把这二十分钟,切成十分钟,明确谁在岗,谁负责。”
老张盯着屏幕看了几秒,嘀咕一句:“听着是挺清楚,可真出事,班长认吗?”
“班长得认。”阿珍把指引翻到补充条款页,“我们都跟班组长碰过头了,签字即生效,白纸黑字。”
老张沉默两秒,接过笔,在确认栏签了名。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声,像风吹过干芦苇。
同一时间,小林正蹲在切割区的服务器机柜前,耳机里传来测试组的声音:“二级报警,模拟触发,开始计时。”
他盯着手机屏幕,手指悬在倒计时上方。五秒过去,手机震动了一下,弹出一条通知:“切割区B线温度异常(二级),责任人:小林,建议操作:检查冷却系统。”
“收到了。”他回了一句,抬头看向监控屏,系统日志显示消息推送成功,响应时间1.8秒。
“成了!”测试组的小王一拍桌子。
小林却没松劲,反而调出权限日志:“等等,刚才推的是我,可按新规则,B线责任人应该是李工,为什么推给我?”
一行数据跳出来:权限组别映射错误,责任人字段未同步更新。
“难怪。”小林摇头笑了,“系统认的还是上个月的排班表。”
他立刻拉起技术小组,把权限配置从头捋了一遍。四小时后,三人围在测试台前,再次触发模拟报警。
手机震动,李工的设备第一时间收到提醒,附带处理建议和上报入口。三次测试,全部成功。
“咱们得立个规矩。”小林在笔记本上写下:“功能上线前,四件事必须查完——规则对不对、权限清不清、网络通不通、终端收不收。少一项,都不算完。”
李工点头:“以后每次更新,先走这四步,省得来回返工。”
小林把本子合上,瞥见角落一行字,是前天开会时刘好仃写的:“不追责,只追因。”他笑了笑,撕下那页,贴在机柜门内侧。
周五下午三点,演练正式开始。
刘好仃站在监控室,手里捏着对讲机。阿珍在调度台,小林守着系统后台。全厂六个班组,全员待命。
“模拟报警:熔炉区温度骤升,一级响应,开始。”
警报灯亮起,红光扫过车间。三十七秒后,系统记录显示,消息已推送到当班责任人手机。
可十分钟过去了,没人到场。
刘好仃没说话,调出操作日志和监控回放。画面里,新接班的小陈看到手机提醒,皱了皱眉,又点开历史记录,发现上周同一位置出现过误报,当时他还上报了,结果被班长说“别一惊一乍”。
他犹豫了几秒,最终没动。
“明白了。”刘好仃放下对讲机,走向复盘会议室。
十分钟后,所有人到齐。
“这次没人批评谁。”他开门见山,“我们查了记录,小陈之前上报误报被说了几句,心里有顾虑,这很正常。”
小陈低着头,手指抠着桌角。
“但从今天起,加一条新规则。”刘好仃翻开指引补充页,“首次上报任何异常,无论真假,一律不追责。我们宁可多查十次,也不能漏一次。”
有人小声问:“那要是有人乱报呢?”
“那就等第二次。”刘好仃说,“第一次,我们只鼓励动。”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小陈抬起头:“那……下次我一定报。”
“这就对了。”刘好仃点头,“咱们要的不是没人出错,是有人敢动。”
演练数据汇总出来:首次响应平均时间从原来的14分钟缩短到8分20秒,闭环率提升40%。虽然还有卡点,但流程跑通了。
可第二天晨会上,一位主管提出疑问:“现在搞这些小测试、小演练,节奏太慢。隔壁厂已经在上AI预警系统了,咱们是不是该直接推全厂智能提醒?一步到位。”
刘好仃没急着反驳,而是打开投影,播放了一段演练视频。画面中,报警触发,系统推送,责任人起身查看,记录处理,全程留痕。
“他们上得快,是因为人家地基稳。”他说,“咱们现在每一步都在补地基。系统再先进,人不接,等于没发。”
主管皱眉:“可市场不等人。”
“人等。”刘好仃说,“机器可以快,但人得跟上。咱们先让人动起来,再让机器跑起来,顺序不能乱。”
会场沉默片刻,阿珍开口:“我们这九十天,不是在拖慢,是在打牢。责任明确了,系统推得再猛也不怕;责任不清,上得越快,摔得越狠。”
小林补充:“我们刚修好了权限映射,要是之前就全厂推,一半消息都推错人,那不是提速,是添乱。”
主管没再坚持,点了点头。
当天下午,刘好仃把三份材料重新摊在桌上:演练报告、测试记录、修订后的操作指引。他翻开笔记本,在“90天计划”下方画了一条横线,标注“第一阶段:完成”。
笔尖顿了顿,他又写下一行新任务:“启动第二轮跨班演练,新增夜间模拟场景。”
阿珍走进来,看见那行字,问:“这次还加新规则吗?”
“加。”刘好仃抬头,“夜间首报,双倍积分。”
“积分?”
“对,积分能换调休。”他笑了,“动一次,记一笔,让大家知道,每一次响应,都有回音。”
小林抱着电脑进来,说原型系统已经稳定运行四十八小时,零延迟,零漏推。
“下一步呢?”阿珍问。
“按计划走。”刘好仃合上本子,“先让白天的流程稳了,再铺开夜间提醒。人跟上了,系统自然就跟上了。”
他站起身,把三份材料装进文件夹。走廊灯光照在封面上,映出淡淡的字迹。
小林忽然说:“刘师傅,你说南粤厂要是看到咱们这进度,会不会觉得我们太慢?”
刘好仃手扶着门框,停了一下:“他们看到的,不该是快慢,而是我们每一步,都踩实了。”
他走出门,风从走廊尽头吹来,文件夹边缘微微颤动。他用胳膊压了压,脚步没停。
工位上,阿珍把新任务表打印出来,贴在显示器旁。小林打开后台日志,新建一个监测面板,标题写着:“消息触达率——实时统计”。
刘好仃坐回位置,打开抽屉,取出日志本。他翻到最新一页,写下:“首期演练完成,响应效率提升40%。”
笔尖顿了顿,又补了一句:“人动了,灯就不白闪。”
他合上本子,放回抽屉。金属滑轨发出“咔”的一声,严丝合缝。
窗外,玻璃切割机的声音依旧规律地响着,像心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