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4集:策略实施逐步推进(1/1)

刘好仃把那张刚打印出来的《基础字段对照表·初稿》拍在桌上时,阿珍正盯着电脑屏幕皱眉。文件上传进度条卡在百分之八十二,系统提示框跳出一行红字:“结构异常,字段映射缺失”。小林端着泡面凑过来,嘴里还嚼着面条:“南粤的预检程序比狗鼻子还灵,差一个标点都能闻出来。”

“那就让它闻个明白。”刘好仃抽出笔,在表格边上直接写,“建议分类代码——咱们用的是中文全称,人家要的是三位数字编码。补上,改成‘003’。”

阿珍飞快敲键盘重导文件。小林咽下最后一口面,顺手把空碗塞进抽屉:“我刚问了他们IT,加急流程确实开了绿灯,但得先看到格式对照表,不然系统不认人情。”

“人情不人情的,咱们现在递的是‘临时通行证’。”刘好仃看着阿珍点击“保存”,“只要能进门,后面的事才好谈。”

文件重新上传,进度条一路走到底。阿珍松了口气:“成了!南粤那边自动接收,反馈码200。”

“好,第一条路通了。”刘好仃拿起手机,拨通那个写在建议纸背面的号码。响了三声,李娟接了起来。

“刘师傅?”

“是我。临时格式的文件刚发过去,用的是咱们比对出来的字段对照表。不知道能不能用,先试试水。”

电话那头笑了:“你这水试得还挺准。我刚看到文件进来了,虽然不是最终标准,但至少看得懂。先收着,下周评审会我们讨论怎么对接。”

“谢了。”刘好仃挂了电话,转头对两人说,“双轨并行,第一轨走通了。接下来,就看咱们能不能一边跑人工,一边等接口。”

小林咧嘴一笑:“至少不用半夜爬起来改表格了。”

阿珍却皱着眉:“可今天早班反馈的建议里,又有两条被退回来了。”

刘好仃翻开登记本,找到退回记录。一条写着“建议很好但车间没钱”,另一条批了“不现实”。他合上本子,拎起工具袋:“走,去车间看看。”

老周在三号车间门口碰上他们,手里捏着一张纸:“刚晨会重讲了话术模板,可有些组长说,工人问得太细,不给个说法,心里过不去。”

“比如呢?”

“比如有人问‘能不能换个新模具,老的卡料’,组长觉得不批显得不近人情,批了又怕算违规。”

刘好仃站在车间门口,看着里面忙碌的工人。传送带上的玻璃板缓缓移动,切割机发出规律的嗡鸣。他忽然说:“咱们的话术不是用来堵嘴的,是搭个桥。”

老周点头:“桥是搭了,可桥那头没栏杆,人一走偏就掉下去。”

“那就加栏杆。”刘好仃掏出笔,在登记本上写下一行字:“如涉及资源投入,统一标注‘需成本评估’,由筹备组统一回应。”他撕下那页纸递给老周,“明天晨会,把这句加进去。不是让他们做决定,是让他们知道,有些话不用自己扛。”

老周接过纸条:“这下踏实了。组长们不是不愿配合,是怕说错话担责任。”

“谁不怕呢?”刘好仃笑了笑,“可咱们现在要的,不是完美回答,是不断音。”

回到办公区,阿珍正往新做的“建议收集中转站”信箱上贴标签。铁皮箱子刷了层天蓝色漆,正面贴着打印纸:“您的建议,有回音”。她用透明胶带一圈圈封牢,生怕被风吹走。

“钥匙交接做了吗?”刘好仃问。

“做了。”阿珍点头,“老周今天特意找了夜班质检员,当面交的。”

第二天一早,阿珍打开信箱,愣住了。里面没建议,只有一堆废纸,角落里还有个烟头。她赶紧给老周打电话。

“交接的时候他答应得好好的,说没问题。”

“可他没签字。”刘好仃翻出交接班记录本,空白一片,“口头交待,等于没交。”

“这可咋办?”阿珍急了,“刚贴的标语,转头就成垃圾桶?”

“那就把规矩立结实。”刘好仃从抽屉里拿出一张A4纸,打印好表格,标题是《中转站交接单》,下面分三栏:交班人、接班人、备注,每栏后面留出签字空格。

“从今天起,不签字,不算交。”

他带着阿珍和老周,一个车间一个车间走,把交接单贴在中转站旁边,现场教夜班质检员怎么登记。第三天清晨,白班文员打开信箱时,在最底下摸到一张折得整整齐齐的纸。

是用饭盒盖子撕下来的硬纸片,字迹歪歪扭扭:

“夜班饮水机没热水,能不能修?”

阿珍拿着纸条冲进办公室:“头儿,真的有人投了!”

刘好仃接过纸条,翻来去看了一遍,然后打开电脑,录入系统,在“反馈意见”栏里敲下:“拟采纳,进入评估”。

“第一条。”他轻声说。

中午,小林跑进来:“南粤那边回了,说昨天提交的文件他们看了,虽然格式临时,但数据完整,建议流程可以继续走。”

“好。”刘好仃点头,“继续人工转录,每周一次,别断。”

下午,阿珍在整理建议时发现,今天提交的二十一条里,有二十条都用了标准话术。只有一条写着:“需成本评估”,后面还画了个小勾。

她把表格发到群里:“今天反馈覆盖率,百分之九十七。”

刘好仃回了个“好”字,顺手把登记本翻到新一页,在“策略实施”标题下记下三行:

人工通道首次成功递交,南粤确认接收;

三类话术覆盖率提升,偏差问题初步纠正;

中转站首条建议投递,闭环启动。

他刚合上本子,手机响了。是李娟。

“刘师傅,你们今天那个‘饮水机’的建议,我们看了。”

“怎么?”

“我们夜班也有这问题。刚开完会,决定两边同步修。”

刘好仃没说话,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

“您觉得呢?”李娟问。

“我觉得。”他顿了顿,“这回音,来得比预想快。”

李娟笑了:“可不是嘛。你们投一条,我们回一条,这才叫交换。”

电话挂了。刘好仃站起来,走到窗边。阳光正照在三楼走廊的中转站上,蓝色漆面微微反光。一个夜班工人路过,停下脚步,从口袋里掏出一张纸,塞进了信箱。

刘好仃没喊他,也没记录。他只是看着那扇小铁门轻轻晃了两下,然后安静地垂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