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1集:合作项目筹备启动(2/1)

清晨的阳光柔和而温暖,它像一个温柔的母亲,轻轻地抚摸着大地。阳光斜斜地穿过公告栏,那张A4纸的边角在微风中微微颤动,仿佛是一个被唤醒的精灵,正跃跃欲试地想要挣脱束缚。

红笔写的那两行字——“我们的话,能传出去了?”“回个音也算数?”——在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醒目,仿佛是用鲜血写成的一般,让人不禁心头一紧。

刘好仃站在公告栏前,静静地凝视着那两行字,他的脸上没有丝毫表情,只有那双眼睛,透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他就这样站了几秒钟,既没有说话,也没有拍照,只是默默地伸出手,将那张A4纸的边角用胶带重新压紧,然后顺手摸了一下工具袋里的登记本。

做完这些,刘好仃转身朝着车间走去,他的脚步比平时快了半拍,似乎有什么重要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处理。

当他走到更衣室外的走廊时,他突然停下了脚步,仿佛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他迅速拉开工具袋的拉链,从里面掏出一个笔记本。然而,就在他打开笔记本的瞬间,一股淡淡的蓝墨水味扑鼻而来,那是他之前不小心洒在上面的。

刘好仃并没有在意这些,他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笔记本的新一页上。只见那页纸上,有一片小小的蓝色污渍,就像一片小小的云朵,静静地漂浮在白色的纸面上。

刘好仃微微一笑,他拿起笔,在那片“云朵”旁边写下了几个字:“筹备组,名单初拟。”他的字写得不大,但每一笔每一划都显得格外稳重,仿佛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落下的。

写完这几个字后,刘好仃将笔记本放回工具袋,然后掏出手机,拨通了小林的电话。电话那头很快传来小林的声音:“喂,刘师傅,有什么事吗?”

刘好仃简洁地说道:“今天八点,叫阿珍和老周,到三楼小会议室。不写通知,口头召集。”说完,他挂断了电话,继续朝着车间走去,他的步伐依然坚定而有力。

电话那头愣了一下:“现在就开始?”

“现在。”他说完,挂了电话,把登记本塞回去时,指尖碰到了一页折角的纸——是南粤那边签完合同后,那位女主管随手写下的号码,背面还印着一句建议:“午休室风扇太吵,能不能换个静音的?”

他记下了。

八点整,小会议室的门被推开。小林提着笔记本电脑,阿珍抱着相机包,老周手里攥着一叠排班表,三人坐定,面面相觑。

没人说话。

刘好仃最后一个进来,手里只有一支笔和那本磨毛了边的登记本。他没坐主位,把本子往桌上一放,翻开附件那页,《基层声音交换守则》四个字手写得有点歪,但清楚。

“不是宣传任务。”他开口,“也不是上面派下来的检查。是咱们自己,要把记本子的事,变成两家厂一起做的事。”

小林眨了眨眼:“所以……咱们要成立个小组?”

“已经成立了。”刘好仃从口袋里抽出一张手写纸,上面是四行字,字迹工整:

小林:对接南粤宣传科,每周收一次建议汇总表;

阿珍:管理本厂建议平台数据,做初步分类;

老周:协调试点车间班组长,确保建议采集不干扰生产;

我:统合进度,每月与南粤安全主管视频碰头。

他把纸推到桌子中央:“每人一份,先按这个走。有不合适的地方,下周再调。”

阿珍低头看着那张纸:“就这么简单?”

“越简单越好。”刘好仃说,“咱们不是搞项目汇报,是让工人提的每一句话,都有个回音。”

老周翻了翻排班表:“那我得跟几个班组长先通个气,别让他们觉得这是额外任务。”

“就当是加了个打卡环节。”刘好仃笑了笑,“每天收十条建议,记下来,转出去,完事。不评比,不考核,不通报。”

小林举起手:“那……我怎么跟南粤那边开口?说咱们成立了‘回音筹备组’?”

“别说名字。”刘好仃摇头,“就说:我们开始动了,你们要不要一起对个表?”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阿珍忽然笑了:“您这哪是筹备,是已经干上了。”

“差一步。”他说,“人齐了,事才能算开始。”

散会后,刘好仃没回车间,去了自己那张用了二十多年的老办公桌前。桌面坑坑洼洼,抽屉拉了两下才开。他翻出一个旧信封,里面夹着南粤建材的联系人清单——是上次视频会议后打印的,上面用红笔圈出了三个人的名字,其中一个写着“李姐,宣传科,可私联”。

他掏出手机,点开发语音的按钮,录了一条:

“李姐,我是刘好仃。筹备组今天成立了。下周三上午十点,能视频吗?就十分钟,对个时间表。”

发完,他把手机扣在桌上,盯着屏幕等回音。

一分钟,两分钟。

他没刷新,也没重发,只是打开登记本,翻到第37页:“建议给C-7线装个遮光帘,灯太刺眼。”下面写着“已装,3月28日”。旁边还画了个小太阳,是小林孩子来厂里玩时画的。

手机震了一下。

他低头看,是回复:“收到,周三见。”

他没回,只在本子上写下:“首次对接,约成。”

下午三点,阳光移到了桌面一角。他把登记本合上,放进工具袋,拉链拉到一半,又停住,掏出笔,在最新一页空白处补了四个字:“动起来,别等。”

然后他起身,把椅子推回桌底,顺手把墙上的旧挂历拨到了下一页。上面用铅笔写着“回音角试点启动周”,圈了个红圈。

刚走到门口,手机又响了。

是小林发来的消息:“阿珍刚整理出第一批可交换的建议,共23条,要不要现在发过去?”

他回:“不急。等周三视频后,按流程走。”

发完,他把手机放回口袋,走出办公室。

走廊尽头,几个年轻工人正围在公告栏前,有人指着那行红字在笑。一个女工掏出笔,在纸的下方又添了一句:“那我也写一条试试?”

刘好仃没过去,也没喊。他站在拐角,看了两秒,转身朝车间走去。

工具袋在肩上晃了晃,拉链没拉严,登记本露出半截,蓝墨水的痕迹正蹭在新一页纸上,盖住了昨天写的“别怕慢,怕不动”几个字。

阳光照进来,走廊地面映出他长长的影子,一步一步,稳稳地往前走。

他走进车间,顺手把一盏松动的顶灯扶正。

灯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