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2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跨文化管理(1/1)

刘好仃把新打印的标签样稿放进抽屉时,U盘还插在电脑上。他没急着拔,反而点开“第一阶段成果”文件夹,从头到尾又看了一遍。小王的课件、客户那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培训室墙上贴得整整齐齐的评分表……每一样都像刚出炉的玻璃件,透亮、规整,带着点让人踏实的温度。

可看到小王主讲课件的最后一页,他手指停住了。

那里原本写着“技术邮件三原则”,底下还附了个小备注:“中东组回邮慢,是不是我们催太紧?”后来这句被划掉了,字迹歪了一点,像是写完又后悔了。

刘好仃把这页截图保存,顺手调出过去两个月的所有协作记录。一条条翻过去,他发现有些事从没在会上提过——比如三次技术确认卡在同个环节,都是中方交完班,消息发过去,等了一整天才收到“我们会查”的回复。还有一次,质检组连发三条消息追问测试进度,对方只回了个月亮的表情。

他没觉得这表情奇怪,直到现在,把所有“卡点”标出来,连成一条线,才发觉它们都长在一个地方:不是语言问题,也不是流程漏洞,而是——话赶话,但没对上频道。

第二天一早,他在会议室门口贴了张纸条:“九点,闭门会,带笔记本。”

老陈来得最晚,手里捏着半杯凉茶,进门就说:“又总结经验?咱们现在不是挺顺的?”

刘好仃没接话,打开投影,把小王团队和沙特客户的协作时间线放出来。图上标着红点:中方上午九点发邮件,下午五点追一条“请尽快确认”,第二天中午才收到回复。而对方的工作时间,是从下午两点开始,到凌晨一点。

“咱们的‘尽快’,是他们刚起床。”刘好仃指着图说,“咱们的‘马上’,是他们还没打卡。”

老陈嘬了口茶:“那也不能干等啊,活不等人。”

“不是等。”刘好仃切换页面,放出那段语音记录——小李一口气问了三个参数问题,语速快得像报菜名。录音里,对方沉默了十几秒,才说一句“我们会查”。

“他不是不想答。”刘好仃关掉声音,“他是听不懂节奏。咱们习惯一口气把事说完,人家习惯听一句,想一句,再回一句。这不是态度问题,是说话的方式不一样。”

屋里安静了几秒。

老周在本子上划拉了两下,抬头:“那他们为啥从不当面说‘不行’?上次问能不能改包装,他们回‘我们考虑一下’,结果两周没动静,咱们还以为同意了。”

“可能在他们那儿,‘考虑一下’就是‘不太想做’。”小王插了句,“我查过几个旧邮件,类似说法后面都没下文。”

老陈皱眉:“那不就是打太极?咱们按规矩办事,凭啥还得猜他们心思?”

“不是猜心思。”刘好仃翻开实践日志,翻到背面,抽出笔写下三行字:

表达方式

决策习惯

协作预期

他把本子转过去:“咱们说‘尽快’,是催进度;他们看到,可能觉得是施压。咱们开会要结果,他们可能觉得,会议是用来讨论的,不是拍板的。咱们周末发消息,觉得是积极主动;他们可能觉得,这是打扰休息。”

老陈盯着那三行字,忽然说了句:“他们是不是觉得我们太急?”

刘好仃没答,只拿红笔把“急”字圈了起来,记在日志第一页顶上。

会议继续。大家开始往那三栏里填例子。

“他们回邮件从来不写‘您好’‘谢谢’,直接说事。”——归入“表达方式”。

“每次开会都说‘再讨论’,但从不给明确时间。”——归入“决策习惯”。

“我们半夜收到回复,但他们从不在非工作时间发消息。”——归入“协作预期”。

越列越多,问题却越来越清楚。没人再说是对方不配合,而是开始琢磨:为什么他们这样?我们这样,他们怎么看?

小王在“协作预期”那栏写完一条,抬头说:“我们觉得随时沟通是积极,他们可能觉得是侵扰。”

刘好仃拿黄笔把这句标亮,贴了张“待深挖”的便签。

散会前,他合上本子,说:“培训解决了‘会不会说’,实践解决了‘敢不敢做’,接下来,得解决‘怎么说对’。”

老陈喝了最后一口茶,把纸杯捏扁:“所以,以后发邮件还得先想三分钟,对方会不会觉得我们凶?”

“不是想三分钟。”刘好仃说,“是学会听对方没说出来的那部分。”

他把U盘拔下来,放进工装口袋,像揣着一块还没成型的玻璃。

下午,他坐在培训室翻协作记录,把那些“月亮表情”“考虑一下”“我们会查”的片段一条条摘出来,按三类归档。刚存进新文件夹,小王推门进来,手里拿着打印好的课件。

“下周的‘十分钟课’,我改了主题。”他说,“不讲邮件了,想讲讲‘怎么等回复’。”

刘好仃抬头:“怎么说?”

“就讲咱们催得太紧,可能让人家觉得喘不过气。”小王把课件递过来,“我还加了个对比表:咱们的‘快点’,在他们那儿可能是‘你很焦虑’;咱们的‘立刻’,在他们那儿可能是‘你不信任我’。”

刘好仃一页页翻过去,最后停在一页插图上:左边一个人举着喇叭喊“马上!”,右边一个人捂着耳朵往后退。

他笑了:“这图谁画的?”

“小李。”小王也笑,“他说画得有点夸张,但意思到了。”

“意思到了就行。”刘好仃把U盘插回电脑,新建文件夹,打上名字:“跨文化观察”。

他把小王的课件拖进去,又把上午整理的案例复制一份,放进去。文件夹图标是默认的蓝色文件夹,看着普普通通,可他知道,这东西以后会变重。

傍晚,他站在车间工具间门口,看那张新贴的“十分钟课”排期表。最新一条写着:下周三,主讲人:小王,主题:怎么等回复。

风一吹,纸角翘起来,他伸手按了按。

老周路过,看了眼排期表,又看看他:“这课讲完,是不是还得讲‘怎么不开会也能办成事’?”

“说不定。”刘好仃说,“他们开会不拍板,不代表不做决定。可能一顿饭就定了,咱们还不知道。”

“那咱们是不是也得学学去吃饭?”老周半开玩笑。

刘好仃没笑,反而认真点了点头:“要是吃饭能换回来一个准信,那这顿饭,值得吃。”

老周愣了下,嘀咕一句:“听你这么一说,我倒觉得咱们以前太把‘流程’当回事了,反而把人情给落下了。”

刘好仃没接话,低头看自己工装口袋——U盘还在,但边缘磨得有点发白。他记得刚拿到它时,是用来存识读课视频的,现在里面塞满了“怎么说话”“怎么等待”“怎么理解别人不说话”。

他忽然想起早年在厂里学吹玻璃,老师傅说过一句话:玻璃不是吹出来的,是气息带出来的。急了,它就炸;慢了,它就塌。得顺着它的脾气来。

他转身往办公室走,路过公告栏时,脚步顿了一下。

那里贴着客户那句“内容清晰,数据准确”,纸边已经有点卷,但字还清楚。

他没停下,继续往前走。

办公室灯亮着,他坐下来,打开电脑,把“跨文化观察”文件夹里的案例重新排序。刚分完类,手机震了一下。

是小王发来的消息:“刘师傅,我刚改完课件,最后一张PPT写了句话,您看行不行?”

他点开图片。

PPT上写着:“我们学会了说话,现在,要学会听沉默。”

刘好仃盯着那行字看了很久,回了一个字:“行。”

他把手机扣在桌上,抬头看窗外。天快黑了,车间的灯一排排亮起来,像一串串还没冷却的玻璃珠。

他打开实践日志,翻到新一页,在“急”字旁边,写下一行小字:“沟通的节奏,不是由嘴巴决定的。”

笔尖顿了顿,他又补了一句:“而是由耳朵开始的。”

他合上本子,正要起身,小王又发来一条语音。

他点开,听见那头说:“刘师傅,我刚想到,咱们的标签上,能不能加一句外文提示?不是术语,是语气——比如‘此参数为建议值,欢迎讨论’。”

刘好仃的手停在本子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