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6集:深化方案科学制定(1/1)
供应商的电话刚挂,刘好仃就把会议室的门推开了。门轴发出熟悉的“吱呀”声,像是老厂房在打招呼。他没看表,但知道时间正好——九点整,人到齐了。小陈坐在靠窗的位置,手里抱着那个印着“ESG学习资料”的文件夹,封面边角已经磨白了一圈。
“开始吧。”刘好仃把笔拍在桌上,声音不大,但够清楚。
他翻开笔记本,第一页就是上回画的那张框图:现在、未来,中间三个点。绿色包装试点、废料回收优化、员工学堂启动。笔尖在纸上轻轻点了三下,像敲门。
“上周大家看了供应商的数据,也听了专家讲座,今天不是继续摸底,是定方向。”他抬头,“咱们得把‘能碰的事’变成‘要干的事’。”
话音刚落,质检组老李就举手了:“刘师傅,我先说个实话——绿色包装这事儿,真要换可降解护角,运输破损率要是高了,客户一个投诉,咱们三个月白干。”
“我记着呢。”刘好仃点头,“供应商说他们做了二十次模拟运输测试,破损率只多了0.3%。咱们可以先小批量试,发往本地客户,不走长途。”
“那成本呢?”财务的小王接话,“新材料贵三成,这笔账算进报价里,客户能接受?”
“不一定要全转嫁。”刘好仃翻开小册子,抽出一张打印的对比表,“你看德国那家H公司,他们换环保材料后,虽然单价涨了,但大客户签了三年长约,还主动加量。为什么?人家要的是‘合规标签’。”
“咱们客户也认这个?”
“已经开始认了。”他合上资料,“广东展厅上次问ESG,不是闲聊。人家明年招标,这一项占评分15%。咱们不跟,连门槛都进不去。”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
小陈突然开口:“我觉得废料回收这块也得动。咱们现在68%的回收率,看着还行,可人家头部企业都用光谱分拣了,咱们还在靠人眼挑颜色。再这么下去,五年后咱们的‘绿色’俩字,就成了贴在墙上的奖状。”
“设备要两百万。”老李皱眉,“这笔钱从哪儿出?”
“不是现在全掏。”刘好仃早有准备,“可以分三年摊。而且省下的原材料费用,每年能省四十万左右。设备商还答应先租后买,压力小点。”
“那员工学堂呢?”小李举手,“咱们真要搞培训?晚上上课,老师哪儿找?工人愿不愿意来?”
“我问过几个年轻工人。”小陈翻着调研笔记,“有人想学叉车证,有人想考电工。只要公司报销,八成以上愿意参加。”
“这不是福利,是投资。”刘好仃说,“一个会开叉车的玻璃工,比只会搬玻璃的值钱。将来自动化线一上,人不能只守着老手艺。”
“可这三件事一起上,人手真够?”老李还是担心,“生产任务摆在那儿,咱们又不是集团总部,有专门的项目组。”
“所以得排优先级。”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三个词:
绿色包装试点
废料回收优化
员工学堂启动
“咱们不搞‘三线作战’。先挑一个打头阵,另外两个跟上。”
“哪个先?”小王问。
“绿色包装。”他圈住第一个,“投入最小,见效最快。客户看得见,审计查得着。而且——”他顿了顿,“下周二供应商还要来,带着新护角样品。咱们得给人家一个准话。”
“那另外两个呢?”
“不是不干。”他竖起两根手指,“废料回收,先做数据摸底,把现有流程理清楚,等包装试点跑顺了,再谈设备升级。员工学堂,先搞个意向调查,看看多少人报名,再定课程和时间。”
“相当于先点火,再添柴?”小陈笑了。
“对。”刘好仃也笑了,“火太小,点不着;火太大,烧了自己。咱们得会控火。”
老李点点头:“那我同意先推包装。但有个条件——得有人专门盯,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我来牵头。”小陈举手,“反正资料我都整理了,跟供应商也熟。”
“好。”刘好仃记下,“小王配合做成本测算,老李负责生产端的对接,确保试运行不影响交期。”
“那废料回收和员工学堂呢?”小李问。
“别急。”刘好仃翻开笔记本,抽出一张新的表格,“咱们得定个资源分配原则。不能谁嗓门大,谁分得多。”
他把表格投影到幕布上,标题是《重点责任领域资源投入评估表》。
“三个维度:重要性、紧迫性、可行性。每项满分五分,咱们一起打分。”
讨论重新热了起来。
绿色包装:重要性5,紧迫性4,可行性4。
废料回收:重要性5,紧迫性3,可行性3。
员工学堂:重要性4,紧迫性3,可行性4。
“总分下来,绿色包装第一,废料回收第二,员工学堂第三。”刘好仃总结,“那咱们就这么定:今年Q3,主推绿色包装试点;Q4,启动废料回收优化调研;明年Q1,视情况开员工学堂。”
“钱呢?”小王追问。
“包装试点,预算三十万,包括材料差价、运输测试、客户反馈收集。”刘好仃说,“废料回收先拨五万做前期评估,设备的事明年再议。员工学堂先列个专项,看报名人数再定额度。”
“万一中间出问题呢?比如护角试用效果不好,或者工人报名冷场?”小李还是不放心。
“所以得留活路。”刘好仃在笔记本上写下一栏:“应急资金池”。
“设个五万的机动款,专款专用。哪个项目临时需要,按流程申请。干砸了,不至于全盘崩。”
“这钱谁批?”老李问。
“我。”刘好仃合上本子,“但得大家签字确认。咱们不是搞一言堂,是科学决策。”
会议室里响起一阵笑声。
“刘师傅,您这哪是搞社会责任,”小陈笑着说,“简直是带我们上MBA实战课。”
“MBA我不懂。”他摆摆手,“我只知道,厂子要活二十年、三十年,不能光靠接订单。得让人知道,咱们不只是卖玻璃的,还是个讲规矩、有温度的厂。”
“那咱们现在就干?”小王问。
“当然。”刘好仃站起来,走到白板前,拿起红笔,在“绿色包装试点”下面画了一条横线,“但不是明天就全面铺开。先定个行动表。”
他转身:“小陈,下周二前,把供应商的测试报告和报价整理好,咱们要决定试用范围。小王,下周五前出一份成本分摊方案。老李,安排三批次试运,每批二十单,记录破损率和客户反馈。小李——”
“在!”
“你负责做个员工培训意向问卷,下周三发下去,周五收齐。”
他环视一圈:“都清楚任务了?”
众人点头。
“那从今天起,这三件事,每人每周五下午三点交一次进度。我在会议室等。”
“刘师傅,”小陈忽然举手,“万一有人临时有事,进度交不上呢?”
“那就提前说。”他语气平静,“但别等到周五下午两点五十九分才发微信。”
笑声再次响起。
“记住,这不是额外任务。”他收起笔,把白板上的计划表拍了张照,“这是咱们厂的新习惯。就像三十年前我进厂第一天,老师傅教我——玻璃要擦亮,心也要擦亮。”
会议结束,大家陆续起身。
刘好仃没走,站在白板前,把那张行动表撕下来,对折,塞进文件夹。他抬头看了眼墙上的钟,十点十七分。
窗外,叉车正把一叠玻璃运上货车,阳光斜照在玻璃面上,反射出一片流动的光斑,像水波一样晃在墙上。
他拉开抽屉,拿出一叠A4纸,每张都打印好了行动时间表。他一张张翻过,确认无误,然后走到每个人的工位前,悄悄贴在桌面右上角。
小陈的桌上,时间表刚贴好,她正好端着杯子回来,抬头看见,愣了一下。
“刘师傅,这……”
“贴着。”他转身就走,“别让它落灰。”
他回到办公室,从柜子里取出一盒新笔,拆开包装,一支支插进笔筒。蓝色、黑色、红色,整整齐齐。
然后他打开笔记本,在最新一页写下:
方案已定,责任落地。
不求快,但求稳。
第一步,下周二见分晓。
写完,他合上本子,轻轻放在桌角。
阳光移到了笔筒上,几支红笔的笔帽闪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