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3集:提升效果初步显现(1/1)
刘好仃把那张画着笑脸的服务反馈表夹进文件夹时,手机又响了。这次是客服部的小王,声音比前两天轻快不少:“刘师傅,东北客户回电了,说那张‘注意保暖’的纸条他贴冰箱上了,每天开门都能看见。”
他嗯了一声,没多问,只说:“记下来,下次发货,纸条换个颜色。”
回到办公室,他翻开上周的客户数据汇总本。数字比往常多了一行备注栏,是小陈手写的:“客户满意度调查启动,预计五天完成。”他用笔在下面画了道横线,像是给某个重要日子划了记号。
半小时后,会议室里人坐齐了。质检、采购、客服组长,还有轮休赶来的几位老工人。刘好仃没开场白,直接把一叠表格发下去:“每人负责十个客户,电话回访,问题就两个——这次服务还满意吗?有没有我们没想到的地方?”
老张低头看表,嘀咕:“又要打电话?上次培训完,我儿子都说我回家还在练‘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有人笑出声。刘好仃也笑:“练多了,就不是练了,是习惯了。”
小陈举手:“要是客户不愿意说呢?”
“那就换个时间打,”刘好仃说,“或者换个人打。谁说话客户听着顺耳,就让谁上。这不是考试,是聊天。”
会议散了,大家领任务走人。刘好仃留下,把空椅子推回桌边,顺手把墙上贴着的“服务不是流程”标语扶正了。风吹进来,纸角微微翘起,他用回形针压住,心想:该收数据了,看看这几个月的劲儿,是不是真换来了点啥。
第三天下午,小陈抱着笔记本冲进办公室:“投诉率降了快一成!而且……”她翻页,“主动提建议的客户多了。”
“建议?”刘好仃抬头。
“嗯。有人问能不能出防雾玻璃,还有人说希望包装箱能再结实点,他们那边风大。”
刘好仃接过本子,一条条看。字迹潦草,但意思清楚。他翻到最后一页,发现角落画了个小框,写着:“客户李——说玻璃边缘打磨很好,他女儿摸了不划手,谢谢。”
他盯着那句“谢谢”看了两秒,合上本子:“继续收,一个都不能漏。”
第五天清早,全员数据汇总。刘好仃把所有人叫到会议室,桌上摆着三张大表:一张是投诉率变化曲线,一张是客户满意度评分,还有一张密密麻麻记满了反馈内容。
“先说结果。”他站起来,手指点在第一条线上,“上个月投诉率14.3%,这个月9.7%。电话回访里,82%的客户说服务比以前顺心。”
有人小声问:“真的假的?”
“有个客户说,”小陈接话,“以前打电话像踢皮球,现在至少知道球在谁手里。”
会议室笑起来。刘好仃也笑,但没停:“还有更实在的——老客户复购率涨了15%。上礼拜,三个停了半年订单的客户,重新下单了。”
老张挠头:“就因为咱们多说了两句‘您慢走’?”
“不是因为说了两句,”刘好仃说,“是因为说了算数。”
他翻开反馈本,念了一条:“客户王,江苏的,说上次他们工地赶工,我们半夜协调加急发货,司机绕了两百公里山路,货到时天刚亮。他说,‘你们没说一定能送到,但做了比说的多。’”
屋里安静了几秒。
小陈轻声说:“这单是我跟的。那天晚上我打了五个电话,生产组老李还特意去仓库盯着装车。”
“所以这不是一个人的事。”刘好仃把本子合上,“是咱们一块砖一块砖垒出来的墙。”
有人开始鼓掌,起初零星,后来整个屋子都响起来。刘好仃没拦,等掌声停了,才说:“但墙还没盖完。”
他翻开第二页,指着几条标红的记录:“有客户提了新需求——防指纹涂层、智能调光玻璃、包装可回收材料……这些我们现在做不了,但得记着。”
小陈记下:“要不要反馈给技术部?”
“先记着。”刘好仃说,“客户需求像种子,现在看着小,哪天可能长成树。”
会议快结束时,老张举手:“我也有个事。”
大家都看他。
“上礼拜我装的那车货,客户回电了。说司机到的时候,车门上那张‘有人等着用’的纸条,他拍了照,发朋友圈了。底下好多评论,说‘这年头还能看到人情味’。”
刘好仃点头:“挺好。”
“但我不是为这个。”老张搓着手,“我是想问,以后能不能每车都贴?就一句话,也不费事。”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
小陈突然说:“我们可以搞个‘暖心纸条’活动,让员工自愿写,每天换一句。”
有人笑:“那我写‘今天天气不错’行不行?”
“行啊,”刘好仃说,“只要是从心里出来的,都行。”
散会后,刘好仃回到办公室,把三张数据表钉在墙上。正中间那张,他用红笔圈出“82%满意率”几个字,又在旁边写了一行小字:“不是终点,是起点。”
下午两点,客服部送来最新一批反馈。其中一张表格上,客户手写了一段话:“你们的玻璃很亮,但更亮的是态度。以前觉得你们只是供货的,现在觉得是伙伴。”
他把这张表单独夹进文件夹,封面写上“客户声音”。
傍晚,他去车间转了一圈。生产线上,工人们正往新一批玻璃上贴标签。小陈站在一旁,手里拿着一叠小纸条,挨个分发。
“今天写啥?”有人问。
“随便写,”小陈笑,“比如‘这车货,我们打磨了三次’,或者‘祝您项目顺利’。”
老张接过一张,皱着眉写了几笔,折好塞进透明袋,贴在包装箱角。刘好仃路过时,瞥见那行字:“这玻璃,我亲手验过,放心用。”
他没说话,只是轻轻拍了下箱子。
第二天早上,客户部送来一份新合同。是广东一家连锁展厅的长期订单,附加条款里写着:“供应商需保证服务响应时间不超过两小时,并定期提供客户满意度报告。”
小陈有点紧张:“这要求不低,能行吗?”
刘好仃看了眼合同,又看了眼墙上那三张表:“行。我们已经开始了。”
他拿起笔,在“定期提供客户满意度报告”那行下面画了道线,写上:“每月5号前提交。”
中午,他召集核心成员开了个短会。没有PPT,没有投影,就一张白纸,列了几条:
满意度调查每月一次,形成固定流程;
客户新需求单独建档,定期评估可行性;
“暖心纸条”正式纳入包装流程,鼓励员工参与;
设立“服务改进小组”,由小陈牵头,每月汇总意见。
“不是搞形式,”他说,“是让好的地方继续好,不够的地方有人盯。”
会后,小陈抱着资料往外走,忽然回头:“刘师傅,要是客户提的要求我们真做不到呢?”
“那就老实说做不到。”他坐在桌边,拧开保温杯,“但得告诉他,我们在想。”
小陈点头,走了。
刘好仃喝了一口茶,翻开客户反馈数据库。最新一条记录是今早录入的,来自浙江一位老客户:“上次的玻璃边缘处理得很好,客户没再投诉划伤。另外,你们客服现在说话不冲了,挺舒服。”
他盯着“挺舒服”三个字看了几秒,嘴角动了动。
下午三点,工厂门口来了辆货车。司机登记完,去装货区等。老张带着人装完最后一块玻璃,递过去一瓶水:“天热,喝点。”
司机愣了下:“你们厂还管水?”
“不算管,”老张说,“就是顺手。”
车开走后,小陈跑来,手里挥着手机:“刘师傅!浙江客户刚发来消息,说司机回来说你们厂的人递了水,他没想到。”
“然后呢?”
“他说,这单尾款,明天就打。”
刘好仃站在装货区,看着远去的车尾,风吹起他袖口的线头。他抬手拍了拍灰,转身往办公室走。
进门第一件事,他从抽屉里取出一叠空白纸条,放在桌上。拿起笔,写了一句:
“您提的,我们都听着。”
写完,他把纸条塞进信封,交给路过的小陈:“贴下一车货上。”
小陈接过,看了眼字,笑了:“这算不算服务升级?”
刘好仃站在窗边,看着生产线上的玻璃缓缓移动,像一条安静的河。
他说:“不算升级,算还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