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0集:提升方案精心策划(1/1)

刘好仃把车停进厂门口的车位时,小陈正抱着一叠文件从客户会议室出来,胳膊底下还夹着半瓶没喝完的矿泉水。

“刘师傅,您可算回来了!大伙儿都等您开会呢。”

“路上堵了会儿。”刘好仃解开外套扣子,顺手接过文件,“上海那位客户,最后怎么说?”

“特别实在。”小陈边走边说,“说指纹问题他们自己也试过三十多种清洁剂,都不理想。但他提了个新角度——不是要玻璃不沾手印,而是‘擦得快’。只要一擦就干净,他也认。”

刘好仃点点头,脚步没停:“那咱们的方向就得调一调。不是攻材料,是攻清洁效率。”

会议室里人已经坐齐了,桌面上摊着几张从客户那儿带回来的照片,还有几页手写的访谈摘要。墙上白板空着,但角落贴了一张黄色便签,上面写着:“不沾手印?→易清洁优先。”

刘好仃往白板前一站,敲了敲手里的笔:“上回咱们把客户的声音都扒出来了,现在得干件正事——把这些‘声音’变成‘动作’。”

有人举手:“那从哪儿开始?客户需求五花八门,有的要低温版,有的要二维码,还有德国那边说‘别改’的……咱们总不能全上吧?”

“当然不能。”刘好仃笑了,“咱们不是开许愿池,是做方案。但每一条需求,都得进筛子过一遍。”

他拿起马克笔,在白板上画出两个大框:“左边写‘产品质量’,右边写‘服务态度’。待会儿大家把想到的改进点往里填,咱们先撒网,再收绳。”

话音刚落,售后组的小王就站起来:“我觉得服务这块,最该改的是响应流程。客户打进来,别再转五个人了。能不能设个‘首接责任制’?谁接的电话,谁跟到底。”

“好主意。”刘好仃把“首接责任制”写进右边框,“顺便加一条——客户问题24小时内必须有回音,不管解决没解决,先让人知道我们在动。”

技术员小李举手:“那产品质量呢?山东客户说的‘低温版’密封条,咱们能不能试?”

“能。”刘好仃点头,“但不是直接推新品。先小批量试产五十套,发给北方十个老客户免费替换,收集反馈。行,就上;不行,也不伤元气。”

“那二维码包装呢?”财务组的姑娘问,“成本真算过了,一年三十二万,但能省四十万退货损失。”

“做。”刘好仃写得干脆,“不过别一口气全改。先挑出口量最大的三个系列试点,三个月看数据。行了再铺开。”

会议室渐渐热闹起来,有人提议加强出厂质检,有人建议给客服培训“倾听话术”,还有人说该建个客户问题追踪表,避免重复犯错。

刘好仃一边记一边笑:“你们这是要把客户当家人养啊。”

“本来就得当家人。”小陈插话,“人家用我们的产品,提意见是帮我们,不是找茬。”

刘好仃把最后一行字写完,退后两步看了看白板,两大框里密密麻麻填了十几条。他拿起红笔,圈出几个重点:“这几个,优先级拉满。低温密封条试点、二维码包装试点、首接责任制、24小时响应机制——全是能落地、能衡量、能回头检的。”

“那那些一时搞不定的呢?”小李指着墙角那份“定制logo蚀刻”的需求,“接一单一设计,模具成本压不住。”

“存着。”刘好仃把那张纸翻了个面,写了两个字:“潜力”。然后夹进一个新文件袋,封皮上写着:“未来可期”。

“有些需求现在做不了,不代表永远不做。等咱们规模上去了,技术成熟了,说不定这就是个新业务线。”

他顿了顿,声音放慢:“客户提的每一个‘要是能……’,都是在给我们画地图。咱们现在走不到,不代表不看。”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有人低头在本子上记,有人轻轻点头。

刘好仃环视一圈:“接下来,咱们得把这些点子,变成一套完整的方案。不是口号,是步骤、是责任、是时间表。”

“我建议分组推进。”小陈举手,“产品质量一组,服务优化一组,各认一块,定期汇报进展。”

“行。”刘好仃点头,“不过还得加一条——每组每周交一份‘客户价值评估表’,写清楚这周干的活,到底解决了客户什么问题,值不值这个投入。”

“那要是遇到卡点呢?”有人问,“比如技术突破不了,或者成本压不下来?”

刘好仃从包里拿出一个小铁盒,打开,里面是五种颜色的回形针。

“还记得这玩意儿吗?”

大家笑了。

“红色是紧急,蓝色是改进,绿色是表扬,黄色是矛盾,黑色……是还没破译的。”

他拿出一颗黑色回形针,别在“不沾手印”那张便签上:“这个需求,现在就是黑的。我们不知道怎么做,但它存在。那就先标出来,定期翻出来看一眼。说不定哪天,技术突破了,或者合作方冒出来了,它就变红了。”

“所以方案不是一锤子买卖。”他看着每个人,“是活的,得跟着客户走,也得给自己留活路。”

会议进行到一半,厂办送来一沓最新汇总的客户反馈数据。刘好仃翻开第一页,看到一条来自智利的留言:“新批次玻璃平整度很好,但包装箱角有点软,运输中压了两个小坑。”

他把这条念出来,问:“这算质量问题吗?”

“不算大问题。”生产组的人说,“外观轻微损伤,不影响使用。”

“可客户特意写了。”刘好仃说,“说明他在意。咱们能不能在包装箱角加个护角?成本多少?”

“铝制的贵,塑料的便宜,一单加五毛。”

“四万单,一年两万块。”刘好仃写在白板上,“换客户一句‘你们连角落都照顾到了’,值不值?”

没人反对。

“那就加。”他说,“别看五毛钱的小事,客户记得住。”

讨论到最后,方案雏形已现:产品质量方面,聚焦原材料检验、工艺优化、包装升级和小众需求试点;服务方面,推行首接责任制、24小时响应、客户反馈闭环管理,并启动员工服务意识培训。

刘好仃把整套方案用一页纸整理出来,投影到屏幕上。

“咱们不搞大跃进,也不搞花架子。就做三件事:听得懂客户的话,做得出实在的改,跟得上变化的节奏。”

“这方案,大家认吗?”

会议室里,一只只手陆续举了起来。

刘好仃笑了:“好。那从明天起,咱们就按这张图走。”

他正要合上笔记本,小陈忽然举手:“刘师傅,万一执行中发现新问题呢?或者有更好主意,咋办?”

刘好仃想了想,从抽屉里拿出一个旧饼干盒,洗干净,贴上一张白纸,写上:“方案改进意见箱”。

他把盒子放在会议室门口的柜子上,又往里扔了第一张纸条,是刚才有人提的“客户培训视频二维码”,背面写着:“可试,优先级中。”

“以后谁有想法,写个条子扔进来。”他说,“每周五下午,咱们一起开箱。”

小陈看着那个饼干盒,忍不住笑:“这比系统提交有意思多了。”

“人嘛,总喜欢亲手做点事。”刘好仃拍拍盒子,“它不光收意见,还收心气儿。”

散会后,夕阳从窗缝斜切进来,照在白板上那张“未来可期”的文件袋上。刘好仃站在门口,把最后一支红色回形针别在“首接责任制”的条子上。

小陈走过来,低声问:“下一步,是不是该找技术部聊聊低温密封条的材料了?”

刘好仃刚张嘴,手机响了。

是上海那位客户发来的消息:“刚试了你们上次推荐的清洁布,擦两下就干净,但布容易脏。你们有没有考虑过自清洁涂层?”

刘好仃盯着屏幕,慢慢把手机递给小陈。

小陈看完,抬头:“这算……黑回形针,又闪了一下?”

刘好仃没说话,转身走回会议室,打开饼干盒,抽出一张空白纸条。

他写下:“自清洁涂层——技术调研启动。”

笔尖顿了顿,在末尾加了个问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