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3集:数字化系统引入推进(1/1)
刘好仃把笔放进笔筒的那一刻,IT同事还在门口站着,话没说完,脸上的紧张也没散。他低头看了眼手机,又抬起来:“还有两家公司,说可以远程先做个方案演示,不用等下周二。”
“那就都安排上。”刘好仃没多想,“明天下午,一间一间来,会议室腾出来,电脑接好投影,咱们一个不落都看一遍。”
小张从座位上探出身:“要不先筛一筛?听说有家公司专做餐饮系统的,玻璃厂的流程他们可能压根没碰过。”
“筛是得筛,”刘好仃点头,“但别光看行业。有的系统底层逻辑通了,改改就能用。咱们现在要的是‘能跑得动’的方案,不是‘长得最像’的。”
老吴在本子上划拉了几笔:“那报价呢?之前说预算卡得死,超一分都难批。”
“谈。”刘好仃笑了,“他们报价是他们的事,咱们还价是咱们的事。做生意,开口就闭口,那叫买菜。咱们这是找搭档,得磨得来。”
会议散了,人走得快,脚步里带着劲儿。刘好仃没急着走,站在白板前,把“数据转换程序”底下那行小字擦了,重新写上:“候选科技公司:待评估”。
第二天一早,办公室的打印机就开始响个不停。小张抱着一摞资料来回跑,全是各家科技公司的介绍页、系统功能清单、客户案例。老吴坐在角落,一张张翻,翻到一半忽然抬头:“这家‘智联工控’,去年给一家玻璃包装厂做过仓储系统,还上了行业简报。”
刘好仃接过资料,扫了一眼案例详情,手指在“智能分拣+动态库存预警”那行停了停:“有图吗?”
“有,附在后面。”小张递过一页彩印,“这是他们系统界面,红框标的是库存异常提醒,绿的是自动补货触发。”
刘好仃盯着看了几秒,忽然笑出声:“这不就是咱们想要的‘眼睛’吗?哪天货快没了,系统自己喊一声,总比人漏记强。”
老吴也凑过来看:“关键是,他们这系统能接叉车调度?”
“能。”小张翻页,“他们配了个车载终端,司机一进仓,屏幕上就推任务,做完一项划掉一项,跟点外卖似的。”
“那挺好。”刘好仃把资料翻到报价页,眉头一皱,“不过这价格……比咱们预算高出三成。”
“可以谈。”小张早就准备好了,“他们官网留了个‘中小企业扶持计划’,符合条件能打八折。”
“条件呢?”
“得签三年服务协议,还得让他们拿咱们当案例宣传。”
刘好仃沉吟几秒:“案例可以,名字不挂全,就说‘华南某玻璃制造企业’。服务协议先签一年,干得好再续。”
“那我这就联系他们,安排演示。”小张转身就走。
接下来三天,五家公司轮番上阵。有的一上来就放PPT,讲得天花乱坠,结果一问定制功能,支支吾吾;有的系统界面老旧,但报价低得惊人,刘好仃看了两眼就摇头:“便宜是便宜,可得搭两个专人天天修bug,算下来更贵。”
直到第四天下午,智联工控的工程师上线,人还没露脸,先甩出一句:“我们不讲PPT,直接进系统,您想看哪儿,我开哪儿。”
刘好仃挑眉:“真进?”
“真进。”对方声音干脆,“您说个场景,我现场操作。”
“好。”刘好仃转头问小张,“上个月东莞那单试点订单,编号还记得吗?”
“记得,DGG。”
“就拿这单,从下单到出库,全流程走一遍。”
屏幕一闪,系统界面弹出。工程师手指敲击几下,订单信息跳出,接着是生产排程、原料匹配、仓储调拨、物流派车,每一步都自动关联,数据实时跳动。最后,一张电子运单生成,二维码一闪,模拟签收完成。
全程不到三分钟。
会议室里安静了几秒,老吴先开口:“这……这比咱们手工填快了十倍不止。”
“还不止。”工程师补充,“系统还能回溯每一步操作人、时间、设备号。要是哪环出问题,一查就清。”
刘好仃没说话,低头翻了翻手边的试点订单记录。那天他们七个人盯了八小时,才勉强没出错。而眼前这套系统,几分钟就走完了全流程,还自带纠错和留痕。
“你们这系统,能接咱们现有的ERP吗?”他问。
“能。”工程师点头,“我们有标准接口,如果不行,可以开发适配模块。”
“费用呢?”
“适配模块首年免费,后续按服务算。”
刘好仃抬头,看了眼小张。小张会意,低声说:“他们刚才还提了,如果签约,前三个月系统免费试用,数据导入、员工培训全包。”
老吴一拍大腿:“这条件,没得挑了。”
刘好仃却没急着点头。他拿起笔,在本子上写下三行字:功能达标、价格可谈、服务靠谱。然后在下面画了个圈,写上“智联工控”。
“先试用。”他说,“试三个月,真好用,再签合同。不好用,咱们随时停。”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张立刻联系对方,当天就敲定了试用安排。系统工程师下周一带设备进厂,先在测试环境部署,再导入三个月历史订单数据做跑验。
合同的事,交给了法务。刘好仃特意叮嘱:“一条一条看,尤其是数据归属、系统维护、违约责任这几块,一个字都不能含糊。”
法务小李接了任务,当天就拉了个表格,把合同条款拆成一百多项,逐条标注风险等级。刘好仃每天抽空看进度,看到“数据所有权归企业”那条被标成绿色,才松了口气。
系统引入前的准备也同步启动。技术团队开始梳理现有网络架构,确认服务器容量,还拉了条专线,确保系统运行不卡顿。IT同事带着两个年轻人,提前学起了系统后台操作手册,笔记做了厚厚一叠。
培训计划也排上了日程。刘好仃让小张拟了个方案:分三批,每批三天,销售、仓储、物流、生产全员轮训。他特别加了一句:“培训不是走过场,结业要考试,不及格的,补考。”
“至于考试题?”他笑着写了一条,“就用东莞那单试点订单当考题,看谁能在十分钟内走完全流程。”
消息传开,车间里顿时热闹起来。有老师傅嘀咕:“咱们干了半辈子,还得考个电脑?”
话传到刘好仃耳朵里,他没生气,反而在晨会上说:“咱们厂最早用叉车那会儿,也有人说‘手搬多实在’。可现在谁还用手搬?时代在动,咱们也得跟着动。考试不是为难谁,是让大家心里有底——新系统上线那天,谁都不用慌。”
培训第一天,教室坐得满满当当。投影一开,系统界面亮出来,有人瞪眼,有人笑,还有人小声念:“这不就跟手机点菜一样?”
培训讲师是个年轻姑娘,说话利索:“第一步,登录。用户名是工号,密码默认,登录后必须改。”
话音刚落,后排一个老师傅举手:“我工号是老的,六位数,这系统要八位,咋办?”
讲师一愣,看向小张。小张正记笔记,抬头说:“系统能兼容老工号,前端补零就行。这问题,记下来,反馈给工程师。”
刘好仃坐在最后一排,默默把这一幕记在本子上。培训才刚开始,问题已经冒出来,但这不是坏事——问题早出,早解决。
第三天下午,第一批培训结束。考试开始前,刘好仃走进教室,没说话,只是把一叠打印纸发下去。每张纸上都印着东莞那单订单的原始信息。
“开始吧。”他说,“十分钟,看谁能最快走完。”
键盘声瞬间响起。有人手忙脚乱,有人稳如老狗。十分钟后,八成的人完成了流程。刘好仃收了答卷,翻了翻,点头:“不错,第一次能这样,挺好。”
他正要走,前排一个女员工举手:“刘师傅,有个事。”
“你说。”
“系统里下单,能不能加个‘确认弹窗’?我刚才手滑,点快了,差点提交错。”
刘好仃记下:“能加,我让技术反馈。”
走出教室,他掏出手机,给IT同事发了条消息:“培训发现几个操作优化点,列个清单,明天晨会讨论。”
回办公室的路上,他抬头看了眼天空。深圳的秋天难得晴朗,阳光照在玻璃厂的外墙上,反射出一片银亮。他忽然想起三年前那个手忙脚乱的下午,满地发货单,工人扯着嗓子对数。
现在,新系统下周就要进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