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7集:激励方式筛选分析(1/1)

刘好仃把文件袋往桌上一放,三样东西并排摊开:一张边缘卷起的排班表,一个磨毛了边角的蓝皮本子,还有一张从打印机刚取下来的A4纸,上面是圣保罗厂区技工的邮件内容。小周进来时正看见他用尺子把三样东西对齐,像是在拼一幅看不见的地图。

“开始了?”小周把平板放在桌角,顺手拉开椅子。

“刚要开始。”刘好仃没抬头,手指点了点排班表,“这是经验,这是情感,这是愿望。现在咱们得搞清楚,哪一种能变成方法。”

老张抱着一叠打印好的问卷复印件进来,往桌上一撂:“两百三十七份,格式五花八门。有人写‘就想听领导说声辛苦了’,有人写‘希望名字出现在厂报第三版’——这也能当数据?”

“能。”王姐坐下,翻开蓝皮本,“人说话从来不是标准答案,可话里的意思,八九不离十。”

刘好仃抽出一支红笔,在白板上画了个方格。横着写四栏:物质、荣誉、发展、情感;竖着标三行:工龄、岗位、地区。“咱们不比谁说得动听,就比谁说得准。每条反馈,往格子里塞。”

小周眨眨眼:“这叫……激励地图?”

“叫适配矩阵。”刘好仃把陈师傅的排班表贴在“发展”和“老员工”交叉的那一格,“他写口诀,不是为了钱,是想让后来人少走弯路。这属于‘知识传承’,归发展类。”

王姐翻着蓝皮本,指着一条记录:“我这儿有个质检员,连续三年主动替同事顶班,从没提过补偿。问他为啥,说‘人家孩子小,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老张翻问卷:“他在‘希望被记住’那栏写的是——‘组长在班前会提一句就行’。”

“那就归‘荣誉’。”刘好仃在对应格子里打了个勾,“成本低,影响小,但对他很重要。”

王姐忽然停住笔,在“情感”那一栏写下“生日卡”,又在旁边补了一行小字:“可复制性高,成本低,文化穿透力?”

她抬头:“咱们厂两百多人,年年手写,其实花不了几个钱。可要是别的厂区也这么干,语言不同,习俗不同,还管用吗?”

没人说话。窗外阳光斜照进来,把白板上的格子照得发亮。

小周调出平板里的统计图:“我刚汇总完。三十五岁以下的,八成以上把‘技能认证’排在前三。还有人写‘项目结项时能不能挂我的名字’。”

刘好仃点头:“年轻人不光想干活,还想留下点什么。”

老张翻着问卷,忽然念出一句:“‘不想干一辈子操作工,但也不知道往哪儿走。’”他抬头,“这算发展需求?”

“算。”刘好仃在“发展”那一栏画了条长线,“可咱们现在的问题是,桥搭了一半。有想法的人,不知道往哪走;有经验的人,又没人来接。”

小周突然说:“所以咱们不是发奖,是搭桥?”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两条线。一条从“表扬”连到“闪光墙”,标着“即时反馈”;另一条从“带徒”连到“署名权”,标着“长期价值”。“有人需要马上被看见,有人想十年后还有回响。咱们得两条腿走。”

老张盯着表格,忽然在青岛组的数据旁画了个圈:“这儿有两个工人提‘能不能用加班换调休积分’?”

“什么意思?”王姐问。

“不想要钱,想要时间。”老张解释,“一个说孩子上学接送难,一个说老家母亲看病要陪护。”

刘好仃把这条记进“情感”和“地区”交叉的格子里。“同样的工种,同样的岗位,可需求不一样。咱们不能拿深圳的标准,去量圣保罗的温度。”

小周笑了:“那是不是还得考虑南半球冬天在七月?”

“不用那么复杂。”刘好仃说,“只要记住一点——人不是机器,不会按同一个程序运行。”

王姐合上蓝皮本,忽然说:“其实最怕的不是没激励,是干了也没人知道。老赵掏排水沟那事,要是当时有人看见,顺口说句‘辛苦了’,他心里也暖。”

“可没人看见。”老张说,“所以咱们才要建‘闪光墙’,把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的。”

刘好仃看着白板,沉默了几秒,然后拿起红笔,在“情感”那一栏重重画了个星号。“咱们先筛出那些‘做了就有光’的事。成本低,见效快,还能让人心动。”

小周举手:“那圣保罗那位技工呢?他就想要一张照片登厂报。”

“地板和屋顶。”刘好仃说,“物质是地板,精神是屋顶。地板不稳,人站不住;屋顶不高,人不想往上爬。”

老张皱眉:“可你说的这些,荣誉、情感、发展,哪一样最后不落到钱上?”

“落到钱上,不代表起于钱。”刘好仃从文件袋里抽出那张圣保罗的邮件复印件,轻轻放在桌上,“他干了二十年,没提加薪,没要奖金,就说‘退休前能在厂报上登张照片’。你觉得他图啥?”

会议室安静下来。

王姐低声说:“图被记住。”

“对。”刘好仃点头,“人一辈子干的活,大多会被时间盖住。可如果有人记得,哪怕只是一句话、一张照片,那点光,就能照很久。”

小周翻着平板:“那咱们是不是该分个优先级?哪些先推,哪些后推?”

“先筛。”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圈,“三类必做:一是底线类,比如健康保障、基本尊重,这是地板,不能缺;二是高频类,像生日卡、闪光墙,成本低,覆盖面大;三是种子类,像技能认证、带徒资格,现在小,以后能长成树。”

老张翻着财务数据:“我算过,如果只推前两类,年度预算增加不到百分之一点五。可要是全铺开,尤其是发展类,就得动绩效体系。”

“不动体系,也能做事。”刘好仃说,“咱们不急着改制度,先改看法。让大伙儿知道,除了打卡和工资条,还有别的东西在被记录。”

王姐忽然说:“其实我觉得,最该先动的,是‘看见’这件事本身。”

“怎么说?”

“现在闪光墙还在提议阶段,可那些事已经发生了。”她翻开蓝皮本,“老赵掏沟,陈师傅画流程图,我写生日卡——这些都不是为了被奖励才做的。可如果我们现在才开始记录,是不是有点晚?”

刘好仃没说话,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手机,对着“激励适配矩阵”拍了张照。屏幕亮起的瞬间,反光映在他眼镜上,像一道划过的光。

他新建文件夹,输入名字:“907-激励方式筛选结论(初)”。在备注栏里,他打下一行字:“闪光墙可先行试点。”

小周看着他操作,忽然问:“那咱们下一步,是不是该把‘被忽视的贡献’列个清单,按优先级排个序?”

“不急。”刘好仃把手机放回口袋,“先让人相信,这些事真的会被看见。不然,再好的方案,也只是纸上画饭。”

老张合上笔记本,嘀咕:“可总得有个开头。”

“已经有了。”刘好仃从文件袋里抽出一张照片——是陈师傅蹲在炉前,用粉笔在地上画温控节点的样子。他把照片贴在白板最上方,正对着“长期价值”那条线。

“就从这儿开始。”他说。

王姐看着照片,忽然想起什么,翻开蓝皮本,在一页空白处写下:“建议设立‘月度闪光人物’,由员工互荐,不限岗位。”

小周凑过去看:“要不要加个投票环节?”

“不用。”王姐摇头,“投票容易变成拉票。不如让推荐人写一段话,说说为什么这个人该被看见。”

老张哼了一声:“又要写又要贴,麻烦。”

“可真心话,从来都不嫌麻烦。”王姐合上本子,轻轻拍了拍封面。

刘好仃站在白板前,看着那一格一格填满的矩阵,忽然说:“咱们厂造玻璃,透明的。可人心有时候不透明,是因为没光照进去。”

小周笑了:“那咱们现在,就是给人心装灯泡?”

“差不多。”刘好仃也笑了,“不求多亮,至少让每个人,都能看见自己的影子。”

老张翻着问卷,忽然停住:“等等,这儿有个备注——‘如果能让我女儿参加厂里组织的暑期兴趣班,比发奖金还强’。”

刘好仃立刻在“情感”和“家庭关联”交叉处打了个星。

王姐点头:“这其实是个信号。员工要的不是钱,是生活能松一口气。”

小周调出地图界面:“那咱们是不是该按厂区特点,搞点本地化设计?比如青岛重家庭,圣保罗重荣誉,深圳重成长?”

“对。”刘好仃在白板上画了三个圈,“激励不是统一模板,是定制衬衫。合身,才穿得久。”

老张盯着表格,忽然在“物质”那一栏划掉几个高成本项目,圈出“调休积分”和“家庭福利”两项。“这两个,财务能扛住,员工感受强,要不要优先推?”

“可以列进试点。”刘好仃点头,“但别单独推。要和闪光墙、技能认证一起上,让人知道——咱们不是只发东西,是真在搭桥。”

会议室安静下来。阳光移到白板边缘,把“激励适配矩阵”照得微微发亮。

小周忽然说:“那咱们是不是该定个原则?比如——”

刘好仃抬起手,打断他的话。

他走到桌前,把三样东西重新装进文件袋。排班表在最上,蓝皮本居中,圣保罗的邮件在最下。拉上拉链时,发出轻微的“嚓”声。

“原则已经有了。”他说,“让每个人,都成为品牌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