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2集:融合方案精心策划(1/1)
刘好仃把手机从桌上翻了个面,屏幕朝下,像是怕那条新人事通知再跳出来搅局。窗外的阳光斜切进会议室,正好落在白板上那行“看见差异,不是为了改变谁,是为了让所有人,都能被看见”上,字迹被光拉得微微发亮,像镀了层薄金。
他清了清嗓子:“昨天大家提的‘文化小档案’,我觉得挺好,但光有档案,像只开了个头的信,得往下写。”
小陈正拿笔帽戳着桌角,一听这话立刻抬头:“那是不是该动真格的了?不能老是聊着玩儿。”
“不是聊着玩儿。”老张纠正他,顺手把保温杯拧紧,“是聊着‘学’。”
刘好仃笑了:“学对了,下一步就是‘做’。咱们得搭个架子,把之前摸到的这些文化特点,变成能落地的事儿。”
他拉开椅子坐下,从文件夹里抽出一张纸,上面是密密麻麻的笔记,边角还画了个小太阳,是他习惯性画的“好点子标记”。
“德国人信流程,日本人重执行,巴西人要氛围,印度人看家庭——这些不是缺点,是拼图的边角。”他顿了顿,“咱们的任务,不是把拼图剪整齐,是找到它们能咬合的地方。”
小王举手:“那咱们搞点活动?比如‘国际文化日’?每人带道家乡菜,边吃边讲规矩?”
“可以。”财务老陈点头,“但得控制预算。食堂借场地行,食材补贴每人五十,不能再多。”
“五十?”小陈瞪眼,“德国同事说他们团建喝啤酒都人均一百起步。”
“那是团建,不是文化节。”老陈推眼镜,“咱们是融合,又不是办美食节。”
刘好仃听着,没打断,只在本子上写下“活动形式:交流优先,成本可控”,然后圈了圈“交流”。
“其实,”他慢慢说,“吃喝是入口,但不是终点。咱们要的,是让大家在干活时,也能顺溜。”
他抬头:“比如,德国工程师写日志写到凌晨,巴西小伙觉得他在‘折磨自己’,这误会怎么破?”
“让他俩一起值个夜班?”小陈笑,“看谁先崩溃。”
会议室一静,随即爆笑。
刘好仃也笑,但很快收住:“笑归笑,可真要破,得让他们亲眼看见对方为什么这么干。”
他翻开本子,指着之前记的几行:“德国人说,数据不会退休。巴西人说,笑是开工的钥匙。这两种‘认真’,能不能共存?”
没人答,但笔尖划纸的声音多了起来。
“所以,”刘好仃合上本子,“咱们的方案,不能只搞‘玩’的,也得有‘练’的。文化交流活动要搞,团队协作项目也得上。”
“你是说,把文化融进工作里?”小王问。
“对。”刘好仃点头,“比如,让德国和巴西的同事一起负责一条临时产线,流程由德国人定,晨会由巴西人主持,看能不能跑顺。”
“那不乱套了?”老张皱眉。
“乱是过程,顺才是目标。”刘好仃笑,“咱们又不是要搞‘文化大一统’,是让不同习惯的人,能在同一个节奏里踩准点。”
小陈突然举手:“那能不能再加个‘文化观察员’?每次跨文化协作,派个人记录过程,看哪块卡了,哪块顺了。”
“妙。”刘好仃一拍桌子,“这角色不打分,不批评,就记事实。像车间里的‘温度计’,测的是人心的冷热。”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像是被这个比喻烫了一下。
然后,老张慢悠悠开口:“可活动搞多了,活儿谁干?咱们这儿又不是度假村。”
这话一出,好几个人点头。
小陈立刻反驳:“可不搞,人心散了,活儿更干不好。”
“都不是非此即彼。”刘好仃拿起笔,在白板上画了个表,“咱们按季度排计划。每月一次小型交流,比如‘午间茶话会’,十五分钟,不占工时;每季度一次大型活动,提前两周报备,避开生产高峰。”
他转头问财务老陈:“人力成本怎么算?”
“算加班费的话,得审批。”老陈翻着本子,“但如果是自愿参与的团建,可以走文化专项基金。”
“那就定个原则:自愿参与,不影响排班,不强制打卡。”刘好仃写在白板上,“咱们不搞‘融合KPI’,搞‘融合自愿者联盟’。”
小王笑出声:“这名字可以印T恤。”
“印可以,”刘好仃也笑,“但得自己掏钱。”
大家又笑,气氛松了下来。
刘好仃趁机把本子翻到下一页:“现在,咱们细化活动内容。小陈,你说说,‘国际文化日’你想怎么搞?”
“第一期,主题‘早餐宇宙’。”小陈眼睛发亮,“每人带一样家乡早餐,现场介绍,顺便讲讲这顿饭背后的故事。比如,为什么德国人早餐吃咸香肠,日本人要喝味噌汤。”
“可以。”老张点头,“但得提前报食材,过敏源得标清楚。”
“必须的。”小陈比了个OK。
“那团队建设呢?”刘好仃转向小王,“你提过‘跨文化搭档挑战赛’,具体怎么赛?”
“比如,给一对中外搭档,三天时间,优化一条检测流程。”小王说,“不比谁快,比谁的方案更‘兼容’——德国人觉得合理,巴西人觉得舒服,就算赢。”
“奖品呢?”老张问。
“赢的小组,下周可以优先选休息时段。”刘好仃接话,“咱们不发钱,发‘时间自由’。”
“这奖比钱香。”小陈感慨。
财务老陈忽然开口:“其实,有些成本能省。比如文化展板,能不能用车间淘汰的玻璃边角料做?磨平了,刻上各国文字,当装饰墙。”
刘好仃眼睛一亮:“这主意好。废物利用,还环保。刻字让技术组帮忙,当技能培训。”
“还能写句标语。”小王兴奋,“比如‘差异是光,融合是镜’。”
“太文了。”小陈摇头,“来句直的:‘你习惯的,我不懂,但我尊重。’”
刘好仃没说话,默默把这两句都记进本子,然后在下面画了个框,写上:“方案原则:轻量、可持续、可参与。”
他抬头:“还有谁有补充?”
老张犹豫了一下:“我担心,有些活动,比如让日本人当众跳舞……他们可能不乐意。”
“当然不能强求。”刘好仃点头,“所有活动,都得先问‘愿不愿意’。咱们的目标是打开门,不是推人进去。”
“那要是有人一直不愿参与呢?”小王问。
“那就等。”刘好仃说,“融合不是赛跑,是散步。有人走得快,有人走得慢,只要方向一致,迟早走到一块儿。”
会议室安静下来。
阳光挪了位置,照在白板的“时间观”“规则感”“人情味”三个词上,字影微微颤动,像被风吹动的叶子。
刘好仃翻开本子最后一页,把整个方案要点列了一遍:文化交流活动、团队协作项目、观察记录机制、成本控制方式、自愿参与原则。
他写完,抬头:“大家还有什么顾虑?”
小陈举手:“我就一个担心——万一活动搞了,但大家还是各干各的,怎么办?”
“那就再搞。”刘好仃说,“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人心不是机器,拧一下就合缝。但只要咱们不停手,总会有松动的时候。”
他顿了顿,声音轻了些:“我在这厂干了快十年,见过太多人来了又走。可最近,我看见巴西小伙教德国工程师说‘加油’,日本实习生帮印度同事调闹钟——这些小事,比效率提升还让我高兴。”
他合上本子,封面那行“老刘的工作笔记”又被阳光照得发白。
“所以,这方案,咱们做不做?”
没人说话。
然后,老张第一个站起来,拧开保温杯,喝了口茶:“我报名当‘早餐宇宙’第一期评委。”
小陈立刻举手:“我负责联络外籍同事!”
小王翻开笔记本:“我今晚就写活动流程草案。”
财务老陈推了推眼镜:“文化专项基金,我明天就申请。”
刘好仃看着他们,没笑,但眼角的纹路舒展开了。
他拿起笔,在方案最后加了一行小字:
“本方案将根据实际执行情况灵活调整。”
写完,他抬头,正要说话,车间方向传来一阵笑声,夹杂着几句听不懂的外语,像是有人在教新来的南非工程师说中文。
“下次午间茶话会,”小陈突然说,“能不能试试‘方言挑战’?让中国人教老外说家乡话?”
“你会啥?”老张问。
“我老家河南的,”小陈得意,“‘中不中’三字走天下。”
“那我教粤语。”老张慢悠悠,“‘唔该’‘多谢’‘食咗饭未’。”
“等等,”小王突然插话,“咱们是不是忘了啥?”
“啥?”
“还没定名字。”小王说,“这整个计划,总得有个名儿吧?”
刘好仃刚要开口,门外传来脚步声,人事抱着一叠资料走过来,敲了敲门。
“刘师傅,新来的三位工程师资料到了,要现在发下去吗?”
刘好仃站起身,接过资料,指尖碰到纸面,微凉。
他低头翻了翻,第一张是瑞典工程师的照片,面无表情,背景是雪地里的风车。
他抬起头,看着会议室里等着答案的众人,说:
“名字不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