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0集:新挑战:品牌全球化文化融合(1/1)
刘好仃站在车间中央,手里还捏着那张刚打印出来的流程优化模拟图。阳光从高窗斜切进来,照在新贴的“新同学,请多指教”标签上,字迹亮得有点晃眼。他没急着走,反而多看了两眼——这台AI质检仪如今已经能自己“学习”花纹识别,连老张都承认,它“有点灵性”。
“小陈,”他转头喊了一声,“你那个批量识别原型,材料清单下午前给我。”
“得嘞!”小陈在传送带另一头挥手,顺手把保温杯往工具箱上一搁,动作利落得像在打拍子。
刘好仃笑了笑,正要迈步,眼角余光却扫到不远处的一幕:三个外国实习生围在切割机旁,正比划着手势跟本地技工交流。一人指着控制面板猛说英语,另一人用笔在本子上画流程图,本地师傅皱着眉,反复摇头。最后还是旁边一位懂日语的质检员过来救场,才勉强把意思对上。
他没上前,只是静静看了几秒。那画面像一锅煮到一半的汤——料都下了,火也开着,可味道还没搅匀。
他转身走向办公室,脚步没变,但脑子里的频道悄悄换了台。
半小时后,会议室的投影仪亮起,屏幕上不是数据曲线,也不是设备图纸,而是一张世界地图。几个红点分布在不同国家:德国、日本、巴西、印度……都是最近半年派来交流或驻厂的技术人员来源地。
“咱们厂现在,”刘好仃站在地图前,手里捏着一支白板笔,“有来自八个国家的同事常驻,加上远程协作的,横跨四个时区。”
他顿了顿,笔尖轻轻敲了敲地图上的深圳位置:“咱们的玻璃,卖到三十多个国家。可咱们的‘人’,还没真正连成一片。”
没人说话。财务老陈低头翻着报表,小王盯着手机,老张则盯着地图上那个小小的巴西标记,眼神有点发愣。
“我知道大家刚松口气。”刘好仃把笔放下,“上一轮升级,咱们把机器喂明白了,流程跑顺了,连AI都学会‘预习功课’。可现在,我得说句扫兴的——咱们的挑战,换了个模样。”
他走到窗边,拉开百叶帘。阳光涌进来,照见空气中浮动的微尘,也照见车间里不同肤色的身影:有人低头拧螺丝,有人蹲着调试传感器,有人站在工位前默默记笔记。
“你们发现没有?”他说,“德国同事交接班,必写三行日志,连螺丝拧了几圈都记;日本组的,开完会必鞠躬,哪怕隔着视频;巴西那几位,聊两句就要笑一场,哪怕讲的是故障代码。”
他转过身:“可咱们这边呢?习惯‘差不多就行’,靠眼神和手势打配合。不是谁对谁错,是‘节奏’不一样。”
小王终于抬头:“刘工,您是说……咱们得统一标准?”
“不是统一。”刘好仃摇头,“是融合。咱们的厂,现在像个地球村。机器能联网,人也得‘连心’。”
老陈推了推眼镜:“听着挺好,可文化这东西,又不是程序,能一键升级?”
“当然不能。”刘好仃笑了,“可咱们连AI都能教会‘看花纹’,难道还教不会彼此‘看脸色’?”
会议室安静了一瞬,随即有人轻笑。
“我不是说让大家学外语、背习俗。”他拿起笔,在白板上写下四个字:“互相看见。”
“看见什么?”老张问。
“看见对方为什么那样做。”刘好仃说,“比如德国人写日志,不是较真,是怕后人踩坑;日本人鞠躬,不是客套,是尊重你花的时间;巴西同事爱笑,不是不认真,是他们觉得‘工作也该有温度’。”
他顿了顿:“咱们以前总说‘效率第一’,可现在,光机器快没用。人心拧不成一股绳,再智能的线,也跑不出世界级的活。”
小王挠头:“可这事儿……从哪开始?”
刘好仃没答,反而问:“你们记得上个月,德国工程师提的那个传感器校准方案吗?咱们觉得太复杂,没采纳。结果两周后,日本组用类似思路,解决了质检延迟问题。”
“您是说……他们早就有答案?”
“是。”刘好仃点头,“可当时没人听。为什么?因为他说得太‘硬’,咱们听着像指责。可日本人讲的时候,先说‘我们试过几种方法,这个可能有用’——语气软,道理一样。”
他环视一圈:“不是方案不行,是‘包装’不一样。咱们缺的,不是聪明人,是让聪明人互相听懂的‘翻译器’。”
老陈慢慢合上报表:“所以您想干啥?开跨文化培训班?还是搞个‘国际日’,每人带道家乡菜?”
“菜可以带,”刘好仃眨眨眼,“但重点不是吃,是‘讲’。讲那道菜背后的故事——为什么非得放这味香料?为什么这道工序不能省?”
他走到白板前,写下新一行字:“让习惯,变成对话。”
“咱们的挑战,不再是机器听不听话,而是人能不能互相‘解码’。”他说,“品牌要全球化,光靠产品走出去不行,人也得‘走出去’,走进彼此的节奏里。”
小王忽然举手:“那……咱们中国师傅的‘手感’呢?老张那本‘对照表’,算不算一种文化?”
刘好仃笑了:“当然算。而且是最宝贵的。可问题是,它藏在心里,没‘翻译’出来。咱们得学会把它变成别人也能懂的语言——不是放弃它,是让它被听见。”
老张低头搓了搓手,像是在摸那本早已翻烂的笔记本。片刻后,他轻声说:“我可以……录几个小视频?讲讲怎么听机器声音判断温度。”
“不止可以,”刘好仃立刻接话,“还得署名——‘老张的温度课’。让德国人知道,有些事,数据测不到,得靠耳朵。”
笑声在会议室里散开。老陈也难得地扯了下嘴角:“那我是不是也该出个《财务黑话词典》?解释下什么叫‘战略性亏损’。”
“必须的。”刘好仃笑,“下回开会,咱们先放三分钟‘文化彩蛋’——每人一分钟,讲个自己的工作习惯。”
小王举手:“我能拍个‘深圳打工人早餐图鉴’吗?从肠粉到三明治,看看大家早上都吃什么提神。”
“拍!”刘好仃一拍桌子,“顺便采访下,为什么非得吃这个?背后有没有故事?”
气氛一下子活了。有人提议搞“轮岗体验日”,有人建议建个内部“文化盲盒”群,每天抽一个习俗分享。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看着白板上那行“互相看见”,轻轻用圈框了起来。
散会后,他没直接回车间,而是站在走廊的玻璃幕墙前。夕阳把整座厂房染成琥珀色,映出人影交错的剪影。他看见德国工程师在教本地技工用标准术语记录参数,日本实习生正笑着接过同事递来的凉茶,巴西小伙则比划着教人跳一段两秒的舞步,逗得一群人哈哈大笑。
他掏出手机,打开备忘录,敲下一行字:“文化融合,不是消灭差异,是让差异变成光。”
刚保存,小陈追了出来,手里拿着一叠图纸:“刘工,批量识别的原型设计好了,您看……”
“放着。”刘好仃把手机收好,“先不急。”
“那……您现在去哪?”
他指了指车间:“去看看那台切割机。巴西同事昨天说,他们的工厂,开机前要喊一句‘Bom trabalho!’——祝工作顺利。”
“您想学?”
“不光学,”刘好仃迈开步子,“明天早会,咱们全组一起喊。”
小陈愣了下,随即笑出声:“那得先教教发音,别喊成‘棒槌工作’。”
“怕啥,”刘好仃头也不回,“喊错了,也是诚意。”
他穿过长长的通道,脚步轻快。路过AI质检仪时,他抬头看了眼那张“新同学,请多指教”的纸条,嘴角微微扬起。
走到切割机组,他停下,清了清嗓子。
几位正在调试的外国同事抬头看他。
刘好仃张了张嘴,努力回忆昨天查的发音。
“Bom……trah……”
他卡住了。
德国工程师笑了,轻声接上:“Bom trabalho.”
刘好仃点点头,重新开口,声音不大,但清晰。
“Bom trabalho.”
那声音像一颗小石子,落进一片安静的水面。
巴西实习生第一个反应过来,眼睛一亮,用力拍手。
接着,日本姑娘跟着说了一遍。
德国工程师也笑着重复。
老张站在旁边,听着这陌生又热闹的音节,迟疑了几秒,也张了嘴。
音不准,调不对。
可那句话,还是顺着风,飘进了车间的每一个角落。
刘好仃没再说话,只是看着眼前这一幕,慢慢把手搭在了切割机的金属外壳上。
机器微微震动,像在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