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2集:新市场拓展实施(1/1)
刘好仃把新本子往公文包里一塞,顺手把旧保温杯灌满热茶。晨风从车间门口灌进来,吹得桌上几张项目进度表哗啦作响。他低头瞄了一眼手表,九点差七分,会议室的门还没关。
“来了?”小林抱着笔记本电脑站在门口,头发扎得高高的,像是赶早市的小贩,“老张已经在白板上列了三个市场方向,就等你拍板。”
“不急。”刘好仃把包挂在椅背上,拉开椅子坐下,“先听听大家怎么说。”
人到齐了。财务、技术、市场组的几个骨干围成一圈,气氛不像前两天那么紧绷,反倒有点像周末家庭聚餐前的闲聊。可话题一开,火药味还是悄悄冒了出来。
“我觉得先攻国内。”老张一开口就亮明立场,“像长三角那几个新城规划,都在推绿色建筑标准,咱们的产品对口,认证流程也熟。”
“可东南亚那边反馈挺积极。”小李翻出手机里的邮件截图,“上周发过去的样品测试报告,两家设计公司都回了‘有兴趣进一步沟通’。”
“有兴趣不等于能成单。”老张摇头,“那边政策变起来比天气还快,咱们人生地不熟,万一卡在海关,货出不去,钱回不来,咋办?”
“那国内就一定稳?”小李反问,“现在做绿色建材的厂子,一个省能找出三十家,价格战打得跟菜市场抢白菜似的。”
刘好仃没说话,手指轻轻敲着桌面,节奏像老式挂钟的滴答声。他等两人说完,才慢悠悠开口:“你们说的都对,也都不全对。”
会议室安静下来。
“国内有熟路,但路太挤;海外有空间,但路太远。”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拿起笔,在“国内新兴市场”和“海外小规模试点”之间画了个双向箭头,“所以——咱们两条腿走路。先做初步调研,不投大钱,不签长单,就看哪个走得顺,再加码。”
小林眼睛一亮:“相当于先探探水温?”
“对。”刘好仃笑了,“下饺子不怕水冷,就怕锅没烧开。”
任务分下去,节奏立马快了起来。三天后,调研报告陆续汇总。国内那边,某新区的确在招标低碳示范楼项目,但参与投标的企业名单拉出来,足足两页纸,还有三家是上市公司背景。海外方面,越南和马来西亚的绿色建材进口门槛比预想高,光是环保认证就得走三个月流程,而且必须由当地机构检测。
“竞争是挺猛。”小李叹气,“咱们这小船,怕是刚出港就得被浪拍回去。”
“别急着下结论。”刘好仃翻着资料,“咱们拼不过体量,但能拼特色。别人卖玻璃,咱们卖的是‘会呼吸的墙’。”
这话把大家逗笑了。可笑归笑,策略还得实打实。
第二天开会,刘好仃把两份竞品分析表并排贴在墙上。一边是国内某大厂的报价单,薄、透、便宜,但功能单一;另一边是德国品牌的高端智能玻璃,贵得离谱,但交互设计复杂,维护成本高。
“咱们卡在中间。”老张说,“往上够不着,往下又不想凑合。”
“那就别走中间。”刘好仃拿起红笔,在两张表中间画了一条斜线,“咱们走斜路。”
他转身面对大家:“主打‘轻智能+高环保’。不搞太复杂的程序,但确保每一块玻璃都能减碳、自洁、调光。技术门槛不高,但组合起来,就是差异化。”
小李眼睛一转:“还能强调咱们是‘中国本土研发+本地化服务’,响应快,售后不扯皮。”
“加一分。”刘好仃点头,“再加一条——跟环保组织合作,搞个‘绿色建筑伙伴计划’,不是光卖产品,是参与生态建设。”
“这主意好!”小林拍桌子,“咱们可以邀请他们来厂里参观生产线,拍个纪录片,发到社交平台,打口碑。”
会议开到一半,刘好仃的手机震了一下。是技术部小王发来的消息:“新系统调试完成,能兼容BIM数据了。”
他看完,嘴角微微一扬,没说别的,只回了个“好”。
市场策略定下来,执行节奏立刻跟上。国内团队开始联系那家新区项目的评审专家,准备技术宣讲材料;海外组则找了当地一家小型认证代理公司,先送一批样品去做检测。
第一周过去,反馈平平。国内那边说“材料不错,但方案太多,贵司暂未进入候选名单”;海外更是石沉大海,连个回音都没有。
“是不是我们太安静了?”小林在例会上嘀咕,“发邮件、打电话,人家连门都不让进。”
刘好仃喝完最后一口茶,把杯子搁在桌上:“那咱们就别敲门了。”
“啊?”
“咱们直接把门推开。”他掏出手机,翻出一段视频——是“未来工场”项目样板间的实拍,智能玻璃在不同光线下的变色效果流畅自然,配上舒缓音乐,像一场小型光影秀。
“把这视频剪成一分钟短片,投给几个建筑类公众号,再在行业论坛发帖。标题就写:‘一块玻璃的24小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小李反应最快:“还可以搞线下体验日!邀请潜在客户来厂里,亲眼看看生产线,再带他们去‘未来工场’实地参观。”
“就这么办。”刘好仃点头,“别光说我们做什么,要让他们看见我们做成什么样。”
活动定在第十天。没想到,反响出乎意料。
来的不只是客户,还有两家本地媒体的记者,说是看到论坛帖子,觉得“挺有意思”,来拍个专题。更意外的是,一位来自深圳某设计院的总工,看完生产线后当场表示:“我们新接的写字楼项目,想试试你们的调光玻璃。”
“您提要求。”刘好仃笑着递上名片。
“能不能做弧形?”对方问,“我要用在大堂的曲面墙上。”
“能。”刘好仃答得干脆,“下周出样品图。”
会后,小林偷偷问:“真能做?咱们的生产线……”
“不能也得能。”刘好仃眨眨眼,“客户提需求,是给我们出考题。答得好,就是订单;答不好,才是损失。”
海外那边也传来好消息。马来西亚的检测报告出来了,各项指标达标,认证流程进入最后阶段。代理公司发来消息:“当地一家生态酒店想用你们的玻璃做屋顶,问能不能定制颜色?”
刘好仃看着邮件,笑了。他拿起笔,在笔记本边缘记下一行字:“客户要弧形,要颜色——个性化,是下一个突破口。”
两周后,国内项目传来中标消息:他们以“技术+服务”综合评分第二,拿下“未来工场”的玻璃供应合同。虽然金额不大,但对方明确表示,后续还有两期扩建,优先考虑合作。
海外更进一步,那家生态酒店正式发来合作意向书,要求提供三款不同透光率的样品,并附上了建筑图纸。
刘好仃站在会议室窗前,看着楼下装车的工人把第一批出口样品搬上货车。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进来,在地板上投出斑驳的光影,像水波一样轻轻晃动。
小林走过来,手里拿着新打印的行程单:“下周去杭州,艺术馆项目要开第二次协调会。对方说,希望咱们的玻璃能配合节气变化,比如清明时雾面图案是细雨,冬至是落雪。”
刘好仃接过单子,没急着看。他抬头望了眼天,云层薄得几乎透明,阳光毫无保留地洒下来。
“告诉他们,”他说,“我们不仅能做节气,还能做情绪。”
“情绪?”
“比如,”他笑了笑,“客户走进大堂,玻璃自动调成暖色调,像在说‘欢迎回来’。”
小林愣了下,随即笑出声:“那咱们不是做建材,是做管家了。”
“管家也好,朋友也罢。”刘好仃把行程单折好塞进衣兜,“只要人家愿意抬头看一眼这块玻璃,觉得‘这东西懂我’,就成了。”
他转身往外走,脚步轻快。走廊尽头,技术部的小王正举着平板站在新系统操作台前,抬头喊:“刘工!新订单的数据已经导入,生产排期可以自动匹配了!”
“好。”刘好仃挥了下手,没停下。
他穿过车间,顺手从架子上取下一块刚下线的玻璃。阳光照在上面,泛出淡淡的蓝绿色,像一片被风托起的树叶。
他对着光看了看,低声说:“准备接新活了。”
工人们从他身边走过,有人喊:“刘工,下午还要试弧形模具!”
“记得带图纸。”他应着,把玻璃轻轻放回原处。
抬头时,厂区电子屏正跳出一条新消息:
【“玻璃艺术馆”项目合作意向确认 | 国内低碳建筑展邀请函已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