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5集:优化效果初步显现(1/1)
刘好仃把手机放回口袋,指尖还停留在计算器清零前的最后一串数字上。二十四万,像一根细针扎在心口,不疼,但扎得人清醒。他站在仓库的光柱里没动,尘埃绕着他的影子打转,像在等一个答案。
回到办公室时,小陈已经把上周的出库数据整理好放在桌上,还贴心地用回形针别了张便签:“刘哥,按您说的,把三个月以上没动的库存全标红了。”
刘好仃点点头,没说话,抽出一张A4纸,刷刷画了两个圈,中间画了条波浪线。“成本和效率,就像俩轮子,一个瘪了,车就得歪。”他抬头,“明天开会,不聊怎么干,聊怎么‘看’——咱们得知道,轮子到底转没转,转多快。”
会议室的白板刚擦干净,刘好仃提笔写下:“评估,不是庆功,是照镜子。”
话音刚落,财务小林就举手:“我觉得重点还是成本。省下的钱是实打实的,效率再高,账上没现金流,还是虚的。”
采购老李立刻接上:“可效率提不上去,订单一压,客户跑了,省那点钱有啥用?”
技术组的小王缩在角落,小声嘀咕:“要不……两个都算?搞个综合分?”
刘好仃笑了,把笔帽一扣:“好主意,但得分清主次。”他转身在白板上列了三栏:成本节省、周转提速、客户响应。
“咱们的目标不是比谁省得多,而是让整条链子跑得顺。”他敲了敲中间那栏,“效率是脉搏,成本是血压,都得稳。”
他让小陈牵头,拉个评估方案框架,要求简单明了:物流成本按吨公里算,库存周转看天数,客户交付准时率按单计。每项给个权重,最后合成一个“供应链健康指数”。
“别整太复杂,”刘好仃提醒,“咱们不是写论文,是看病开方。”
散会后,小林追出来:“刘哥,那权重……您定个数?”
“你们定。”他摆摆手,“但记住,权重不是数学题,是选择题——咱们最怕什么,就给什么多加点分。”
接下来两天,数据组像进了冲刺期。三台大屏轮流滚动着各国仓库的出入库记录、运输里程、清关时长。可越查问题越多——迪拜仓的装卸数据缺了两周,韩国那边的运输发票居然还有手写版的。
“这咋统?”小王抱着笔记本直挠头,“数据都对不上,算出来也不准啊。”
刘好仃走过去,看了眼屏幕,没发火,反而笑了:“数据不全,说明咱们以前太‘信任感觉’了。现在补,正好。”
他当场拍板:缺数据的部门,三天内补全;补不了的,负责人来开会说明原因。同时,抽调小王和财务组的小张组成“数据审计双人组”,交叉核对每一条录入信息。
“别怕得罪人,”刘好仃拍他肩,“咱们现在不是在算旧账,是在建新尺子。”
小王点头,心里却嘀咕:这活儿比修系统还磨人。
可干着干着,他发现点有意思的事——德国线的某段陆运,明明路程远,但油耗和人工成本反而比预估低15%。他顺藤摸瓜,发现是司机老张总在固定加油站加油,长期合作有折扣,还顺路捎带返程货,分摊了空驶成本。
他悄悄记下,没声张。
第五天下午,评估报告初稿出炉。会议室里,所有人盯着投影屏,屏上一张柱状图缓缓升起,绿色代表成本下降,蓝色是效率提升。
“物流成本整体降了13.6%。”小陈念数据,“尤其是迪拜到南非这条线,优化后每单省了820块。”
“库存周转天数从47天降到39天。”小林接上,“超期90天以上的积压货清掉了23%。”
“客户准时交付率,从81%提到89.5%。”小王声音有点抖,“德国那边,有客户专门发邮件说,这次货比往年早到两天,生产线没停工。”
会议室安静了几秒,然后有人开始鼓掌,接着是笑声,还有人小声说:“真成了?”
可财务组的老周皱着眉:“这数据……是不是太‘好看’了?我怎么觉得,有些地方降得太猛?”
这话一出,气氛又绷紧了。
刘好仃没反驳,反而点头:“问得好。数据漂亮,不代表没水分。”他转向小王和小张,“审计组,走一遍复核流程,重点查三个点:一是物流报价有没有漏项,二是库存清仓的折价算没算损耗,三是交付准时率有没有把天气延误剔除。”
小王立刻打开笔记本,调出原始记录。小张则翻出邮件和合同扫描件,一条条核对。
两小时后,两人回来,小王汇报:“物流成本数据真实,但有一单保险费没计入,补上后,实际降了13.1%。”
小张接着说:“库存清仓那块,折价销售的损耗我们按5%计提,实际出库损耗是3.8%,所以资金回笼比预估多出47万。”
“交付准时率。”小王顿了顿,“确实有一单因暴雨延误,但客户主动确认了‘非我方责任’,按行业标准可计入准时,所以89.5%是准确的。”
刘好仃听完,笑了:“误差0.5%,在咱们这种规模的优化里,正常。重要的是,方向对了。”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把原来的“照镜子”擦掉,重新写下四个字:初见成效。
“这轮优化,不是靠谁灵机一动,是咱们把‘大概’‘差不多’‘以前都这样’这些词,一个个换成了‘数据’‘标准’‘为什么’。”他转身看着大家,“省下的钱,是成果;提上去的效率,是进步;但最值钱的,是咱们现在敢问‘到底怎么样’了。”
会议室里有人低头记笔记,有人轻轻点头。
小陈忽然举手:“刘哥,下一步……是不是可以试试把这套评估法,用到其他区域?”
刘好仃没直接答,反而问:“你们觉得,现在这条链子,还有哪儿卡着?”
小林翻着报告:“东南亚的中转仓,周转还是慢,比平均多六天。”
小王补充:“还有,欧洲的返程空驶率还是高,成本压不下来。”
刘好仃听着,眼神亮了:“问题还在,说明咱们的‘镜子’够亮。”他顿了顿,“评估不是终点,是起点。这次咱们看清了脚底下哪块砖松了,下次,就得一块块换。”
他最后说:“别急着冲下一关。先把这份报告,打印三份——一份给管理层,一份存档,一份贴在数据组门口。”
“贴门口?”小王愣了。
“对。”刘好仃笑,“让所有人路过都看一眼:咱们不是在瞎忙,是在往前走。”
散会后,夕阳斜照进走廊,小王抱着打印好的报告往数据组走,路过茶水间时,听见里面有人在聊。
“你说刘哥是不是早就算准了?”
“哪能啊,他自个儿都说‘摸着石头过河’。”
“可这河,愣是让他蹚出条道来。”
小王没进去,站在门口笑了笑,继续往前走。
报告刚贴上墙,他就发现一件事——德国线那个司机老张的节能记录,被审计组标成了黄色,旁边手写一行小字:“潜在优化点,可复制性待验证。”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转身回工位,新建了个文档,标题打上:“返程资源共享可行性分析”。
刚敲下第一行字,手机震了一下。
是刘好仃发来的消息:“明天早会,聊聊东南亚中转仓的事。顺便,问问老张,他那加油站,能不能给我们整个车队谈个协议价。”
小王回了个“好”字,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报告。
夕阳最后的光,正落在“初见成效”四个字上,像给它们镀了层金边。
他正要关电脑,忽然听见隔壁传来一声轻响。
技术组的小李抱着一摞旧报表出来,不小心碰倒了纸架,一叠泛黄的运输单散了一地。
他蹲下收拾,指尖碰到最底下那张,抬头看了眼墙上的新报告,又低头看了看手里这张写着“2019年迪拜-科威特线”的老单据,忽然停住了。
那上面,有一行手写备注:“司机阿卜杜拉,可协调返程货,需提前48小时沟通。”
小李盯着那行字,慢慢把它抽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