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集:建设方案精心策划(1/1)

阳光刚爬上会议室的百叶窗,像一排小梯子搭在桌角。刘好仃把手机轻轻翻了个面,屏幕暗下去,映出天花板上那盏老式日光灯的轮廓。他没急着说话,而是从包里抽出一张A3纸,抖了抖,铺在桌中央。

纸上是昨晚熬夜画的草图:左边一列写着“德国品牌——古典乐+建筑师讲解”,右边一列是“日本品牌——陶艺联名+极简包装”,中间一条粗线划开,写着四个字:“我们,怎么走?”

小林端着咖啡进来,看见图愣了一下:“这图……像极了我小时候画的‘别人家的孩子’对比表。”

“差不多。”刘好仃笑着把笔递过去,“现在咱不是比成绩,是比谁能活得像自己。”

小张紧跟着进来,手里捏着一份打印的论坛日程表,眼睛亮着:“那个德国CEO的演讲,排在第二天上午十点,主题是‘信任,比流量贵’。”

“好题目。”刘好仃点头,“咱们去听,不为鼓掌,为偷师。”

三人围坐下来,空气里有种微妙的紧绷感——分析完了对手,也看清了自己,可下一步到底怎么迈,谁心里都没百分百的底。

“传播渠道选啥?”小林翻开笔记本,“社交媒体?现在建材圈的短视频,不是工地爆炸就是玻璃自爆,咱要不要也拍个‘防弹玻璃挡子弹’?”

“拍可以,但别演。”刘好仃摇头,“真有客户做过测试视频,咱们拿授权,打上‘真实案例’水印,比自己演靠谱。”

小张插嘴:“可光靠短视频,总觉得像在菜市场吆喝。咱们想走高端,是不是得上点‘贵气’的平台?比如行业杂志、国际展会?”

“两个都上。”刘好仃在纸上画了个双箭头,“线上靠内容立人设——‘靠谱老头在线修系统’这种;线下靠展会刷存在感。咱们的技术奖项不是摆设,展板做得大气点,灯打亮点,让人路过都想拍照。”

小林皱眉:“预算呢?上次财务说全年品牌费用就两百万,还不够人家一场活动的零头。”

“咱们不烧钱,咱们‘省着亮’。”刘好仃笑,“比如展会,不租最大展位,但设计要让人记住。我昨晚想到个点——把咱们那块拿了国际奖的防爆玻璃,做成展台主墙,背面打灯,正面刻客户名字。每来一个客户,扫码就能看到这块玻璃去过哪些地标项目。”

小张眼睛一亮:“这不就是‘荣誉墙’升级版?还能收集潜在客户数据!”

“对。”刘好仃在本子上记下,“互动比展示重要。咱们不光让人看,还得让人参与。”

讨论渐入佳境,但分歧也随之而来。

“我觉得社交媒体得重点投。”小林坚持,“现在海外设计师都用Instagram和Pinterest,咱们的产品图拍得专业点,标签打准,自然流量能起来。”

“可传统渠道也不能丢。”小张不同意,“上次荷兰客户说,他们做采购决策时,还是会翻行业年鉴和专业报告。咱们要是只搞线上,像极了‘网红’,不够稳。”

刘好仃没急着裁决,而是翻开上一章的分析笔记,指着几行数据:“看看咱们的目标客户——博物馆、高端住宅、地标建筑。他们做决策周期长,重口碑,信权威。所以,咱们得‘两条腿走’。”

他拿起笔,在纸上画出一个十字坐标。

横轴是“影响力广度”,纵轴是“信任深度”。

“社交媒体在横轴上跑得快,但纵轴不够高;行业展会、专业报告相反。咱们要做的,是让两条线在某个点交叉——比如,先用社交媒体吸引关注,再用专业内容把人留下。”

小林若有所思:“就像钓鱼,先撒饵,再收线。”

“没错。”刘好仃笑,“咱们的饵,是‘透明工厂’直播;咱们的线,是每块玻璃附带的‘生命卡’。”

小张点头:“那公关活动呢?搞不搞?怎么搞?”

“搞,但不贪多。”刘好仃早有打算,“大型活动,一年四次,每季度一次,结合行业展会、新品发布或客户答谢。中间穿插小型线上互动,比如‘玻璃冷知识问答’‘设计师连线日’。”

“频率能接受。”小林松了口气,“可内容呢?总不能每次都讲‘我们很靠谱’吧?”

“当然不是。”刘好仃从包里掏出一张照片,推到桌中央。

照片里是一块弧形玻璃,表面有细微的纹理,像风吹过的沙丘。

“这是咱们为迪拜一个艺术中心定制的曲面玻璃,生产时用了新工艺,良品率只有63%。但客户说,这种‘不完美’的纹理,反而成了艺术品的一部分。”

他抬头:“咱们的故事,不该只是‘多稳’‘多强’,还可以是‘多特别’。每块玻璃背后,都有技术,也有人。”

小林轻声说:“那咱们的公关活动,能不能做成‘故事会’?邀请客户、设计师、质检员,一起讲一块玻璃的诞生?”

“好主意。”刘好仃在本子上写下,“名字我都想好了——‘一块玻璃的旅程’。”

小张笑着补刀:“主持人就您了,刘工。您往那一站,就是‘活体信任证书’。”

会议室里笑成一片。

笑完,刘好仃收起笑容,认真看着两人:“我知道大家还有顾虑。怕投了钱,没回声;怕忙一场,客户还是觉得我们‘便宜货’。”

他顿了顿,声音沉下来:“但咱们的优势不是凭空来的。三年98.7%的准时交付率,八百多天系统零重大故障,这些不是PPT能编出来的。”

“咱们的方案,不是赌,是算。”他指着白板上的计划,“每一步,都踩在自己的长板上。不学别人穿高定,但咱们的工装,得洗得发白,扣子锃亮。”

小林深吸一口气:“那……咱们什么时候开始?”

“先去论坛。”刘好仃翻开日程表,“下周三,上海。咱们去听德国CEO讲‘信任’,顺便——”

他笑了笑:“看看能不能在茶歇时,跟他们市场总监聊两句。说不定,还能交换个名片。”

小张摩拳擦掌:“要不要准备点小礼物?比如……迷你版防弹玻璃书签?”

“可以。”刘好仃点头,“刻上咱们厂徽,背面写一行字。”

“写啥?”

“中国制造,但不止便宜。”

三人再次笑起来,笑声还没落定,刘好仃已经打开笔记本,新建了一个文档,标题打上:“品牌建设方案V1.0”。

他敲下第一行字:“核心理念——用事实,讲人话。”

小林凑过来看:“要不要加个副标题?”

“加。”

“‘我们不吹牛,我们只修系统’?”

“太直白。”刘好仃笑,“改成‘我们不讲故事,我们就是故事’。”

小张举手:“传播口号呢?我想好了——‘玻璃会碎,但我们不会’。”

“好,但不够暖。”小林摇头,“不如‘每一块玻璃,都在替你扛事’。”

刘好仃没急着定,而是把两个口号并列写上,圈起来。

“留着,让客户选。”他说,“等‘透明工厂’直播上线,搞个投票,让观众决定用哪个。”

方案渐渐成形,细节逐一敲定。

责任分工也列了出来:小林负责社交媒体内容策划和视觉设计,小张对接展会和公关活动执行,刘好仃统筹全局,并带队参加论坛。

“最后一件事。”刘好仃合上电脑,“咱们做这一切,不是为了‘像’谁,是为了‘是’谁。”

他抬头看向墙上的厂徽,阳光正好照在那枚银色的齿轮上,闪闪发亮。

“所以,每一步,都要留下痕迹。客户说了啥,哪条视频火了,哪个设计师愿意合作——全记下来。这些反馈,是咱们下一步的路标。”

小林认真记下:“要建个反馈库?”

“建。”刘好仃点头,“不光记数据,也记人话。比如客户说‘你们的包装像工业品’,这种话,比夸我们‘质量好’还值钱。”

小张忽然问:“那……万一做了半年,还是没起色呢?”

会议室安静了一秒。

刘好仃没答,而是从抽屉里拿出一块玻璃样品,放在桌上。

那是他们最新研发的智能调光玻璃,通电前是雾面,通电后瞬间透明。

他按下开关。

嗡的一声轻响,玻璃由浊变清,窗外的天空、远处的塔吊、对面楼的窗户,全都清晰映现。

“你看,”他指着玻璃,“它不是一下子亮的。是从模糊,到清楚。咱们的品牌,也一样。”

他关掉电源,玻璃重回雾面。

“但只要电没断,它总会再亮。”

他抬头,目光扫过两人:“咱们的电,就是那些没出过事的系统,那些半夜修好的代码,那些客户说‘你们比本地供应商快六小时’的话。”

“这电,够用。”

小林深吸一口气:“那……咱们现在就开始?”

刘好仃站起身,把A3纸折好,塞进公文包。

“先订票。”他说,“上海,下周三,亚洲建材创新论坛。”

他拉开会议室门,走廊的光涌进来,照在三人脸上。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