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林悦的国际视野(1/1)

慕尼黑的秋天总是带着油画般的质感。林悦站在新落成的研发中心顶楼,看着窗外的银杏叶铺满街道,像一层金色的地毯。身后传来脚步声,沈逸辰拿着一份人才名单走过来:“刚收到的消息,剑桥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愿意加入我们,条件是要建一个量子计算联合实验室。”

林悦接过名单,目光在“伊莲娜·科瓦奇”这个名字上停留——这位女科学家是自动驾驶算法领域的权威,之前一直拒绝企业的橄榄枝。“她想要什么条件都答应,”林悦立刻决定,“量子计算是未来的方向,值得投入。”

这是林沈集团在欧美设立的第三个研发中心。自从与环球控股达成合作后,林悦就加快了国际化的脚步。她知道,真正的国际企业不能只靠本土市场,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人才、技术和渠道。

“下个月的达沃斯论坛,欧盟委员会主席希望与你单独会面。”沈逸辰翻出日程表,“主要谈绿色能源的全球标准制定,他们很重视我们的储能技术。”

“把技术参数整理好,”林悦转身走向会议室,“标准制定权很重要,不能让别人牵着鼻子走。”

会议室里,来自七个国家的科学家正激烈讨论。当提到电池材料的环保标准时,德国工程师坚持要用欧洲的严苛标准,而中国团队则认为需要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可以制定两个版本,”林悦的声音平静却有力量,“欧洲市场用A标准,新兴市场用B标准,但B标准必须预留升级空间,三年内要达到A标准的80%。”她看向德国工程师,“环保是底线,但不能用标准壁垒阻碍技术普及,这违背了我们做新能源的初衷。”

工程师沉默片刻,点头同意:“林总说得有道理,我们可以试试。”

会议结束后,伊莲娜找到林悦,递过一份报告:“这是我对自动驾驶算法的改进方案,结合了中国的城市交通数据,在复杂路况下的识别准确率能提高15%。”

林悦翻看报告,注意到其中引用了大量林沈集团在国内积累的交通数据:“你们团队适应得很快。”

“这里的研发氛围很特别。”伊莲娜笑着说,“在欧洲,企业总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但在这里,你们真的在讨论如何让技术改变世界。”她顿了顿,“我听说你们在非洲建了十个光伏电站?”

“是的,下个月还要再建五个。”林悦调出照片,“那里的孩子们需要稳定的电力来学习,这比单纯的商业扩张更有意义。”

伊莲娜眼中闪过感动:“这就是我选择来这里的原因。技术不应该有国界,更不应该只为少数人服务。”

离开慕尼黑前,林悦特意去了当地的孔子学院。看到孩子们用稚嫩的中文唱着《茉莉花》,她忽然想起父亲当年带着样品跑遍欧洲的艰辛——那时的中国企业,想要得到尊重有多难。而现在,她能站在这里,用技术和实力赢得世界的认可。

回到滨海后,林悦召开了高管会议。大屏幕上展示着全球布局图:亚洲的生产基地、欧美的研发中心、非洲的新能源项目,像一颗颗珍珠被航线连接起来。

“明年的重点是拉美市场,”林悦指向巴西的位置,“我们要和当地企业合作建厂,实现本地化生产。另外,启动‘全球青年科学家计划’,每年资助100名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年轻人来我们的研发中心学习。”

“这个计划投入不小,可能短期内看不到回报。”财务总监有些犹豫。

“国际化不只是赚钱,更是责任。”林悦的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当年我们技术落后时,渴望得到学习的机会;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应该把这个机会给更多人。这才是真正的全球共赢。”

会议结束后,沈逸辰陪林悦走到露台。晚风带着桂花的香气,远处的江面上驶过满载集装箱的货轮。

“刚收到我妈发来的照片,”沈逸辰拿出手机,“她把我们的合作协议复印件装裱起来,挂在客厅最显眼的地方。”

林悦笑了,想起那位总是担心他们太辛苦的母亲:“下次回家,带她去欧洲看看我们的研发中心。”

“好。”沈逸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小盒子,“给你的。”

打开盒子,里面是一枚胸针,造型是地球和交织的藤蔓,上面刻着一行小字:“世界因你而不同”。

“这是伊莲娜托人做的,她说谢谢你让她看到了技术的另一种可能。”沈逸辰帮她别在西装上,“其实,也是我想对你说的。”

林悦看着胸针在月光下闪着柔和的光,忽然想起很多年前,父亲在饭桌上说的话:“做生意,眼界要放远,心胸要放宽。中国的企业,迟早要走到世界舞台中央。”

如今,父亲的话正在变成现实。林悦知道,国际化的路还很长,会有更多挑战,但她和沈逸辰,还有整个林沈集团的团队,已经做好了准备。因为他们相信,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共赢;真正的视野,是让中国的技术,为世界的美好贡献力量。

夜色渐深,城市的灯火与天上的星光交相辉映,像一幅璀璨的未来画卷,正在他们眼前缓缓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