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2章 团队激励再升级(2/1)
钢笔在指尖轻轻一颤,洛倾颜立刻察觉到那丝异样的震感尚未完全消散。她抬眼看向顾逸尘,他正盯着电脑屏幕,眉头微锁,手指在键盘上停了片刻,像是在等什么确认。
“他们可能已经看到了我们的调研方向。”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像一块石头落进水面。
她点头,将笔收进衣袋,布料摩擦过水晶时,传来一点温热的触感。“那我们就让他们看个够。”
顾逸尘侧过头,嘴角微扬:“你想到什么了?”
“与其防着他们偷看,不如把戏台搭得更大一点。”她拉开椅子坐下,“真正让人害怕的,不是被盯上,是团队自己先乱了阵脚。现在最要紧的,是让每个人都觉得——这场仗,值得打。”
他沉默几秒,忽然笑了:“你比我还像老板。”
她也笑:“我只是觉得,光靠我们俩咬牙撑着没用。得让整个团队都燃起来。”
会议室的百叶窗半开着,阳光斜切进来,在桌面上划出一道道光带。两人并肩而坐,开始一条条梳理现有的激励机制。年终奖、项目分红、带薪休假……条目清晰,却像一份冷冰冰的合同。
“这些是底线,不是动力。”洛倾颜翻过一页,“真正让人愿意拼的,是被看见,被记住,被当成‘不可替代’的人。”
顾逸尘点头:“所以这次,不搞虚的。要奖,就奖到让人心跳。”
他们决定增设两个新奖项:创新突破奖与团队共进奖。前者专为那些敢于冒险、提出颠覆性方案的个人或小组设立,奖金翻倍,且获奖项目将优先投入资源孵化;后者则聚焦跨部门协作,奖励那些默默支撑、打通壁垒的团队组合。
“不只看结果。”洛倾颜补充,“过程里有闪光点,也要拎出来晒一晒。”
顾逸尘在文件上写下一行字:“每月一次‘闪光时刻’分享会,谁都可以站上去讲五分钟——哪怕只是帮同事修好了ppt动画。”
她笑出声:“这听着像公司版脱口秀。”
“那就让它有意思点。”他抬眼,“笑过之后,记得住的事才更有力。”
第二天上午,全员会议提前十分钟开始。员工们陆续落座,有人低头刷手机,有人小声议论着最近的风声。当洛倾颜和顾逸尘一同走上台时,场内安静了下来。
“我知道最近大家心里都有点悬。”顾逸尘开门见山,“对手在盯着我们,数据可能已经泄露。但我想说一句——怕,解决不了问题。”
台下有人抬头,目光渐渐聚拢。
“所以我们决定,从今天起,升级激励机制。”他侧身示意洛倾颜。
她接过话:“新增两个奖:一个是‘创新突破奖’,只要你敢想、敢试,哪怕失败了,只要思路有价值,公司就给你掌声和奖金;另一个是‘团队共进奖’,奖励那些不抢功、肯搭桥的组合。”
有人举手:“那标准是什么?是不是必须做出大成果才能参评?”
“不是。”她摇头,“上周市场部的小林,主动帮研发整理用户反馈模板,节省了三天时间。这种事,过去可能没人注意。但从现在起,这类协作会被记录、被提名、被公开表扬。”
台下响起轻笑声,紧绷的气氛松动了一角。
“我们不要‘沉默的螺丝钉’。”顾逸尘接道,“我们要的是‘会发光的齿轮’——每个位置都重要,每份努力都看得见。”
短暂的安静后,掌声从后排响起,迅速蔓延开来。
会议尾声,一位年轻工程师站起来,声音不大却清晰:“我有个想法……关于记忆模块的语音唤醒逻辑,能不能加入情绪阈值判断?比如用户连续三天情绪低落,系统自动推送一句定制鼓励?”
全场目光集中在他身上。
洛倾颜笑了:“这个方向很好。你可以提交方案,参与下个月的创新奖评选。”
年轻人点头坐下,手指不自觉地在笔记本上画了个勾。
散会后,洛倾颜和顾逸尘在走廊短暂停留。透过玻璃,他们看见几个员工围在一起讨论,有人掏出手机翻记录,有人已经在白板上画草图。
“你看。”她轻声说,“火点着了。”
他望着那群人,目光温和:“以前我觉得,管理靠制度。现在才明白,人心才是最大的变量。”
接下来几天,办公室的节奏悄然变化。茶水间多了讨论声,午休时有人抱着电脑改方案,连行政部都主动发起“办公环境优化提案”活动。
洛倾颜每天查看激励反馈表,发现一个有趣现象:真正激发行动的,往往不是奖金数额,而是“被提名”的通知。一条系统消息,一句公开肯定,就能让一个人连续加班三天毫无怨言。
她在笔记本上写下:“人不怕累,怕被忽略。”
某天傍晚,她路过研发区,听见两名工程师在争论算法逻辑。正想绕开,其中一人忽然说:“算了,别吵了,明天还要交创新奖初筛材料,得赶在截止前上传。”
另一人叹气:“你说咱们这方案,真能进吗?”
“至少试试。”对方笑,“总比月底聚餐时被问‘你们组今年干了啥’强。”
她没出声,悄悄退开。
第二天晨会,顾逸尘宣布首个“闪光时刻”名单。获奖者里有位客服专员,因连续一周主动回访情绪异常用户,被系统标记为“高共情服务案例”。
女孩上台时有些紧张,手心出汗,话也磕绊。可当她说完最后一句“我只是觉得,电话那头的人,也需要被当成真人对待”,全场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热烈掌声。
洛倾颜看着她红着脸走下台,忽然想起自己刚入职时的样子——缩在角落,连举手发言都不敢。
她低头摸了摸衣袋里的钢笔,水晶温温的,像被阳光晒过的玉石。
当晚,她打开内部协作平台,发现“创新奖”通道已收到十七份提案。其中一份标题写着:“基于梦境记录的情绪修复模型——可行性初探”。
她点开浏览,作者是那位曾在会上发言的年轻工程师。内容尚显稚嫩,但逻辑清晰,甚至引用了他们之前调研中的一条用户留言。
她在评论区写下:“想法大胆,数据支撑部分可加强。期待修改版。”
提交后,系统自动推送通知。
半小时后,她收到一条私信:“谢谢你的反馈!我正准备重新整理数据,能再请教几个问题吗?”
她回了一个“好”字,合上电脑。
窗外城市灯火通明,办公楼里仍有几间亮着灯。她知道,那是有人在为一个可能不会获奖的想法,熬夜打磨。
第三天午后,洛倾颜在走廊遇见市场部主管。对方主动停下:“我们和研发那边约了明天碰头,想聊聊怎么把‘记忆模块’的故事讲出去。他们有个新交互设计,挺打动人的。”
“哦?”
“用户可以录一句‘留给未来的话’,系统会在特定时刻播放。比如生日、雨天,或者……系统检测到情绪低谷时。”
她心头微动:“谁提的这个设计?”
“说是小陈,就是上次开会发言的那个。”
她笑了:“他进步真快。”
“是你们的激励机制起作用了。”主管感慨,“以前跨部门开会,谁都不想多说话。现在倒好,抢着约时间。”
她点头,目送对方离开。
回到工位,她翻开最新的团队协作热力图——研发与市场之间的沟通频次,较上周提升了三倍。
她正想记录这个变化,手机震动。是顾逸尘发来的消息:“今晚有空吗?我想把‘共进奖’的评选规则再细化一下。”
她回复:“好。顺便告诉你个事——小陈的方案,我建议进复评。”
“理由?”
“因为他不再只想着技术,而是开始思考‘人’了。”
对方许久未回。
片刻后,一条新消息跳出来:“也许我们该改个名字。”
“改什么?”
“把‘创新突破奖’改成‘心动提案奖’。”
她盯着屏幕,忍不住笑出声。
夜色渐深,她收拾包准备离开。路过茶水间时,听见里面有人低声讨论。
“你觉得我们这版能进复评吗?”
“难说,但至少比上个月强。你看财务部都提交了个‘报销流程自动化’提案,连他们都不想当透明人了。”
“是啊,现在谁还甘心默默干活?”
她悄悄走过,没有出声。
电梯下行时,她取出钢笔,在便签纸上写下:“当每个人都想被看见,团队才真正活了过来。”
笔尖划过纸面,水晶泛起一层柔光,不为预警,不为回溯,只是静静地亮了一下,像一颗星星眨了眨眼。
她将纸条夹进笔记本,抬脚迈出电梯。
大堂灯光柔和,保安冲她点头示意。她刚走到旋转门边,手机震动。
是系统通知:【“心动提案奖”首轮复评名单已生成,共12项入围,含“梦境情绪修复模型”提案。】
她停下脚步,抬头看向楼上那一片明亮的窗口。
有扇窗边,一个身影正俯身在电脑前,手边摆着一杯冷掉的咖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