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行业交流获新知(1/1)
包中的笔尖刺了一下腰侧,洛倾颜没停,弯身坐进车里。
司机问了句什么,她点头,视线落在包上。指尖隔着布料轻抚过钢笔轮廓,那道裂痕仿佛还带着昨夜的温度。她没再打开,只是将包轻轻放在腿上,像护着某种刚苏醒的脉搏。
清晨的会议中心已亮起灯。她和顾逸尘并肩走进大厅,肩线几乎平行。这是他们第一次以联合创始人的身份共同出席行业峰会,签到处的工作人员多看了两眼,又低头确认名单。
“未来科技与人文关怀”——主会场横幅上的字清晰而庄重。
她低头整理袖口,指尖不经意碰到了包里的钢笔。顾逸尘侧头:“紧张?”
“不。”她笑,“只是觉得,这支笔昨晚亮得太突然,像在催我。”
他没接话,但脚步慢了半拍,等她跟上。
后台准备间,她打开电脑,调出ppt。最后一张写着:“真正的技术,是让机器学会听懂沉默。”光标在句尾闪烁,像在等一个确认。
她取出钢笔,笔尖轻点在“回声·西北”文件上。水晶微光流转,平稳柔和。她闭了闭眼,再睁开时,已将昨夜的震动化作底气。
“可以了。”她合上电脑。
圆桌论坛开始前,几位行业高管围坐闲聊。话题很快转到“情感营销”。
“现在谁还信眼泪换销量?”一位穿灰西装的男人笑道,“数据才是王道。”
洛倾颜没反驳,只将手边的文件夹轻轻推前半寸——封面是曲靖母亲的信件扫描件,咖啡渍和泪痕都未修饰。
主持人请她发言。
她站起身,声音不急不缓:“我们最近收到三百七十一封手写信。最长的一封写了八页,最短的只有三个字:‘听见了。’”
台下有人挑眉。
“这些信没换到一分钱广告费,但它们让客服系统多出两千三百条‘情感标签’。当一个老人说‘我想让她听见妈’,我们的算法记住了这句话的颤抖频率。”
她停顿一秒,打开音频。
录音里,是那位母亲沙哑的声音:“我说能听清‘奶奶’,她抱着机器哭了好久。”背景有轻微的电流声,像心跳的底噪。
她同步投影出波形图——语音起伏与情绪波动曲线重叠,末端一道明显的上扬,恰是“哭了好久”那一句。
“这不是营销。”她说,“这是还原。机器不该只放大声音,更该听懂沉默背后的重量。”
全场静了两秒,随后掌声零星响起,渐渐连成一片。
邻座一位戴银框眼镜的女研究员微微前倾:“你们怎么区分‘真实情感’和‘表演性表达’?”
“靠数据筛不掉的细节。”她答,“比如,一个人重复说‘听见了’三次,但声线在下降——那不是激动,是不敢相信。我们管这叫‘迟来的确认’。”
研究员轻轻点头,没再问。
顾逸尘坐在后排,一直未动。直到中场休息,他起身走向展台区。
一款黑色耳麦引起他的注意。展板写着:AI情绪识别原型机,可实时分析佩戴者情绪状态,并动态调节音频输出。
他戴上试用,耳机内传来一段低沉的男声朗读,音色随情绪变化而调整——悲伤时低频增强,喜悦时中高频明亮。
“这能用在助听场景?”他问。
技术人员点头:“比如,用户处于焦虑状态时,自动过滤高频噪音,增强安抚性音色。”
顾逸尘沉默片刻:“但如果情绪错了呢?机器误判了悲伤,强行调出温暖音效,会不会像在敷衍?”
对方一愣,随即笑:“您提了个好问题。目前系统确实缺乏‘共情边界’判断。”
他摘下耳机,在笔记本上写下“EmoLink”三个字,又在旁边画了个极小的钢笔轮廓——线条简洁,却能看出笔尖与水晶的位置。
返程车上,洛倾颜翻看手机记录。峰会直播回放里,她的发言片段已被剪成短视频,标题是:“她说,机器该听懂沉默。”
她抬头,见顾逸尘望着窗外,手指无意识摩挲着笔记本边缘。
她取出钢笔,在便签纸上写下:“你今天想得很多。”
笔尖落纸,水晶泛起柔和粉光。
他侧头看见,轻笑:“你这支笔,比我还懂我。”
“那它有没有告诉你,你现在在担心什么?”
“怕走得太快。”他合上本子,“技术能模拟情绪,但不能代替真实。我怕我们有一天,连哭都要靠算法提醒。”
“可我们不是在制造情绪,是在回应。”她将便签纸折成小船,放在他掌心,“就像这支笔,它不会替我说话,但它让我敢说。”
他低头看着那艘纸船,忽然开口:“如果把‘EmoLink’的技术融合进来,让设备能根据用户情绪自动调节音效模式……你觉得,会违背初衷吗?”
“不会。”她摇头,“只要我们不定义‘该怎么感受’,只提供‘被听见’的可能,就不算越界。”
他点头,目光重新变得清明。
车行至高架,夕阳透过玻璃洒在中控台上。她将钢笔平放,笔尖朝前,像在指引方向。
“其实,昨晚笔光闪得那么亮,我吓了一跳。”她轻声说,“但后来我想,也许它不是在预警,是在庆祝。”
“庆祝什么?”
“庆祝我们终于不再只想着‘卖出去’,而是想着‘传达到’。”
他看着她,忽然伸手,将她耳侧一缕碎发别到耳后。动作很轻,像怕惊扰了什么。
“你总能把复杂的事,说得像清晨的光。”他说。
她笑:“那你就是那个决定要不要拉开窗帘的人。”
他没回话,但嘴角微扬。
车内安静下来,只有空调低鸣。
她低头,见钢笔裂痕中的波形正缓缓流动。当顾逸尘说出“EmoLink”时,那波形忽然扭曲,生成一段从未见过的螺旋纹路,像某种新语言的开端。
她没出声,只将笔轻轻收回包中。
车驶入市区,路灯次第亮起。她打开内部系统,将“用户情感回声计划”的访问日志调出。新增留言里,有一条来自甘肃兰州:“我在官网上看到那封信,我也想试试,看我妈妈能不能听见我说‘我爱你’。”
她点开对话框,输入:“我们会听见的。”
发送前,她将钢笔笔尖轻点屏幕。
水晶微光一闪,留言下方自动附上一行小字:“此条已被标记为‘回声·西北’优先响应。”
她按下发送。
顾逸尘忽然说:“下周,我想召集技术团队,讨论‘动态共情响应’的可行性。”
“好。”她抬头,“需要我准备什么?”
“你那支笔。”他看着她,“还有你说的那句话——‘真正的技术,是让机器学会听懂沉默。’”
她点头,将手机锁屏。
车拐进公司地下车库,减速,停稳。
她伸手去拉车门。
就在指尖触到把手的瞬间,包中的钢笔笔尖再次轻刺腰侧。
她皱了下眉,没停下。
车门拉开。
她弯腰,正要起身——
钢笔裂痕中的螺旋纹路骤然发亮,粉光如脉搏般跳动两下,随即沉入暗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