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0章 太子的信任与敲打(1/1)
“总理漕运革新事务衙门”的新衙署里,气氛如同打了胜仗的军营,虽然依旧忙碌,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一种扬眉吐气的兴奋。
堆积如山的卷宗似乎也变得可爱起来。
连张铁柱端进来的最新改良版“提神醒脑十全大补汤”,那味道似乎都…不那么难以接受了?(众人:不!这绝对是错觉!)
李明正和孙老吏、王主事等人热火朝天地讨论着第一批推广省份的细则和官员人选。
皇帝的金口玉言就是尚方宝剑,砍断了所有明面上的阻挠,让他们可以甩开膀子大干一场。
“江南是块硬骨头,但也是关键!苏松常镇,必须第一批上!”孙老吏精神矍铄,指点着地图,唾沫星子差点飞到李明脸上,“人选至关重要!既要懂漕务,又要压得住地头蛇!老夫觉得,那个在扬州漕关上干了十几年、因为不肯同流合污被排挤的周通判…是个好苗子!就是脾气倔了点,像头犟驴!”
“犟驴好啊!”李明眼睛一亮,“新法推行,要的就是这种认死理、不怕得罪人的犟驴!只要他懂行、正直,脾气犟点反而是优点!王主事,立刻拟文,调周通判进京述职!我要亲自和他谈谈!”
“是!”王主事干劲十足。
“还有钱粮调度,”李明转向户部那位钱粮专家,“第一批启动资金,就从赵德安案的抄没款里拨付!户部那边…”
“李大人放心!”钱粮专家拍着胸脯,“钱尚书…呃,钱大人虽然之前反对,但陛下的旨意他不敢违抗!款项已经划拨在路上了!下官亲自盯着!”
众人正讨论得热烈,忠叔快步走了进来,脸色有些凝重,凑到李明耳边低语了几句。
李明脸上的笑容微微一滞,随即恢复平静,对众人道:“诸位先议着,细化江南细则和周通判的任用方案。
太子殿下召见,我去去就回。”
东宫,暖阁。
气氛与漕运衙门的火热截然不同。
熏炉里燃着清雅的龙涎香,太子朱常洛端坐于书案后,身着杏黄色常服,神色平静,看不出喜怒。
李承宗垂手侍立在下首左侧,李明则恭敬地站在下首右侧。
“承宗,明之,”太子的声音温和,打破了室内的寂静,“漕运推广一事,父皇乾纲独断,一锤定音,实乃社稷之幸,万民之福。
你二人居功至伟,孤心甚慰。”
“臣等不敢居功,全赖陛下圣明,殿下运筹帷幄。”
李承宗和李明连忙躬身回答,姿态恭谨。
太子微微颔首,目光落在李明身上,带着赞许:“明之,你年纪轻轻,临危受命,主持漕务,竟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拿出详实可行的全国方略,更在朝堂之上,面对汹汹非议而能沉静自持,记录要点以备后用。
这份心性才干,实属难得。
孤没有看错人。”
“殿下谬赞,臣惶恐。”
李明心头微暖,但同时也升起一丝警惕。
太子特意召见,又单独点出他在朝堂上的表现,恐怕…不止是夸奖这么简单。
果然,太子话锋一转,语气依旧温和,却带上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深意:“然,权柄之重,责任之大,亦前所未有。
漕运革新,牵动国本,涉及天下万千生民福祉。
你父子二人,一个掌中枢机要,参赞军国;一个握革新之柄,总理漕务。
可谓简在帝心,恩宠备至。”
他顿了顿,目光缓缓扫过李承宗和李明,声音低沉了几分:
“父皇励精图治,乃千古明君,亦深谙…制衡之道。我等身为臣子,当以社稷江山为重,恪守本分。权柄,乃陛下所赐,当用于造福黎民,畅通国脉,而非…结党营私,滋生骄矜。”
“结党营私,滋生骄矜”八个字,如同无形的鼓槌,轻轻敲在李承宗和李明的心头。
暖阁内的空气,似乎瞬间凝滞了几分。
李承宗神色不变,但眼神更加深邃。
李明则感觉后背微微渗出一丝凉意。
来了!这就是那“半真半假”的离间计!它果然被送到了太子耳中,并且…显然在太子心中激起了波澜!太子这番话,既是信任,更是敲打!他在提醒他们,皇帝可能存在的“疑虑”,也在告诫他们,要懂得分寸,不要得意忘形,更不要…让权柄成为别人攻讦的借口!
李明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波澜,上前一步,深深一揖,声音清朗而诚挚:“殿下教诲,臣父子铭感五内,时刻不敢或忘!臣父常言,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臣父子微末之功,皆赖陛下与殿下信重提拔。
权柄在手,如履薄冰,唯有夙夜匪懈,秉公持正,以报君父天恩!至于结党营私,滋生骄矜…臣父子深受圣贤教诲,深知此乃取祸之道,断不敢为!请殿下明鉴!”
李承宗也适时躬身,沉声道:“殿下明鉴。
臣父子深受皇恩,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权柄乃国之公器,为社稷所用,为万民谋利,方是正途。
臣等行事,但求无愧于心,无愧于君,无愧于民。
若有丝毫逾矩,甘受国法严惩!”
两人的表态,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眼神坦荡,毫无闪躲。
太子静静地看着他们,目光在李承宗沉稳的面容和李明清朗坦率的眼神之间逡巡。
暖阁内安静了片刻,只有龙涎香静静燃烧的细微声响。
良久,太子紧绷的嘴角缓缓松开,脸上重新露出了温和的笑意。
他站起身,走到李明面前,亲手将他扶起,又拍了拍李承宗的肩膀。
“好!孤信你们!”太子的声音恢复了之前的温度,甚至带着一丝释然,“孤方才之言,亦是出于爱护。
树大招风,位高易倾。
你们父子同心,才干卓绝,为我大明柱石。
孤只盼你们能善始善终,莫要被浮云遮眼,莫要被小人离间。
漕运大业,乃至日后更多新政,孤…还需仰仗二位爱卿鼎力相助!”
“臣等万死不辞!”李承宗和李明齐声应道,心头那块石头终于落下。
这一关,算是暂时过了。
太子的信任依旧,但敲打也实实在在。
那道名为“权柄”的警戒线,已经清晰地划在了他们面前。
“嗯。”
太子满意地点点头,重新坐回书案后,仿佛刚才那番敲打从未发生,语气轻松起来,“漕运推广,头绪万千,明之你肩上的担子不轻。
有何难处,随时可来东宫寻孤。
对了,孤听闻你衙门里那个…张特勤?煮得一手‘好汤’?提神醒脑,效果非凡?”太子眼中闪过一丝促狭的笑意。
李明:“……” 殿下,您这话题转得是不是有点太快了?还有,柱子那汤的“威名”都传到东宫了?!
他还没来得及回答,暖阁的门被轻轻叩响。
内侍总管王公公走了进来,脸上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凝重,快步走到太子身边,俯身低语了几句。
太子的眉头,几不可查地蹙了一下,随即又舒展开,对李承宗和李明笑道:“好了,漕务繁忙,孤就不多留你们了。承宗,明之,去吧。”
“臣等告退。”
李承宗和李明躬身退出暖阁。
走出东宫,秋日的阳光洒在身上,暖洋洋的。
李明长长舒了一口气,感觉刚才在东宫那片刻的凝滞空气终于流通了。
“父亲…”他看向李承宗。
李承宗神色平静,目光却看向宫道远处一个匆匆离去的、穿着不起眼灰袍的背影,那背影很快消失在拐角。
“明之,”李承宗的声音低沉而冷静,“看来,有人…很关心我们父子在东宫待了多久,说了些什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