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社区成果展销汇:好东西要让更多人知道(1/1)

林深刚把碰撞坊的创意表格整理好,社区群就弹出条新消息。社区主任发了张大红海报,标题用金色大字写着"区创新大赛成果展",下面还特意标了行小字:"优秀项目可推荐参加市非遗创新博览会"。

"这可真是赶早不如赶巧!"林深拿着手机冲进传习所,沈砚舟正帮张大爷调试直播架,老爷子举着个发光木书签,对着镜头咧着嘴:"家人们看这纹路,纯手工打造,每片都独一无二,现在下单送榫卯结构说明书!"

"别播了别播了!"林深把海报凑到镜头前,"区里要办成果展,咱社区这些宝贝正好能露脸!张大爷的木头书签、刘奶奶的新包装酱菜、陈叔的竹篾星星灯,全给它搬过去!"

张大爷眼睛一亮,手里的书签差点掉地上:"能上区里的展?那得弄个像样的展台!我这就回去打个榫卯结构的展架,保证比那些铁架子好看!"

沈砚舟赶紧关掉直播:"光有展台不够,得让更多人知道咱社区的好东西。我看不如借着这机会,先在社区搞个'成果展销汇',线上线下一块儿来,既是给区里的展预热,也能让街坊邻居先尝尝鲜。"

"展销汇?"林深摸着下巴点头,"这主意好!传习所的手艺、档案馆的复刻老物件、共享站的闲置改造品,还有碰撞坊的新创意,都能摆出来卖。卖得钱一部分给制作者,一部分存进社区基金,以后搞活动用。"

说干就干。俩人在社区广场画了张简易平面图,用粉笔画出二十多个摊位:"老手艺区"摆张大爷的木工品、刘奶奶的酱菜;"新创意区"放陈叔的竹篾灯、小虎的3D打印竹蜻蜓;"时光复刻区"展档案馆修复的老物件仿制品;还有个"直播带货区",专门让沈砚舟架机器,给不会用手机的老人当主播。

刘奶奶听说要摆摊,连夜给酱菜换包装。新做的牛皮纸袋子上,设计姑娘帮她印了卡通版的老太太腌菜图,竹篾提手是陈叔编的,还挂着个小木牌,刻着"刘奶奶的秘方"。"这袋子我试了,装三斤萝卜干还能背在肩上,比玻璃罐得劲!"刘奶奶举着袋子给林深看,里面还塞了张小卡片,写着"开袋记得拌香油"。

张大爷的展架也做得差不多了,全榫卯结构,不用一根钉子,还刻着缠枝花纹。"我给每个展品做了小牌子,"老爷子指着块木牌,上面写着"发光书签·材料:桦木边角料·制作者:张建国·故事:用修社区大门剩下的木头做的","得让买的人知道,这东西不光好看,还有来头。"

陈叔带着小虎编了十几个竹篾篮子,里面衬着防水布,小虎在上面贴了3D打印的小蝴蝶。"这是'买菜神器',"小虎举着篮子转圈,"竹篾透气,衬布防水,还能挂在电动车把上!陈叔叔说卖得钱分我一半,买新的3D打印材料!"

展销会开张那天,社区广场挤得水泄不通。林深刚把"时光复刻区"的牌子挂好,就有阿姨指着玻璃柜里的物件问:"这不是李老师家那台老拨号电话吗?咋卖?"

"这是复刻版,"林深赶紧解释,"原件在档案馆呢,这个是3D打印的模型,能当摆件,还能扫码听李老师讲当年处对象的故事。"她拿起个缩小版的二八大杠自行车模型,"这个带发条,能自己跑,五十块钱一个,给孩子当玩具正好。"

"给我来俩!"穿西装的男人挤过来说,"我儿子总问我以前咋上学的,让他看看这自行车,比我空口说白话强。"他掏出手机扫了付款码,突然指着"直播带货区"笑,"张大爷还会直播呢?我得去看看。"

那边沈砚舟正举着手机,镜头对着张大爷的木工台。老爷子拿着刻刀在木梳上雕花,嘴里念叨:"家人们看好了,这梳子齿得磨三遍,不然刮头皮。这把刻了桃花的,给咱社区王大姐留的,她昨儿用三小时腌菜积分换的......"

弹幕刷得飞快:

"老爷子手真巧!我要把刻牡丹的!"

"能用积分换不?我上周在接力站帮人遛狗存了5分!"

"地址在哪?我想现场买!"

沈砚舟赶紧插话:"线下摊位在社区广场,线上拍的下午统一发货,满五十包顺丰!张大爷说今天下单的,都送个小木雕,刻啥样看缘分!"

刘奶奶的酱菜摊前排着长队。穿旗袍的阿姨捏着块萝卜干直咂嘴:"比上次在传习所尝的还香!这包装也洋气,我买两袋送闺蜜,她总说现在吃不到老味道了。"

"给我来五袋!"快递小哥挤过来说,"我给网点的同事带,他们上次尝了张大爷的木梳,现在天天问我酱菜啥时候卖。"他突然想起啥,"刘奶奶,能开发个'快递员套餐'不?耐放、下饭,装在包里不占地方那种。"

刘奶奶眼睛一亮:"这主意中!我让碰撞坊的小吴设计个小包装,下次你再来取!算你两小时积分,换我新腌的糖醋蒜!"

陈叔的竹篾摊前更热闹。年轻妈妈们抢着买竹篾婴儿车凉席,说比塑料的透气;小姑娘们围着发光星星灯拍照,发朋友圈说"这是爷爷辈的浪漫";还有个开咖啡馆的老板,一下子订了二十个竹篾灯罩:"挂在店里肯定有格调,比网上买的有故事。"

陈叔乐得合不拢嘴,打手语比划着让小虎翻译:"他说下周能做出来,让您来取的时候带杯拿铁,他想尝尝啥味儿——不算积分,算交朋友!"

"时光复刻区"也不冷清。穿西装的男人对着台复刻的老式拨号电话发呆,旁边的说明牌上写着:"李老师爱情见证物·1985年款·可正常拨号,铃声是纺织厂老钟声"。

"这电话我爸当年也有一个。"男人拿起听筒,突然红了眼眶,"他总说跟我妈处对象时,拨个电话得等半小时,现在打视频一秒就通,可总觉得少点啥。"他扭头问林深,"这能订做不?我想给我爸弄一个,让他跟老战友打电话用。"

"能!"林深指着旁边的登记表,"陈叔的竹篾、张大爷的木头、刘奶奶的包装,都能定制。填个单子,交五块钱定金,做好了通知您,能用积分抵尾款。"

中午时分,展销会的香味混在一起,有酱菜的咸香、木头的清香、刚出炉的烤红薯香——那是王大姐的摊位,她用共享站的烤箱烤红薯,换大家的创意点子。

"我这红薯是沙地种的,"王大姐边翻红薯边说,"有人说能做红薯干,有人说能做红薯饼,你们说哪种好卖?"

小虎举着半块红薯喊:"做红薯机器人!用3D打印身子,里面装红薯干!"逗得大家直笑。

沈砚舟举着相机拍这热闹场面,突然被人拽了拽衣角。回头一看是李大爷,他手里攥着个布包,打开来是块老式机械表,表壳有点磨损,表盘却擦得锃亮。

"小沈你看,"李大爷指着表,"这是我结婚时买的,修表师傅说零件坏了配不到,我想让档案馆复刻个新壳子,再让张大爷做个木盒,能当展品不?"

"太能了!"沈砚舟赶紧拍照,"这表比那些古董表有故事,我这就帮你登记,让碰撞坊的人出主意,保证做得漂漂亮亮的!"

下午,区里的领导带着记者来视察,刚进广场就被张大爷的直播吸引了。老爷子正举着把木梳说:"这梳齿得留三分空隙,就像过日子,得给彼此留余地......"

"这才是活态传承啊!"老领导握着张大爷的手直夸,"不把老手艺藏起来,还让它跟现代生活融到一块儿,年轻人喜欢,老辈人自豪,不容易!"他指着展销会的横幅,"这展销汇办得好,要让更多社区学着做,让好东西走出社区,走进更多人家。"

记者们扛着摄像机到处拍,镜头里有刘奶奶教年轻记者腌菜,有陈叔和小虎演示竹篾编手机套,还有穿西装的男人帮张大爷打包木梳,说要寄给深圳的客户。

"您这木梳还往外地寄?"记者好奇地问。

"那可不!"张大爷得意地说,"昨天有个广州的姑娘,看直播买了把木梳,说要送给她奶奶,老太太总念叨以前的木梳用着顺手。我还教她奶奶用微信视频,让她看着我做木梳——算两小时积分,换她给我讲广州的木梳手艺!"

傍晚时,展销会的账本统计出来,林深拿着计算器笑得合不拢嘴:"张大爷的木工品卖了八百多,刘奶奶的酱菜六百多,陈叔的竹篾制品一千二,连小虎的3D打印竹蜻蜓都卖了一百多!"

"更厉害的在这儿!"沈砚舟举着手机,"直播后台显示,有二十多个外地订单,还有三家商铺想长期合作。区领导刚才说,要帮咱对接电商平台,让这些好东西能卖到全国各地去。"

张大爷突然一拍大腿:"那咱得弄个'社区品牌'!就叫'街坊好货',不管是谁做的,都得打上这牌子,保证质量!"

"我来设计logo!"做设计的小姑娘举手,"就用传习所的榫卯、档案馆的老物件、共享站的循环标志,凑成个家的形状——免费设计,换张大爷的木书签!"

夜幕降临时,大家还在收拾摊位,却没人觉得累。张大爷数着零钱,说要给小虎买新的3D打印笔;刘奶奶把剩下的酱菜分给志愿者,说"尝尝我的心意";陈叔则在给竹篾灯串换电池,说要挂在社区门口当路灯。

林深看着广场上渐渐散去的人群,突然觉得心里暖暖的。从传习所到档案馆,从共享站到接力站,再到现在的展销汇,社区就像棵慢慢长大的树,老手艺是根,新创意是叶,人情味儿是阳光雨露,如今终于结出了甜甜的果子。

"你看那对老夫妻,"沈砚舟指着不远处,李大爷正帮周奶奶挑了个竹篾小篮子,"上周周奶奶住院,李大爷天天给她送汤,现在俩人一起来买东西,多好。"

林深笑着点头,突然想起啥:"明天咱开个总结会吧,让大家说说展销会的不足。比如有人说付款方式太少,有人说没提前发预告,还有人说想要快递上门服务——这些都得改进。"

"我已经记下来了!"沈砚舟掏出手机,备忘录里写满了:

1. 开通社区团购群,提前预售

2. 增加移动支付设备,方便老人

3. 跟快递点合作,提供上门取件

4. 每月搞次小型展销,不让大家等太久

"对了,"林深突然说,"区里的非遗创新博览会,咱得好好准备。不光带展品,还得带故事——张大爷的木工房故事、刘奶奶的腌菜秘方故事、陈叔的竹篾传承故事,这些才是最打动人的。"

沈砚舟举着相机,对着满天的星星拍了张照:"我这就开始拍纪录片,把大家的故事都录下来,到时候在博览会上放,让所有人都知道,咱社区的好东西,背后都有群可爱的人。"

收拾完最后一个摊位,林深锁上展销汇的大门,钥匙串上挂着个小小的竹篾星星,是陈叔送的。晚风穿过社区,带着酱菜的香味和木头的清香,远处传来张大爷哼的小调,混着小虎的笑声,还有陈叔劈竹篾的轻响。

她知道,这展销汇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以后会有更多的老手艺变成新商品,更多的闲置物品变成宝贝,更多的陌生人变成朋友。就像刘奶奶说的:"好东西不能藏着,得让更多人知道,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回家的路上,手机"叮咚"响了一声,是社区团购群的新消息,刘奶奶发了张腌菜坛子的照片,配文:"明早新腌的黄瓜出坛,要的接龙,还是老规矩,支持积分兑换!"下面立刻排起了长队,张大爷的头像第一个冒出来:"给我来两斤,配我的米酒正好!"

林深笑着接龙,心里踏实得很。这社区的故事,就像刘奶奶的腌菜,得慢慢酿,细细品,日子越久,味道越醇。而她和沈砚舟,还有社区里的每一个人,都是这坛好酒的酿酒人,用双手和真心,酿着属于他们的21世纪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