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8章 共享生活枢纽:闲置物品里的社区温度(1/1)

林深刚把最后一箱旧书搬进储藏室,就被张大爷拽着胳膊往3栋跑。老爷子跑得急,蓝布褂子的下摆呼扇呼扇的,像只着急的老鹞鹰。

"小林你是不知道!"张大爷喘着气指向前头,3栋单元门口堆着半人高的纸箱,里面露出个掉漆的电饭煲、几捆旧报纸,还有个轱辘掉了的婴儿车,"王寡妇家孩子要搬家,这些东西扔了可惜,想送给需要的人,可吆喝了一上午,就俩人来挑。"

林深蹲下来翻了翻,电饭煲内胆锃亮,就是插头有点松;婴儿车车架结实,换个轱辘还能用。"这些都挺好的啊,咋没人要?"

"现在年轻人嫌旧,老年人又不知道谁家有闲置。"王寡妇抹着围裙从楼道里出来,眼圈有点红,"我那电饭煲是儿子买的,就用了半年,他说新款带预约功能,非让换。这不一搬家,光带新东西就够累的,哪还顾得上这些。"

沈砚舟扛着工具箱路过,听见这话停了脚:"这事儿简单啊!咱在社区弄个'共享生活枢纽',专门管这些闲置物品。谁家有不用的东西登记上,谁需要就来领,既不浪费,还能帮到人。"

"共享?"张大爷摸着下巴,"不就是以前的'调剂余缺'嘛!我年轻时在纺织厂,谁家有多余的粮票、布票,都在传达室贴个条,换着用。"

"对喽!"林深眼睛一亮,"但现在得升级一下。不光是物品,技能、时间都能共享。比如李婶会织毛衣,谁家要织就拿毛线找她,回头给她捎两斤鸡蛋;年轻人会修电脑,帮老人调调手机,老人教他腌咸菜——这不就盘活了?"

正说着,95后小夫妻抱着个崭新的空气炸锅站在纸箱旁,一脸为难:"我们这锅买重了,想退又过了七天无理由,放家里占地方。要是有这枢纽,直接登记上多方便。"

刘奶奶挎着菜篮子凑过来,篮子里露出半袋新米:"我这也是!昨天闺女又送了袋五常大米,家里那袋还没开呢。以前街坊邻居串个门就换着吃了,现在各关各的门,都不知道给谁。"

林深干脆在储藏室门口贴了张"共享需求表",左边写"我有闲置",右边写"我需要啥"。没到中午,表格就密密麻麻写满了:

"闲置:八成新婴儿床,孩子长大了用不上——3栋王寡妇"

"需要:学步车,孙子快会走了——5栋张奶奶"

"闲置:全套烘焙工具,买了一年没动过——7栋小吴"

"需要:烤箱食谱,刚从枢纽领了个烤箱——2栋李姐"

"你看这供需多对口!"沈砚舟拿着卷尺量储藏室,"咱把这儿隔成三部分:前半间当'共享仓库',分家电区、日用品区、书籍玩具区;中间弄个'技能交换站',摆张桌子放登记本;后半间做'资源循环角',旧衣服改拖把、玻璃瓶做花盆,弄这些手工活。"

张大爷突然想起啥,回家扛来个老式缝纫机:"这玩意儿我家张奶奶用了一辈子,现在电动的方便,这老的就闲置了。但缝个厚窗帘、补个牛仔裤,比电动的带劲!放枢纽里,谁想用就来。"

说干就干。社区主任听说这事儿,特意调了个带锁的铁皮柜当"共享存折":"谁捐了东西就记上积分,需要啥就用积分换,不白拿,心里踏实。"

第二天一早,共享枢纽刚挂牌,就排起了长队。穿花衬衫的大叔扛着台旧电风扇过来,扇叶上还贴着去年的福字:"这扇儿夏天吹着特得劲,就是有点费电。给需要的人,总比搁阳台落灰强。"

沈砚舟给他登了记,在"共享存折"上盖了个红章:"积3分,能换两斤鸡蛋,或者让李婶帮您改条裤子。"

刘奶奶拎着那半袋大米,身后跟着个抱孩子的年轻媳妇:"这米给她!她昨天登记说需要大米,我正好有富余。"年轻媳妇赶紧从兜里掏出袋红糖:"刘奶奶,我这红糖是老家带的,您泡水喝,补气血。"

林深在旁边看着乐:"这哪用积分啊,这不就是老规矩'互通有无'嘛!不过登记一下也好,回头谁需要啥,咱一看就知道。"

正忙得热闹,门口传来小虎的尖叫。小家伙抱着个变形金刚,脸涨得通红,跟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吵得不可开交。"这是我捐的擎天柱!"小虎跺着脚,"你凭啥拿?"

小男孩攥着玩具不撒手:"枢纽里的东西谁都能领!林阿姨说的!"

沈砚舟赶紧蹲下来:"小虎你看,你捐了擎天柱,换了本《奥特曼大全》,对不?这叫共享,不是丢了。你看这小弟弟,他没有变形金刚,你让他玩几天,回头他说不定把他的遥控车放这儿,你也能玩。"

张大爷也帮腔:"我小时候跟你爷爷换弹珠,你换我的玻璃球,我换你的铁环,玩得才高兴呢!东西搁着是死的,流转起来才活泛。"

小虎想了想,把《奥特曼大全》递过去:"那你看完借我看,我教你玩擎天柱的绝招。"两个小家伙立马勾着肩进了玩具区,没一会儿就听见"砰砰"的碰撞声,玩得比谁都欢。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你看这事儿办的,"林深擦了擦额角的汗,"不光盘活了东西,还盘活了人情。昨天6栋的独居老人赵大爷登记说需要人帮着买菜,今天就有三个年轻人说'我下班顺路',轮着帮他带。"

沈砚舟指着墙上的"共享地图",上面用绿点标着每个捐赠点,红点标着需求点,密密麻麻像片星空:"这地图比导航还管用。上周有户人家水管爆了,半夜在枢纽群里说需要管钳,张大爷看到立马说'我家有',十分钟就送过去了。"

正说着,穿西装的男人抱着个旧书架进来,书架第二层缺了块板。"我爸生前爱看书,这书架跟着他三十年了。"他摸着书架边缘的磨痕,"扔了舍不得,放枢纽里,谁想搁书就拿去,记得垫块木板就行。"

林深找来块三合板,沈砚舟拿钉子固定好:"您看这样行不?再刷层清漆,跟新的一样。对了,您登记下,能换次家电维修,下次家里有啥坏的,直接找张大爷。"

男人眼睛红了:"不用换,能让它接着派用场,我爸知道了肯定高兴。他总说'东西修修能用,别瞎扔',现在算遂了他的愿。"

枢纽里渐渐分了几个热闹的角。家电区,张大爷正教小年轻用他的老式缝纫机:"踩踏板得匀着劲,跟骑自行车似的,别猛蹬......";技能交换站,李姐拿着刚换的烘焙工具,跟小吴学做曲奇:"这黄油得软化到啥程度?跟咱揉馒头的面似的?";资源循环角,刘奶奶带着几个老太太,把旧毛衣拆了线,团成球准备织坐垫:"这羊毛线结实,比新买的腈纶线暖和。"

"你发现没,"林深指着墙上的"共享之星"榜,张大爷的名字后面贴了五颗红星,"老爷子这礼拜修好了三个电饭煲、两个电风扇,还教了四个人用缝纫机,积分都能换台新微波炉了,可他啥都不换,说'看着东西能用,比拿啥都强'。"

沈砚舟正调试刚装的共享平台小程序,闻言笑了:"昨天系统后台统计,这月枢纽流转了87件物品,交换了53次技能,相当于少扔了两卡车垃圾。上周环保局的人来,说咱这做法够评'绿色社区'了。"

说话间,小虎举着个奥特曼玩偶冲进来说,后面跟着那个穿背带裤的小男孩。"林阿姨!他把遥控车放这儿了,说让我玩三天!"小虎的脸蛋红扑扑的,"我们还约好,明天一起用旧纸板做机器人。"

小男孩赶紧补充:"我妈说,这叫'物尽其用',老师在幼儿园教过。"

刘奶奶听见这话,往俩孩子手里各塞了块红薯干:"这才对嘛!以前谁家孩子有个新玩具,全院的娃轮着玩,一个玩具能玩到散架。现在的娃啥都不缺,就是少了这份'一起玩'的乐子。"

下午的时候,枢纽里来了个特殊的"捐赠者"。陈叔推着辆旧轮椅,轮椅的扶手包着层厚厚的棉布,一看就是精心保养过的。他用手语比划:"这是我儿子用过的,他走后一直搁在储藏室。现在枢纽需要,给能用的人吧。"

林深想起陈叔的儿子腿脚不便,小时候总坐在这轮椅上看陈叔编竹篮。她蹲下来摸了摸棉布扶手,还带着点温乎气:"我们会给它找个好人家的。对了,4栋的赵大爷腿不好,正需要轮椅呢,我这就给他打电话。"

陈叔突然从兜里掏出个小布包,里面是些竹编的小零件:"这些给孩子们做手工,我儿子以前总爱用这些拼小火车。"

小虎正好听见,举着手里的纸板跑过来:"陈叔叔,您能教我们编竹蜻蜓不?沈叔叔说您编的最好看!"

陈叔笑着点点头,拉着小虎坐在资源循环角,拿起竹篾比划起来。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把一老一小的影子投在墙上,像幅暖暖的画。

"你看这场景,"林深轻声对沈砚舟说,"以前总说现在人情淡了,其实不是淡了,是没找着让大家凑一块儿的由头。这枢纽就像个纽带,把闲置的东西、没用完的技能、没说够的话,都串起来了。"

沈砚舟打开手机,社区群里正有人发照片:7栋的小吴用李姐换给他的毛线,织了条围巾送给独居的赵大爷;3栋的王寡妇领了本烘焙食谱,烤了饼干分给全楼的孩子;张大爷修好了赵大爷的轮椅,俩人正推着轮椅在小区里晒太阳,说要去看新开的腊梅。

"刚刷到条新闻,"沈砚舟把手机递给林深,"说现在全国有上百个社区在学咱这共享枢纽,有的还弄起了'共享厨房',谁家不想做饭就去那儿拼桌,一顿饭能尝好几家的菜。"

林深看着照片里张大爷和赵大爷的笑脸,突然觉得这枢纽里的每样东西都带着故事:王寡妇的电饭煲煮过多少顿热粥,陈叔的轮椅走过多少条社区小路,张大爷的缝纫机缝补过多少件衣裳......这些东西离开了原主人,却带着原主人的温度,在新主人手里接着发光发热。

傍晚收工时,林深和沈砚舟坐在枢纽门口的长凳上,看着居民们来来往往。有人来还昨天借的扳手,顺便捐了袋刚摘的青菜;有人领了本旧童话书,留下了自己孩子穿小的鞋子;还有人啥都不领,就来帮着整理货架,说"看这儿热闹,比在家看电视强"。

"你说这算不算21世纪的新邻里关系?"林深踢了踢脚边的纸箱,里面是刚收的几件旧毛衣,"我们不再非得是亲戚、是发小才能互相帮衬,一个闲置的电饭煲、一次顺手的帮忙,就能让两户人家熟络起来。"

沈砚舟望着墙上的共享公约,最后一条是"共享的不只是东西,更是人心"。他想起昨天张大爷说的话:"以前住大杂院,谁家做了好吃的都往邻居家送一碗;现在住高楼,对门姓啥都不知道。这枢纽好啊,让咱又找回点'大杂院'的味儿了。"

正说着,社区主任拎着桶乳胶漆过来:"明天咱给枢纽刷层新漆,再在门口种点爬山虎,夏天绿油油的多好看。对了,区里听说咱这事儿,要给咱拨笔经费,添个二手物品消毒机,让大家用着更放心。"

张大爷从家里端着碗饺子过来,往俩人手里各塞了双筷子:"尝尝你张奶奶包的,芹菜馅的。她说枢纽今天忙,给大家加个菜。"

饺子冒着热气,芹菜的清香混着枢纽里旧书的油墨味、毛线的羊毛味、刚修完的电饭煲散出的金属味,在空气里酿成种特别的味道。林深咬了口饺子,突然明白这味道就是"过日子"的味道——不非得是山珍海味,是你给我个馒头,我回你碗咸菜;你帮我修修东西,我教你个窍门;你有闲置的物件,我正好用得上,一来二去,日子就有了嚼头。

夜风从枢纽的窗户吹进来,吹动了"共享存折"的纸页,哗啦啦响,像谁在数着日子。铁皮柜里的积分卡闪着光,每件闲置物品都在月光下透着暖意:电饭煲的插头修好了,等着明天煮第一锅粥;轮椅擦得锃亮,明天要载着赵大爷去看腊梅;陈叔的竹零件摆在桌上,等着小虎他们拼出小火车......

林深突然想起社区群里最火的一张照片:张大爷的老式缝纫机旁,放着小吴的电动打蛋器;刘奶奶的腌菜坛子挨着年轻人的空气炸锅;陈叔儿子的轮椅停在共享书架边,书架上摆着从各家凑来的书,书脊上贴满了不同颜色的便签,写着"第15页有个好故事" "这里的菜谱我试过,得少放盐"。

这大概就是21世纪最动人的文明吧,林深想。我们不再执着于"这是我的",而是懂得了"我们可以一起用";不再觉得"旧的就该扔",而是学会了"修修还能用";不再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而是愿意打开门,看看邻居需要啥,想想自己能给啥。

枢纽的灯还亮着,像个不打烊的暖心小站。沈砚舟锁门前回头看了一眼,突然笑着说:"你看那缝纫机上的线轱辘,转了一辈子,现在还在转,就是换了帮人用——这多像咱社区的日子,一辈辈往下传,换了新模样,可那股热乎劲儿,一点没变。"

林深点点头,风里传来远处的笑声,是张大爷和赵大爷推着轮椅回来了,俩人还在争着说"明天我请你喝腊八粥"。这笑声混着枢纽里的暖意,在社区的夜里慢慢散开,像块刚熬好的红糖,甜得扎实,暖得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