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章 出岔子(1/1)

杨阿姨脸上顿时一阵一阵发烫,气氛有些尴尬。

倒是居委会的杨远见怪不怪,只是轻轻咳了一声,

继续说着话。

杨阿姨脸上露出不好意思的笑容,

目光在苏甜和社区工作人员之间打了个转。

陪苏甜来的是两位社区工作人员,一位年纪稍长,

另一位看着像刚毕业的实习生,还带着带着浓浓的学生气。

其实社区工作人员对苏甜的事这么上心,多少是有些私心的。

他们所在的地方虽说隶属于大理,却离洱海有段距离,

只是大理下辖的一个小镇,主要靠旅游业支撑。

要是苏甜能在这儿把咖啡店开起来,说不定能带动当地旅游业,

税收也能跟着涨,所以他们才会如此积极。

眼下这事卡着,不光苏甜急,他们心里也火烧火燎的。

“这……事情还是昨天的说的那个事情,杨阿姨。”

那位年纪大的社区工作人员开口了,心里却有些不是滋味。

不知道该怎么开口说比较合适,昨天都解释过了。

杨阿姨叹了口气:

“阿远,你是知道的,我是看着你结婚生子的。

我也没办法啊!

我那儿子呀,怕是真废了。

可你也清楚,我跟你叔叔就这么一个孩子......”

新来的社区实习生没心没肺的开口问道:

“杨阿姨,苏小姐的房子在巷口的第一家,

进出对你们没什么影响,而且咖啡店六点就关门了,

也不会影响你们晚上休息什么的,你这边为什么不同意啊。”

“咳咳!”

阿远轻咳两声,心中暗道:

本想带新来的实习生见见世面,没成想这孩子刚入社会,

说话直来直去的,真是让人捏把汗。

现场气氛正有些尴尬,一旁的苏甜赶紧打圆场,

装作没察觉这小插曲,转向杨阿姨柔声问道:

“杨阿姨,您是不是还有什么顾虑呀?

这事也怪我,本该提前上门跟附近的邻居拜访说明情况的。”

苏甜放低声音耐心解释道:

“我这店啊,不只是单纯的咖啡店,

还带着咱们大理的民族特色,也算变相宣传咱家乡了。

而且打算做成半书屋的样子,放一些云南大理的美景的杂志,

文创,以前的历史书籍等等。

让大家更了解云南,平时动静不会大,绝不像饭店那些地方那么嘈杂。”

苏甜顿了顿,接着说:

“至于油烟问题,我会专门另设管道处理,

肯定不会影响到您这儿的生活。

再说店里六点就关门了,晚上绝不会打扰附近邻居的休息。

我们就是做点甜点面包三明治之类的油烟不大的,您尽管放心。”

话说到这份上,杨阿姨叹了口气,对苏甜敞开了心扉:

“不瞒你说,我跟老公就这么一个儿子,可这儿子一点也不争气。”

她声音沉了沉,带着几分无奈:

“这孩子从小托付给奶奶带,我们那会儿忙着打工,是对他疏忽了。

老人嘛,疼孙子没边儿,把他惯得没个样子,

等我们后知后觉想管,早就晚了。

后来他奶奶走了,我们想着他考上大学能懂事些,

哪成想工作刚两年,变得好吃懒做、好逸恶劳,

总嫌弃正经活儿来钱慢。”

杨远看着还在给儿子解释留面子的杨姨,轻叹了口气:

他和杨姨,论起亲戚关系早就出了五服,算不上多亲近。

但他跟杨姨的儿子是打小一块儿长大的,那小子打小就不是省油的灯,

性子拧巴得很,稍不顺心就撒泼耍赖。

仗着奶奶疼,有人兜底,偷鸡摸狗的事没少干,那一片的孩子没几个不烦他的。

要说他现在好吃懒做、不成器,说到底还不是你们当父母长辈的惯出来的?

从小到大,他闯了祸做父母的都替他兜着,出了事儿你们立马给摆平。

有你们这么一直兜底,他哪还懂得自己扛事。

日子久了,可不就养成这副好逸恶劳的性子了。

杨远只能在心里暗暗吐槽,他默念我现在是社区工作人员,有工作纪律,忍住。

“前几年天天跟我们要钱,说要创业,我们哪有那么多钱给他填坑?

早些年打工攒下的积蓄,早就被他折腾光了。

这不,我们两口子包了座山种果树,挣点辛苦钱,

一边维持家用,一边还得替他还以前欠下的债。”

提到儿子,杨阿姨眼圈泛红:

“都三十岁的人了,班也不上,整天在家打游戏。

多说他两句就发脾气、摔东西,他爸现在都怕了他,根本不敢吭声。”

苏甜先前听社区人员大概说了一下情况。

此刻听杨阿姨细说,她心里也不是滋味,

苏甜转头看了眼身旁的杨远,随即向杨阿姨问道:

“这么说,是您儿子不同意签字?可他为什么不同意呢?”

杨阿姨眼神闪躲,张了张嘴,终究还是把话咽了回去,没敢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