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火枪弓箭伏敌计(1/1)
紫禁城乾清宫内,檀香袅袅,康熙帝端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殿内几位重臣和皇子分列两侧,气氛凝重如铁。
"准噶尔部猖獗,屡犯我西北边境。"康熙帝的声音低沉而威严,"前线来报,噶尔丹策零派骑兵袭扰我军粮道,已有三批粮草在半路被劫。"
兵部尚书阿灵阿上前一步:"皇上,西北战事吃紧,若粮草不继,恐军心不稳。"
康熙的目光扫过殿内众人,最后落在几位皇子身上。太子胤礽站在最前,神色却有些心不在焉;三阿哥胤祉低头沉思;八阿哥胤禩面带微笑,目光闪烁;而四阿哥胤禛则挺直腰背,目光坚定地望向父皇。
"朕欲派一位皇子前往西北,督运粮草,稳定军心。"康熙缓缓道,"谁愿担此重任?"
殿内一时寂静。西北苦寒,战事凶险,这差事既辛苦又危险,几位皇子各怀心思,无人应答。
"儿臣愿往。"一个清朗的声音打破了沉默。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胤禛已单膝跪地,双手抱拳。他身着藏青色蟒袍,面容刚毅,眼神中透着坚定。
康熙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恢复平静:"老四,西北艰苦,战事凶险,你可想清楚了?"
"儿臣身为皇子,理应为国分忧。"胤禛的声音不卑不亢,"况且儿臣曾研读兵书,对西北地形也有所了解,愿为父皇解忧。"
八阿哥胤禩轻笑一声:"四哥,督运粮草可不是读几本兵书就能胜任的。万一出了差错..."
"八弟多虑了。"胤禛转头看向胤禩,目光如炬,"胤禛虽不才,但定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康熙帝注视着四子,眼中闪过一丝赞许:"好!朕准你所请。三日后启程,务必确保前线粮草供应。"
"儿臣领旨。"胤禛深深叩首。
离开乾清宫时,胤禛被十三阿哥胤祥拦住:"四哥,西北凶险,你为何主动请缨?"
胤禛拍了拍弟弟的肩膀,低声道:"十三弟,大清江山需要我们兄弟共同守护。太子沉迷酒色,其他兄弟各有心思,我不去谁去?"
胤祥眼中闪过敬佩:"四哥放心,京中我会替你留意。"
三日后,胤禛率领一队精锐护卫离京。临行前,康熙亲自送至午门外,递给他一块玉佩:"此物随朕多年,今日赐予你,盼你平安归来。"
胤禛双手接过,感受到玉佩上残留的体温,心头一热:"儿臣定不负父皇期望。"
西北的风沙比想象中更为猛烈。胤禛抵达兰州大营时,嘴唇已干裂出血。副将岳钟琪匆忙迎出,看到皇子亲临,既惊又喜。
"四爷,您怎么亲自来了?"岳钟琪年约三十,面容黝黑,是西北有名的猛将。
胤禛掸了掸衣袍上的尘土:"岳将军,前线情况如何?"
岳钟琪叹了口气:"准噶尔骑兵神出鬼没,专挑粮道下手。我军几次设伏,都被他们识破。"
"带我去看看地形。"胤禛二话不说,翻身上马。
接下来的三日,胤禛亲自勘察了方圆五十里的地形。他发现准噶尔骑兵每次袭击都选择在日落时分,且必经一处名为"鹰嘴崖"的峡谷。那里两侧山崖陡峭,中间道路狭窄,是设伏的绝佳地点。
第四日傍晚,胤禛召集众将议事。
"明日我们在此设伏。"胤禛指着地图上的鹰嘴崖,"岳将军率火枪队埋伏左侧山崖,我领弓箭手埋伏右侧。以粮车为饵,引敌入瓮。"
一位老将犹豫道:"四爷,此法我们试过多次,准噶尔人狡猾,从不中计。"
胤禛嘴角微扬:"正因如此,他们才会放松警惕。这次我们不用真粮车,而用空车,但车辙要深,马匹要疲惫,装作运粮多日的样子。"
岳钟琪眼前一亮:"四爷是说,反其道而行之?"
"不错。"胤禛点头,"他们见我军多次设伏不成,必以为我们已放弃此计。明日黄昏,便是决战之时。"
次日清晨,一队"运粮"马车缓缓驶向鹰嘴崖。车辙深陷沙土,拉车的马匹垂头喘息,完全是一副长途跋涉的模样。暗处,胤禛亲自带领五十名弓箭手潜伏在右侧山崖的灌木丛中。左侧,岳钟琪的火枪队也已就位。
太阳西斜,将峡谷染成血色。胤禛伏在一块巨石后,汗水顺着鬓角滑落。他紧握弓箭,目光如鹰隼般锐利。
"来了。"身旁亲兵低声道。
远处尘烟扬起,一队准噶尔骑兵如狂风般卷来。他们身着皮甲,手持弯刀,呼啸声在山谷中回荡。
"准备。"胤禛低声命令,缓缓拉开弓弦。
准噶尔骑兵果然中计,看到"粮车"后欢呼着冲入峡谷。为首的将领高举弯刀,脸上带着轻蔑的笑容——他们已多次戏耍清军,这次也不例外。
就在骑兵全部进入峡谷的刹那,胤禛一声令下:"放箭!"
五十支利箭破空而出,如暴雨般倾泻而下。几乎同时,左侧山崖上火枪齐鸣,硝烟弥漫。准噶尔骑兵猝不及防,前排人马瞬间倒地。
"有埋伏!撤退!"准噶尔将领大喊,但为时已晚。
胤禛站起身,亲自拉弓瞄准那将领。"嗖"的一声,箭矢贯穿对方咽喉。准噶尔军大乱,在狭窄的峡谷中自相践踏。
"杀!"岳钟琪率火枪队冲下山崖,与残余敌军短兵相接。
战斗很快结束。清军大获全胜,歼灭准噶尔骑兵五十余人,缴获战马三十多匹,自身仅轻伤五人。
"四爷神机妙算!"岳钟琪兴奋地跑来报告,"这是西北开战以来,我军首次大捷!"
胤禛擦了擦脸上的血迹,平静地说:"速将捷报传回京城。另外,加强粮道巡逻,防备敌军报复。"
当夜,兰州大营篝火通明,将士们欢庆胜利。胤禛却独自站在帐外,仰望西北的星空。他想起临行前父皇的眼神,那块温润的玉佩此刻正贴在他胸前。
"四爷,您不进去喝一杯?"岳钟琪走来问道。
胤禛摇头:"明日还要安排粮草运送,不可懈怠。"
岳钟琪敬佩地看着这位年轻的皇子:"四爷用兵如神,末将佩服。"
"不过是侥幸罢了。"胤禛淡淡道,"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
十日后,捷报传至京城。康熙帝在早朝上当众宣读,龙颜大悦。
"老四初到西北,便立此大功,实乃朕之幸事。"康熙环视众臣,"传朕旨意,嘉奖四阿哥胤禛白银千两,绸缎百匹。即日起,西北粮草督办一职由他全权负责。"
朝臣纷纷道贺,八阿哥胤禩脸上笑容僵硬,太子胤礽则面色阴沉。
退朝后,康熙独留大学士张廷玉。
"张卿,你以为老四如何?"康熙突然问道。
张廷玉谨慎回答:"四阿哥沉稳干练,此次西北之行,更显其才能。"
康熙望向西北方向,若有所思:"朕这几个儿子中,老四最像朕年轻时..."
一个月后,西北粮道畅通无阻,前线士气大振。胤禛每日亲自巡查,事必躬亲。他改革了粮草运输方式,采用多批次、小规模的运送策略,使准噶尔骑兵再无隙可乘。
一日傍晚,胤禛正在帐中批阅文书,亲兵匆匆来报:"四爷,皇上派钦差来了!"
胤禛连忙出迎,只见钦差手持圣旨,高声道:"四阿哥胤禛接旨!"
"儿臣接旨。"胤禛跪地听宣。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四阿哥胤禛督运粮草有功,着加封为和硕雍亲王,总理西北军需事务,钦此。"
胤禛叩首谢恩,心中却无半分得意。他明白,这不仅是荣誉,更是责任。西北的战事远未结束,而他的路,也才刚刚开始。
当晚,胤禛在油灯下给父皇写奏折:"儿臣蒙父皇厚爱,惶恐无地。西北战事虽有小胜,然准噶尔根基未损,儿臣必当竭尽全力,不负父皇所托..."
写至此处,他停下笔,望向帐外苍茫的西北夜空。风吹动帐帘,仿佛京城父皇的殷殷期盼,正穿越千山万水,落在他肩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