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3章 徐荣驰援(1/1)

夜色如墨,马腾从番和城外悄然回撤,马蹄裹着软草踏过地面。

回到大军隐身处,他翻身下马,唤来五十名精锐斥候,沉声道:“番和应该已落韩遂之手,张掖局势未明,你们分作十队,每队五人,各带十日干粮,往张掖各方向探察。”

五十名斥候皆是身经百战的老兵,身着轻便皮甲,腰间挎着短刀与水囊,背上背着折叠弓与箭囊,眼神锐利如鹰。

马腾走到队列前:“一队往张掖郡治觻得方向,查探韩遂主力动向;二队去删丹县,看是否仍在我方掌控;三队往日勒县,留意粮道有无异常……”

他逐队分派任务,每一条指令都清晰明确,“一定要做好伪装,若遇敌军,切勿硬拼,十日之后,无论消息如何,皆需回揟次复命。”

斥候们齐声领命,声音短促而有力。

马腾又叮嘱道:“河西昼夜温差大,务必小心行事。你们带回的消息,关乎凉州的生死,不可大意!”

话音落,十队斥候各自翻身上马,马蹄扬起细沙,朝着十个不同的方向疾驰而去。

马腾望着斥候远去的方向,眉头仍未舒展。

他知道,这五十人的探察结果,将决定接下来是固守武威郡,还是另寻破局之法。

身旁的副将低声道:“将军放心,这些兄弟都是跟着您多年的老手,定能顺利传回消息。”马腾点了点头,转身下令:“全军撤回揟次,加固城防,清点粮草,待斥候回报,再做计较!”

马腾走后,傅干也派出了五十多斥候,深入张掖探察情况。

马腾撤回武威郡的第二天,张掖部分县城活着的几十名士卒逃回了姑臧,张掖全郡已失,已成事实。

傅干和马腾通气后,继续加强既定的布防,等待徐晃和徐荣的援军。

第三日,韩遂率六万大军在武威郡显美县西部边境安营扎寨。

此处作为两郡天然分界地带,是河西走廊东西向主干道的关键节点,西接张掖郡番和县,东连武威郡姑臧城,占据此地可直接阻断武威郡向西的道路,同时为进军姑臧打开门户,形成“进可攻、退可守”的态势。

在地形上利于驻军,周边多为开阔的绿洲平原,既有充足的石羊河支流可供兵马饮用,又能容纳大规模营帐与粮草囤积,避免戈壁缺水、山地难驻的问题,便于长期屯兵威慑。

从这里向东至姑臧城仅百余里,快马一日可达,同时此地距张掖郡番和县较近,能及时接收后方补给,无需担心后勤脱节,可持续对武威郡形成军事压力。

韩遂在此地安营扎寨,在傅干和马腾的预料之中,但他们未先占此地。

傅干善谋、马腾知兵,二人却未提前占据显美西境这一关键地带,非是疏忽,实乃受局势、兵力双重制约,每一步抉择都是对凉州命运格局的权衡。

在战略上,姑臧防御优先于边境布防。对武威郡而言,此时的核心是稳固武威郡根基,而难以主动争夺边境。

姑臧是凉州东部重镇,需固根本而后图远,马腾麾下兵马虽有一万五千,在经这一番布局,分守姑臧、鸾鸟、苍松、休屠各县后,能机动调用的兵马仅五千。

此处无险可守,若韩遂重兵来攻,驻守的少量兵马根本无法抵抗,反而会白白折损兵力。

二人深知“兵少则不济,兵多则难养”,故不愿做此无谓投入,而选择揟次。

韩遂安营扎寨后,三日里竟然按兵不动,每日里除了操练兵马,就是在制作攻城器械,显然是在为攻打姑臧做准备。

傅干没有再多想,马腾也没有再多想。

当徐荣接到姑臧的求援后,留下庞德留守,立即率领五千步骑精兵从汉阳郡治冀县出发,向北经陇县,越六盘山,到达安定郡治高平。

接着继续向西北方向行进,沿祖厉河,在靖远准备从鹯阴口渡过黄河,经媪围县赶往揟次。

这条路线被称为“高平道”,是到武威的北道,线路相对顺直,距离较短。

虽然沿途自然条件较差,人烟稀少,但急行军能在三天多最快到达姑臧。

鹯阴口的岸边,徐荣看着河道里翻涌成浑浊的黄浪,寒风卷着沙砾打在徐荣麾下士兵的甲胄上,叮当作响。

五千步骑正分三批渡河,先头渡过的骑兵已在西岸列起阵型。

徐荣则亲率后队留在东岸,目光扫过两岸起伏的丘陵。

他知道这渡口是险地,特意派了十名斥候往上下游探查,回报说只有零星牧民,并无伏兵。

“将军,再过半个时辰,大队便能全部渡河。”副将催马至徐荣身侧,指着西岸已站稳的骑兵,“到了媪围县就能补给,不出两日便可抵姑臧。”

徐荣颔首,手按在腰间的剑鞘上,眉峰却未舒展。他征战多年,见惯了沙场诡谲,总觉得这空旷的河岸太过安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