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华沙之战(3)(1/1)
七月初八,经过数天的精心筹备,吴三桂先是向城中的约翰二世送去了一封招降信。这封信言辞恳切,详细阐述了投降的好处以及继续抵抗的后果。然而,令吴三桂意想不到的是,这封信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
约翰二世在收到信件后,不仅毫不犹豫地退回了吴三桂的亲笔信,还对送信的使者进行了严厉的呵斥。然而,尽管约翰二世费尽口舌,却无法对使者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因为这位使者根本听不懂波兰语。白瞎了他的一番表演。
面对如此局面,吴三桂明白招降已经无望,于是他果断地采取了下一步行动。他命令第200师将两百辆火箭炮车推到了维斯瓦河沿岸,这些火箭炮车整齐地排列在河边,仿佛是一只沉默的钢铁巨兽。
东城墙上的波兰士兵们远远地望着这一幕,他们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这些巨大的火箭炮车对于他们来说完全是陌生的,他们不知道这些车辆究竟意味着什么。
就在波兰士兵们傻愣愣地看着的时候,明军已经迅速完成了发射前的准备工作。随着一声令下,“啾啾啾”的声音响彻云霄,被斯拉夫人称之为“喀秋莎”的明军52式火箭炮瞬间喷发出熊熊火焰,6400枚火箭弹如同雨点一般倾泻而入华沙城。
刹那间,城中响起了此起彼伏的爆炸声,震耳欲聋的巨响和耀眼的火光让整个华沙城陷入了一片混乱。约翰二世此时才如梦初醒,他惊恐地看着这突如其来的地狱之火,意识到自己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这种力量。
城中的五万多波兰人也被这波“地狱火”吓得魂飞魄散,他们惊恐地尖叫着,四处逃窜。无数人开始了千里大逃亡,其中甚至包括原本视死如归的约翰二世本人。
随着波兰国王约翰二世的出逃,直接导致了八千多守军指挥体系崩溃。加上华沙城城墙简陋,仅中世纪遗留的低矮石墙,军队刚经受连场败仗,士气低落,且缺乏重型火炮。
此时的城中,由于波兰王室逃亡,城内贵族派系彻底分裂,部分妥协派主张投降,城中的防御决心彻底动摇。
少数市民和爱国贵族在老城广场构筑街垒,用小型火器和石块抵抗,但面对明军的百余门75毫米野战炮、二百门火箭炮持续轰击,这些许力量组成的防线迅速瓦解。
当日傍晚,夕阳如血,染红了半边天。明军渡河大军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从城西和城南两处势如破竹地攻入了华沙城。令人惊讶的是,他们并没有遭遇大规模的巷战,城中的守军似乎早已放弃了抵抗。
原来,妥协派贵族们眼见大势已去,便毫不犹豫地打开了新城门,迎接吴三桂率领的明军入城。这些贵族们或许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和财产,又或许是对波兰的未来感到绝望,总之,他们选择了与敌人合作。
吴三桂率领着明军浩浩荡荡地进入了华沙城,街道两旁的市民们惊恐地看着这支陌生的军队。然而,吴三桂深知民心的重要性,他在入城前就三令五申,严禁士兵们烧杀抢掠,要以安民为主。
于是,明军们井然有序地进入城中,开始执行安民政策。他们帮助市民们恢复秩序,分发食物和物资,同时也加强了对城市的巡逻和守卫,以确保城市的正常秩序。
然而,有一个地方却是例外——王室宫殿和逃跑贵族的府邸。这些地方被明军洗劫一空,无数的艺术品被掠走,其中包括华沙城堡的王室珍宝以及数百年来波兰从其他国家掠夺而来的稀世珍宝。这些珍宝原本是波兰的骄傲,如今却成为了明军的战利品,这些珍宝将被送往莫斯科,并最终进入京城朱由校的内帑。
华沙战役的失利让波兰的局势再度恶化,国家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但幸运的是,波军在这场战役中保住了数万主力没有被明军全歼。这主要得益于恰尔涅茨基的战略决策以及全波兰起义的烽火,使得决战失利的负面影响被降到了最低。
然而,明军并没有能够顺利地完成明皇朱由校制定的计划——迅速攻占波兰。相反,他们在随后陷入了农民起义的泥潭,无法自拔。这使得明军的进军速度大大减缓,给了波兰人喘息的机会。
八月初,奥斯曼帝国的态度突然变得有些微妙起来。这个庞大的帝国似乎在暗中谋划着什么,而它的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大汗穆罕默德·格莱四世的行动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就在这个时候,克里米亚汗国的数千鞑靼骑兵如鬼魅一般,突然越过克里米亚长城,袭击了东乌克兰地区的哥萨克定居点。这些凶残的骑兵毫不留情地展开了杀戮,数百名无辜的哥萨克良民在他们的铁蹄下惨遭毒手。
这一消息像风一样迅速传遍了整个基辅。人们震惊不已,纷纷对鞑靼人的暴行表示愤慨和谴责。而此时的基辅周围,只有春田伯毛利就隆的第6兵团和前田利次的第10兵团,总共不过六万兵马。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作为基辅临时主帅的毛利就隆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他深知自己肩负着保卫基辅和保护百姓的重任,于是毫不犹豫地采取了行动。
首先,毛利就隆以最快的速度,用八百里加急的方式给莫斯科送去了一封紧急信件,向朱由校报告了克里米亚汗国的袭击事件,并请示自己该如何应对。毕竟,克里米亚汗国身后还站着庞大的奥斯曼帝国,此刻这个帝国还是大明帝国的盟友。同时,他也没有忘记向华沙的吴三桂发去一封六百里加急的信件,通知其后方出现的变故。
在完成这两件事情之后,毛利就隆当机立断,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他命令前田利次的第10兵团留守基辅地区,负责该片区域的防御和治安。而他自己则亲自率领第6兵团在哥萨克人的向导带领下,如离弦之箭一般,直奔克里米亚半岛而去,决心要给那些残忍的鞑靼人一个狠狠的教训。
而这一袭击事件,彻底打乱了朱由校原定的计划,暂缓了明军征服整个欧罗巴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