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0章 困难克服,砥砺前行(1/1)
暴雨倾盆的深夜,重建指挥部里灯火通明。夏澜盯着财务屏幕上刺眼的赤字,数字像刀子一样扎进眼底:资金缺口已达两千三百万。窗外一道闪电劈过,照亮了她桌上堆积如山的供应商催款单。
"夏总,中建集团要求预付下期工程款,否则明天就撤出塔吊设备。"财务总监的声音从电话里传来,背景音里隐约能听到争吵声。
夏澜的指尖在桌面上敲出一串急促的节奏。雨水顺着她还未干透的发梢滴落在最新一份预算表上,晕开了纸上的红色警告标记。她突然站起身,抓起雨衣:"通知所有部门负责人,一小时后紧急会议。"
会议室里弥漫着压抑的沉默。二十几位主管挤在狭小的空间内,有人不停看表,有人对着手机低声解释。当夏澜推门而入时,所有交谈戛然而止。
"各位,"她的声音异常平静,与窗外的狂风骤雨形成鲜明对比,"我知道大家手上都压着催款电话。"她打开投影仪,重建区的三维模型旋转着出现在众人面前,"但我要说的是——工程不会停。"
施工部经理猛地站起来:"夏总!没有塔吊,钢结构安装怎么——"
"用龙门吊和人工配合。"夏澜点击屏幕,调出一张临时改造方案,"把商业区的两台龙门吊连夜改装,增加配重和臂长。"
"那至少需要三天时间!"工程总监惊呼。
夏澜看向窗外电闪雷鸣的夜空:"暴雨还要持续三十六小时,正好给我们改装时间。"她转向采购主管,"联系本地钢厂,用我的个人信用担保,赊购二十吨配重块。"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财务总监的手微微发抖:"夏总,这太冒险了..."
"还有更冒险的。"夏澜嘴角突然扬起一丝弧度,"我刚才收到消息,明天上午十点,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考察团会来参观我们的环保示范区。"
所有人的表情都凝固了。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比窗外的雷声更令人震惊。
"他们带了全球媒体。"夏澜的声音渐渐提高,"如果我们能展示出传统工艺与现代环保技术的完美融合..."她停顿一下,"协会主席私下透露,这很可能带来一笔国际资金支持。"
会议室里的气氛瞬间变了。有人开始快速计算,有人小声讨论展示方案。夏澜知道,她刚刚点燃了希望的火种。
"现在分组。"她的声音斩钉截铁,"施工部负责设备改装;宣传组准备中英文资料;徐明,你带人去环保示范区做最后检查;财务部继续与供应商周旋。"她看了看手表,"二十三小时后,我要看到一个能惊艳世界的样板区!"
暴雨中,夏澜亲自带队来到环保示范区。这个由废弃材料建造的展示中心,此刻正承受着极端天气的考验。她刚推开门,就被眼前的景象惊住了——屋顶接缝处正往下渗水,在展示台上形成一滩刺眼的水洼。
"防水层没通过压力测试!"技术员慌张地跑过来,"风速超过设计标准两倍,接缝处——"
夏澜已经爬上脚手架,手指轻触渗水点:"拿王老爷子调制的传统防水灰浆来!"她转向下面的团队,"再准备些海藻纤维布,要快!"
当七十三岁的王老爷子冒雨送来家传秘方的灰浆时,夏澜正跪在屋顶,亲手将海藻纤维压进接缝。老人二话不说加入抢修,他布满老茧的手指与夏澜沾满泥浆的手在防水层上交错移动,形成一幅奇特的画面。
"丫头,这配方我爷爷那辈就用。"老人将一种散发着松香的糊状物抹在关键部位,"比你们那些化学胶水强十倍。"
凌晨四点,暴雨渐歇。夏澜瘫坐在展示中心的地板上,背靠着刚刚抢救下来的互动展板。她的工装裤膝盖处已经磨破,手指上全是细小的伤口。徐明递来一杯热咖啡,欲言又止。
"说。"夏澜接过杯子,热气模糊了她疲惫的脸。
"钢构公司刚刚发来最后通牒..."徐明声音发紧,"如果今天中午前见不到款,他们不仅要撤设备,还要起诉我们。"
夏澜的咖啡杯停在半空。窗外,晨光开始驱散黑暗,照在她满是泥点的安全帽上。突然,她轻笑出声:"正好,我约了协会主席在钢构区见面。"
上午十点整,当国际考察团的大巴驶入重建区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夏澜换上了干净的工装,头发简单地扎成马尾,唯有眼下的青黑透露着连夜的奋战。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来到未来。"她流利的英语在麦克风中回荡,"您眼前看到的,不仅是灾后重建,更是一场建筑革命。"
考察团跟着她穿过环保示范区,惊叹声此起彼伏。当来到钢构区时,夏澜特意停在那台改装后的龙门吊前。
"这台设备承载着双重意义。"她抚摸着冰冷的钢架,"它不仅是工程机械,更是困境中创新的见证。"她转向协会主席,"正如您所见,我们缺的不是技术或决心,而是..."
"资金。"白发苍苍的协会主席接话,蓝眼睛里闪着精明的光,"夏女士,如果我给你三千万美元,你能保证将这些创新推广到其他灾区吗?"
夏澜没有立即回答。她看向周围——王老爷子正用蹩脚的英语向客人解释传统工艺;徐明带着团队演示环保建材的性能;就连钢构公司的监工都暂时放下了催款的事,自豪地介绍着施工细节。
"不仅能推广,"夏澜终于开口,声音坚定如钢,"我还要建立培训中心,让这些经验惠及每一个需要重建的家园。"
协会主席满意地点头,当场签署了意向书。当夏澜送走考察团时,财务总监几乎是跑着过来:"夏总!钢构公司说可以延期付款,还问我们需不需要增加设备!"
夏澜只是疲惫地笑了笑,转身走向指挥部。她知道,这场胜利只是暂时的喘息。重建区的东侧,还有一片因地质问题停滞的工地;村民活动中心的传统木构部分正面临材料短缺;而董事会下周还要审议新一轮的预算...
手机震动起来,是陈岩发来的紧急消息:"东南角地质异常区发现古河道遗迹,考古队要求停工勘察。"
夏澜揉了揉太阳穴,回复道:"按文物保护法执行,同时准备替代方案。"她抬头望向那片争议区域,突然意识到——或许这正是转机。
三天后,夏澜站在考古现场边缘,看着工作人员小心翼翼清理出一段古代水利设施。省文物局的专家激动不已:"这是明代的水闸遗址!保存如此完整实属罕见!"
"这意味着我们的医院选址必须调整。"夏澜平静地说,同时在心里快速计算着变更设计所需的成本和时间。
"夏总..."徐明欲言又止,"这又要延误至少..."
"不,这是机会。"夏澜突然打断他,眼睛亮得惊人,"立即联系设计院,我要把这段古河道变成生态景观医院的核心元素。"她快速在平板上勾勒着构想,"水疗康复区、中医药圃、历史教育长廊...这将成为我们最大的特色!"
当夜,夏澜伏案修改方案直到东方泛白。她不知道的是,这个被迫的调整,日后竟使重建区获得了"最佳医养结合设计奖",更吸引了大量投资。此刻的她,只是固执地一笔一划地描绘着新的蓝图,就像过去无数个克服困难的日夜一样。
窗外的工地上,第一批早班工人已经到岗。塔吊的轮廓在晨光中缓缓移动,仿佛在向这个永不言弃的女人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