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环保理念,贯穿始终(1/1)

清晨的阳光透过薄雾洒在新城区工地上,夏澜站在临时搭建的指挥台前,望着眼前繁忙而有序的重建场景。她的指尖轻轻划过手中那份特殊的设计图纸——那是用可降解材料制成的,阳光下几乎能看到纸张中嵌入的细小植物纤维。

"夏总,第一批再生建材已经运抵三号区域。"助理小林快步走来,递上一份电子检测报告,"质检全部达标,抗压强度比传统混凝土高出15%。"

夏澜接过平板,目光迅速扫过数据,嘴角微微上扬。三个月前那场特大地震摧毁了城市东部大片区域,如今却成为她实践环保建筑理念的最佳契机。她抬头望向工地东侧那片被保留完好的湿地,几只白鹭正悠闲地踱步觅食——那是她力排众议保下来的生态敏感区。

"通知施工队,今天开始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夏澜将平板递还给小林,顺手摘下了安全帽,让晨风吹拂她束起的长发,"让媒体部门准备一下,我们要做一期关于环保建材的专题报道。"

"但董事会上周才提出要控制成本..."小林犹豫道。

夏澜的眼神突然变得锐利:"告诉他们,这不是成本,是投资。三十年后,这些建筑依然会为住户节省能源开支。"她指向远处正在搭建的钢结构框架,"看到那些梁柱了吗?里面的再生钢材比全新的少排放了62%的二氧化碳。"

工地上,一台特殊的搅拌机正在作业,不同于传统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鸣,这台机器运转时几乎只发出低沉的嗡鸣。夏澜走近时,操作员老张正往机器里倒入一种灰绿色的粉末。

"夏总!"老张用沾满粉末的手抹了把汗,立刻在脸上留下一道痕迹,"这海藻水泥真是神了,不仅没味儿,搅拌时连灰尘都少。"

夏澜从口袋里掏出一包湿巾递给他:"张师傅,记得戴口罩。这批材料虽然环保,但吸入粉尘对肺部还是不好。"她俯身查看刚刚浇筑的样品,指尖轻触表面,"凝固速度怎么样?"

"比普通水泥快两小时,而且..."老张神秘兮兮地压低声音,"昨晚我偷偷做了测试,防水性能特别好!"

夏澜不禁莞尔。这些一线工人的热情是她没想到的,原本担心新材料的推广会遇到阻力,没想到大家反而被这种"绿色魔法"点燃了好奇心。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打断了他们的交谈。工程部经理王磊匆匆赶来,脸色凝重:"夏总,北区地下管线遇到问题,地质雷达显示有空洞,按原计划施工可能会破坏地下水系。"

夏澜立刻挺直了腰背:"暂停所有机械作业,我马上过去。"她转向老张,"这里就交给你了,记得按新配比来。"

北区工地边缘,一台钻机已经熄火,几名工程师围着一张地质图纸争论不休。看到夏澜走来,争论声戛然而止。

"情况。"夏澜简短地命令道。

"夏总,按照原设计,这里要铺设主排水管。"年轻的地质工程师陈岩指着图纸上一处红色标记,"但探测显示下方有活跃地下水脉,如果按常规方法开挖,可能会切断水脉,影响整个湿地的补给。"

夏澜蹲下身,抓起一把泥土在指间揉搓。湿润的泥土散发出淡淡的腥味,这是地下水位接近地表的征兆。她抬头望向不远处的湿地,晨光中水面泛着金色的波纹。

"重新设计管线走向。"她站起身,拍掉手上的泥土,"绕开敏感区,增加两个转折点。"

"但那会增加8%的造价和至少两周工期..."项目副总监忍不住插话。

夏澜的眼神让他立刻噤声。她走到探测设备前,调出三维地质图像:"看到这个水脉走向了吗?它连接着三个社区的饮用水源。如果我们今天切断它,十年后这片区域可能就会变成缺水区。"她转向陈岩,"联系环保局,申请启用生态施工方案。"

"生态施工?"陈岩疑惑地眨眨眼。

"就是不用大型机械,人工开挖关键节点。"夏澜已经掏出手机拨号,"同时采用可渗透铺装材料,让地下水能够自然循环。"

电话接通,夏澜走到一旁与环保局官员交谈。其他人面面相觑——这意味着成本飙升,工期延长。但没人敢提出异议,因为夏澜在说"人工开挖"时,语气坚定得不容置疑。

两小时后,夏澜站在临时召开的现场会议上,面对十几位眉头紧锁的部门主管和承包商代表。投影仪将修改后的管线图纸投在简易幕布上,红色的新路线像一条蜿蜒的河流,巧妙地避开了所有敏感区。

"我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夏澜的声音在帐篷里清晰回荡,"增加的预算我会向董事会说明,延误的工期我们通过优化其他环节来弥补。"她点击遥控器,画面切换到一组数据,"但诸位想想,我们保护的是一个日补给量2000立方米的地下水库,相当于每天为这座城市节省5万元的水处理费用。"

帐篷外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夏澜皱眉拉开帘子,看到一群举着标语牌的市民站在警戒线外,牌子上写着"保护湿地拒绝污染重建"等字样。

"怎么回事?"她低声问保安队长。

"附近居民听说我们要改动地下管线,以为是要排放污水进湿地..."保安队长擦着汗解释。

夏澜沉思片刻,突然大步走向人群。主管们惊呼着想要阻拦,却被她一个手势制止。

"各位早上好,我是这个项目的总负责人夏澜。"她在距离人群三米处站定,声音温和但足够响亮,"感谢大家对湿地保护的关心。"

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者上前一步:"夏总,我们不是来闹事的。只是这处湿地是我孙子从小看鸟的地方,听说施工会影响它..."

夏澜微笑着点头:"李教授,我记得您。三年前城市生态论坛上,您关于候鸟栖息地的报告让我受益匪浅。"她转向其他居民,"请大家放心,我们不仅不会破坏湿地,还要让它变得更好。"

她从口袋里掏出折叠平板,展开后调出施工方案:"请看,我们重新设计了管线,完全避开湿地核心区。而且..."她滑动屏幕,"我们会在湿地边缘建造一个生态教育中心,使用你们看到的那些环保材料。"

人群中的议论声渐渐变小。夏澜趁机邀请几位居民代表参观已经完工的样板区。当大家触摸到那些温润的再生木材,踩在透水铺装地面上感受其弹性时,质疑的目光逐渐变成了好奇。

中午时分,夏澜独自站在湿地边缘的观测台上,望着水中游动的小鱼。手机震动起来,是董事会发来的邮件——不出所料,他们对增加预算表示"严重关切"。

"夏总。"陈岩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环保局批准了我们的生态施工方案,但要求增加三项监测指标。"

夏澜点点头,目光依然停留在水面上:"陈岩,你学地质几年了?"

"六年...怎么了?"

"那你应该知道,我们脚下这片土地,需要多少年才能形成这样一个完整的地下水系?"夏澜终于转过身,阳光在她身后形成一圈光晕。

陈岩推了推眼镜:"至少...三千年?"

"三千年形成的系统,我们却常常为省下三天工期就去破坏它。"夏澜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这次重建,我要让每一块砖头都讲述一个环保的故事。"

下午的施工协调会上,夏澜播放了一段特殊的视频。画面中,海藻水泥在海水中浸泡30天后依然坚固如初;再生钢材在零下40度的测试中表现出惊人韧性;而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看似普通的墙体涂料,在实验室条件下竟然能吸收空气中的有害颗粒。

"这些不是概念产品,而是已经通过所有安全认证的成熟技术。"夏澜关闭视频,环视会议室,"我知道各位担心成本和工期,但请想想,当这些建筑投入使用后,它们每年将为业主节省多少能源开支?当媒体报道我们如何保护湿地时,将为我们赢得多少品牌价值?"

会议室陷入沉默。财务总监欲言又止,最终只是叹了口气:"董事会要求你明天亲自去解释。"

"我会的。"夏澜合上笔记本,"同时通知采购部,我要见见那家竹纤维保温材料供应商。"

夜幕降临时,夏澜仍在办公室审阅图纸。窗外,工地的探照灯将夜空切成几何形状。她揉了揉酸痛的脖颈,目光落在桌角相框上——那是她与导师在某个绿色建筑颁奖礼上的合影。照片中的老人笑得慈祥,手中奖杯上刻着"为了下一代"的字样。

手机再次震动,这次是母亲发来的信息:"澜澜,记得吃晚饭。你爸爸说新闻里看到你们工地的报道了,他很骄傲。"

夏澜微笑着回复,突然想起什么,又追加了一条:"妈,让爸把他那些老同学的联系方式给我,他们不是在做环保基金吗?"

放下手机,夏澜走到窗前。远处湿地方向,隐约可见几点萤火虫的微光。她想起小时候父亲带她观察萤火虫的夜晚,那时他告诉她,每一盏小灯笼都是大自然赐予的奇迹。

"这次,换我来守护这些奇迹了。"夏澜轻声自语,转身回到桌前,继续在图纸上勾画那条绕过水脉的完美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