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合作纠纷,巧妙化解(1/1)
清晨七点,夏澜的手机铃声刺破了村委会的宁静。屏幕上显示着"远方旅游大巴公司-王经理"的字样。她刚按下接听键,对方急促的声音就冲了出来:
"夏书记,情况有变!公司决定从下周一起上调运输费用30%,否则我们不得不暂停古村线路!"
夏澜的手指猛地攥紧了手机,指节泛白。窗外,三辆旅游大巴正缓缓驶入村口停车场,游客们兴高采烈地拍照留念。她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保持冷静:"王经理,这个决定太突然了。我们签的合同还没到期..."
"油价涨了,司机工资也涨了,公司实在撑不住!"王经理语气强硬,"要么接受新价格,要么你们另找合作伙伴!"
电话挂断后,夏澜站在窗前,看着陆续下车的游客,大脑飞速运转。远方公司负责古村60%的游客运输,如果突然中断合作,不仅影响眼前客流,更会打击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市场口碑。
"夏书记,出什么事了?"老张推门进来,看到夏澜凝重的表情,立刻意识到不对劲。
夏澜简要说明了情况,老张气得胡子都翘了起来:"这不是趁火打劫吗?我这就打电话给县里,看他们敢不敢这么欺负人!"
"等等。"夏澜拦住要拨号的老张,"先别急着对抗。王经理不是不讲理的人,突然涨价肯定有原因。"
她打开电脑,快速搜索最近的油价走势和运输行业新闻。果然,一连串报道跳出来:《柴油价格创三年新高》《多地客运司机短缺,工资普涨20%》...
"看来他们确实面临压力。"夏澜若有所思,"但30%的涨幅对我们来说负担太重了。"
老张凑过来看屏幕:"那怎么办?旺季刚开始,临时换合作方根本来不及。"
夏澜拿起手机:"我先约王经理面谈。解决问题得先了解问题的全貌。"
电话那头,王经理起初推脱没空,但在夏澜诚恳的请求下,勉强答应下午来村里"顺便看看"。
挂断电话,夏澜立刻召集核心团队开会。小林调出了与远方公司两年来的合作数据:从最初每周三班车,到现在每天至少五班;从普通大巴到豪华空调车;从单纯运输到包含导游服务...
"其实他们投入的成本确实增加了。"小林推了推眼镜,"只是突然涨价的方式太粗暴。"
李婷翻看着预约表:"下周有八个研学团、三个摄影团预定,如果运输出问题..."
"所以我们要想办法双赢。"夏澜在白板上写下"远方公司的困难"和"我们的需求","大家集思广益,看看有什么解决方案。"
会议室里沉默了片刻,突然,平时很少发言的司机老李开口:"我侄子在大巴公司当调度,听说他们最缺的是司机。高薪都招不到人,现有司机天天加班。"
夏澜眼睛一亮:"我们村有没有会开大车的?"
"有啊!"老张拍腿,"退伍军人王铁柱就有A照,还有老周家儿子在县里开过公交。"
一个大胆的想法在夏澜脑海中成形。她迅速在白板上写下几条要点,团队讨论逐渐热烈起来。
下午三点,远方公司的王经理如约而至。他是个四十出头的中年人,西装革履,面色疲惫,一下车就不停地看表,明显是勉强抽空过来。
夏澜没有直接带他去办公室,而是领着他沿古村主街慢慢走,沿途介绍近期新增的景点和体验项目。王经理起初心不在焉,但当他看到游客们在油纸伞作坊前排起长队,非遗展示馆里人头攒动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王经理,古村能有今天,离不开贵公司的支持。"夏澜真诚地说,"从最初每周三班车到现在每天五班,我们一起成长。"
王经理表情松动了一些:"夏书记,我们也感谢古村的业务。但实在是成本压力太大..."
"我理解。"夏澜点点头,带他走进村委会隔壁的茶室。王婶早已准备好茶点和刚出锅的艾叶粑粑,香气扑鼻。
茶过三巡,夏澜才切入正题:"关于运输费用,我们有个提议。"
她拿出准备好的方案书:"首先,我们愿意分担部分油价上涨的压力,但不是一次性涨价30%,而是建立油费浮动机制,按月根据油价调整。"
王经理眉毛微挑,显然没想到这个思路。
"其次,"夏澜继续道,"我们村可以提供两名有大型客车驾驶证的司机,由贵公司培训和考核。这样可以缓解你们的司机短缺问题。"
王经理放下茶杯,惊讶地问:"你们村有合格司机?"
"不止两名。"夏澜微笑,"我们统计过,村里有五人持有A照,其中两人有客运资格。如果合作顺利,还可以培养更多。"
王经理的表情从惊讶变为沉思。他拿起方案书仔细阅读,不时点头。夏澜知道,他正在心里算账——司机工资是大巴公司最大的成本之一,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
"夏书记,"王经理终于开口,语气缓和了许多,"您的方案很有诚意。但司机培训和管理的责任划分..."
"这部分我们也有考虑。"夏澜翻开方案书附录,"村里可以负责司机的日常管理,贵公司只需提供岗前培训和业务指导。工资方面,前三个月我们承担50%,之后视情况调整。"
王经理眼中闪过一丝敬佩:"您这是把我们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来解决啊。"
"合作共赢嘛。"夏澜笑道,"古村旅游发展离不开可靠的运输保障,而贵公司也需要稳定的优质客源。与其互相拉扯,不如一起想办法。"
正当谈话进入关键阶段,茶室外突然传来一阵喧哗。夏澜推开门,看到十几个村民站在院子里,为首的正是退伍军人王铁柱。
"夏书记,"王铁柱挺直腰板,"听说大巴公司缺司机?我们几个来报个到!"
王经理惊讶地看着这群精壮的村民:王铁柱身姿挺拔,一看就是退伍军人;老周家儿子虽然年轻,但眼神沉稳;还有三人虽然年纪稍大,但个个精神矍铄。
"王经理,"王铁柱上前一步,"我有A1A2驾照,在部队开过五年运输车。虽然没拉过客,但保证一个月内考取客运资格证!"
其他几人也纷纷表态。这场面显然出乎王经理预料,他站起身,脸上的职业面具终于卸下:"谢谢大家...没想到..."
夏澜适时补充:"古村不光有美景和文化,更有一群勤劳肯干的人。如果这个计划可行,将来贵公司在全县的业务都可以考虑这种合作模式。"
王经理深吸一口气,转向夏澜:"夏书记,我需要回公司和领导汇报。但以我个人看法,您的方案非常专业且可行。"
送走王经理后,老张忍不住问:"夏书记,万一他们还是坚持涨价呢?"
"那我们就启动B计划。"夏澜胸有成竹,"县里还有两家运输公司表示过合作意向。但远方公司线路最成熟,司机也熟悉我们村情况,能继续合作是最好的。"
三天后,王经理带着公司副总亲自来访。不仅全盘接受了夏澜的方案,还提出了更深层次的合作意向——远方公司愿意投资建设村口停车场和游客中心,换取长期独家运输权。
签约仪式上,王经理感慨地说:"夏书记,您化解纠纷的方式让我佩服。不是对抗,而是理解;不是索取,而是共赢。我们公司上下都感受到了古村的诚意。"
夏澜微笑着签下自己的名字:"合作就像种地,不能只看一季的收成。只有彼此体谅,共同耕耘,才能年年丰收。"
仪式结束后,夏澜站在新建的停车场设计图前,心情复杂。这次纠纷看似危机,却意外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遇。但她清楚,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如何确保村民司机顺利上岗?如何平衡远方公司日益增长的影响力?如何在快速发展中保持古村的原真性?
远处,又一班远方公司的大巴缓缓驶入村口。阳光下,"柳溪古村"四个字在车身上闪闪发亮。夏澜深吸一口气,迈步迎了上去。她知道,在乡村振兴这条路上,每一次危机的化解,都是新旅程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