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空额钓金(1/1)

王家车队满载着上等铁桦木,大张旗鼓地开进“皇家示范农场”的场景,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地扇在了青州所有世家的脸上。

特别是李家和赵家的府邸,更是彻夜灯火通明,气氛压抑得仿佛暴风雨来临的前夜。

“姓王的这个老狐狸!我就知道他靠不住!”

李家家主李长青,气得在书房内来回踱步,将手中的一串玉石念珠捏得咯咯作响。

“他明面上是捐木材,实则是在向京城那位纳投名状!他倒是干净了,把我们两家,架在火上烤!”

对面,赵家的家主赵元良脸色也同样阴沉,他冷哼一声:“李兄此言差矣。当初说要同气连枝的是他,现在第一个背信弃义的也是他。谁知道,你们李家……是不是也早有准备啊?”

“你……你什么意思?!你是在怀疑我李某人吗?!”

所谓的“坚固同盟”,在赤裸裸的利益和猜忌面前,瞬间变得脆弱不堪。

而就在他们相互攻讦,疑心丛生之际,赵明远,再次出手了。

他又在青州城墙之上,贴出了一份新的“皇家公告”。

这份公告,言辞恳切,先是对陈清河与王世通两位“忠义乡绅”支持新政的义举,大加赞赏与褒奖。

随即,话锋一转。

公告上写道:“……鉴于青州乡绅对新政热情高涨,然皇家资源有限,为确保‘神种’与新法之效用,‘官绅合作’第一期名额,仅余最后两席!”

“农务总司,将择其心最诚、其力最巨者,共襄盛举。十日之后,名额一定,则此期合作之门,永久关闭。望诸君,好自为之。”

“仅剩两席!”

“过时不候!”

这短短八个字,如同八柄重锤,狠狠地砸在了李长青和赵元良的心上!

他们瞬间便陷入了一种可怕的“囚徒困境”!

若是自己再不动,万一对方先动了,那这青州地面上,岂不是只剩下自己一家,成了对抗皇权的“顽固分子”?

到那时,不仅错失了天大的利益,更可能成为朝廷下一步“杀鸡儆猴”的那只鸡!

这个后果,他们谁也承担不起!

那一夜,李、赵两府的书房,同样彻夜未熄。

第二日,天还未亮。

两辆装饰得一模一样,却分属不同府邸的华贵马车,竟不约而同地,从两个不同的方向,朝着农务总司使赵明远的临时官邸,疾驰而去。

两辆马车,在官邸门前那条并不宽敞的巷子里,狭路相逢。

李家的长子李文博与赵家的次子赵文斌,掀开车帘,四目相对,都在对方的眼中,看到了一丝尴尬、一丝愤怒、以及一丝心照不宣的狼狈。

“李兄,起得这么早,莫非也是来欣赏青州城的晨景?”赵文斌皮笑肉不笑地说道。

“彼此彼此,赵兄府上的马车,似乎也比往日跑得快些。”李文博冷哼一声。

赵明远官邸之内。

赵明远看着堂下那两位分别代表着李、赵两家,前来“输诚”的年轻俊彦,脸上依旧挂着温和的笑容。

他没有单独接见,而是将两人,同时请入了大堂。

“两位公子,深夜前来,所为何事啊?”他明知故问道。

李文博和赵文斌对视一眼,都抢着开口,表达了自家愿意“倾尽全力,支持新政”的“赤诚之心”,并将矛头,都指向了对方,指责是对方之前“执迷不悟”,才拖累了自己。

赵明远只是静静地听着,待他们说完,才缓缓地端起茶杯,吹了吹热气。

“二位公子的忠义之心,本官感受到了。只是……这名额,只有一个了。”他遗憾地说道,并随手将一份盖着官印的“合作文书”放在桌上。

李文博和赵文斌同时脸色大变!

“怎么会!公告上不是说,还有两席吗?!”

“哦?”赵明远故作惊讶道,“昨夜子时,已有一位城南的张员外,抢先一步,递上了投名状。所以……如今,便只剩下这最后一席了。”

他指着桌上那份文书:“喏,白纸黑字,官印在此,二位若是不信,可自行查验。”

这……两人彻底傻眼了!

赵明远看着他们,脸上露出了“为难”的神色。

“既然二位都如此心怀社稷,本官也不好厚此薄彼。不如这样吧……”

他顿了顿,慢悠悠地道:“我这示范农场,正准备为那些应募的流民孩童,兴建一所蒙学学堂,还准备建一所小小的医馆。只是……朝廷的款项,暂时还未批下来……”

“我捐!我李家,愿为学堂,捐白银五万两!”李文博想也不想,立刻喊道!

“五万两?”赵文斌冷笑一声,傲然道:“我赵家,出十万两!再加一个医馆和所有药材!”

“你……!好!我李家也出十万两!再加所有学子的文房四宝!”

一场原本应该充满权谋机锋的政治博弈,竟在最后,演变成了一场简单粗暴的竞价拍卖。

当两人最终以各自捐出十五万两白银的“诚意”,和一家医馆,还有所有学子的文房四宝,才堪堪“争得”合作机会时,赵明远才抚掌而笑,缓缓地将那份“张员外的合作文书”,收回了袖中。

他意味深长地说道:“其实,名额之事,本官也只是随口一说。陛下与娘娘的恩典,如日月之光,又岂会厚此薄彼?本官看重的,是二位为国分忧的赤诚之心。”

“二位既然心意已到,这合作资格,本官便都允了。只是这捐赠的银两,乃是二位一片拳拳爱民之心,本官……却也不好驳回啊。”

李文博和赵文斌的脸,瞬间涨成了猪肝色。

他们知道,自己不仅输了,还被耍了!但偏偏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他站在官邸的窗前,看着青州城内那几座豪门大宅,平静地对身边的亲信说道:“传信京城,就说……”

“青州士绅,皆乃忠义之士,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新政之推行,再无阻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