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报道(2/1)

天刚蒙蒙亮,向飞在临时帐篷里翻了个身,手臂一阵酸麻。他昨晚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但灾区的嘈杂声和心里的紧迫感让他无法继续休息。

他揉了揉太阳穴,掀开薄毯坐起身。帐篷外,雨已经停了,但泥泞的地面和潮湿的空气依然让人感到沉重。

"向总,您醒了?"一名飞敏的员工端着一杯热水走进来,"刚烧的,小心烫。"

向飞接过搪瓷缸,温热的水汽扑在脸上,让他稍微清醒了一些:"谢谢,现在情况怎么样?"

"救援队又发现了几处被困的村民,正在组织转移。"员工汇报道,"陈道明老师和段龙他们天没亮就去帮忙了。"

向飞点点头,一口喝完热水,起身披上雨衣:"走,我们也去。"

上午十点,中央电视台的采访车开进了灾区。

"各位观众,这里是长江流域受灾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记者举着话筒,背后是忙碌的救援场景。

镜头扫过时,一个戴着劳保手套、穿着深蓝色雨衣的男人正弯腰从废墟里抱出一个孩子,动作轻柔而坚定。

记者没有注意到,这个满身泥泞的身影,正是飞敏娱乐的董事长向飞。

晚上七点,《新闻联播》准时播出。

千家万户的电视机前,观众们一边吃饭一边关注着灾情报道。

突然,眼尖的观众发现了什么——

"老张!快来看!那不是陈道明吗?"

画面里,陈道明正和几名军人一起扛着木头搭建临时桥梁,脸上沾满泥水。

"天老爷!段龙怎么也来了?"

镜头一转,段龙正背着一位老人从深水里走出来,军绿色的雨衣被水浸透。

"那不是王志文吗?还有李幼斌!"

画面角落,王志文和李幼斌正合力搬开断裂的房梁,救出一个大哭的小女孩。

接着,镜头扫过临时食堂——

"那是...周迅?陶红?她们在烧饭?!"

周迅挽着袖子,正在土灶前炒菜,陶红则忙着分装饭盒。

"李冰冰在扛沙袋?!"

李冰冰和几名女员工一起搬运着防洪沙袋,脸上没有一丝娇气。

"周慧敏!周慧敏背着受伤的老人!"

周慧敏弯着腰,小心翼翼地将一位老太太背到医疗帐篷,碎发被汗水打湿。

"向飞呢?怎么没看到向飞?"

众人瞪大眼睛,终于在新闻开头的远景镜头里,发现了一个模糊的侧影——

向飞正蹲在废墟边,一手扶着哭泣的小女孩,一手递给她半个馒头。

第二天清晨,所有的报纸周刊——

"特大新闻!飞敏娱乐全体艺人现身灾区!"

《人民日报》在二版刊登了专题报道:《文艺工作者奋战抗洪一线》,配图正是陈道明扛木头的画面。

《北京晚报》则用整版刊登了周慧敏背老人的照片,标题是《最美的背影》。

街头巷尾,人们议论纷纷:

"真没想到,这些大明星能放下身段去救灾。"

"听说向飞亲自带队,飞敏捐了近一个亿!"

"我二叔在灾区,说他们吃住都和灾民在一起..."

三天后,《光明日报》记者终于在一处堤坝上堵住了向飞。

"向总,请您谈谈飞敏娱乐参与救灾的初衷?"

向飞擦了擦手上的泥,简单说道:"应该的。"

记者追问:"您如何看待媒体对这件事的报道?"

向飞摇摇头:"别报道我们,多关注解放军和受灾群众。"

说完,他转身加入扛沙袋的队伍,留下记者站在原地。

深夜,临时帐篷里。

周慧敏给向飞倒了杯热水:"今天有记者来采访了?"

向飞接过搪瓷缸:"嗯,让他们多写写真正的英雄。"

他望向帐篷外漆黑的夜空:"其实...被报道也好。"

周慧敏疑惑:"怎么说?"

向飞轻声道:"这样会有更多人关注灾情,更多企业来帮忙。"

清晨的薄雾中,更多的救援队伍开进灾区。

许多企业看到报道后,纷纷追加捐款;不少文艺团体也组织起来,前往一线慰问。

向飞站在堤坝上,看着初升的太阳,长舒一口气。

"今天,应该能救出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