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此原则不可动摇(1/1)

武道看重根骨天赋,仙道依赖灵根,而魔道则需精神力。

总之,修道本身就是逆天之举,若能轻易成功,那仙神又怎么会珍贵?

“此生还能再见阿房,看到你们团圆,已足够欣慰。

有这样难得的机会,即使无法有所突破,我也一定会竭尽全力。”

夏无且淡然一笑说道。

随后,嬴迟为夏无且巩固了武道根基。

半个时辰后,如法炮制般为父母筑基,成功让他们进入后天之境,而夏无且却停留在后天第二重。

由此可见,嬴迟所言属实。

“迟儿,咱们出去聊聊,让你娘陪孙辈玩吧。”

事情结束后,祖龙率先开口。

“好。”

嬴迟点头答应。

两人缓缓走向宫门。

“朝中官员处理得如何?”

祖龙询问。

“全族覆灭。”

嬴迟语气低沉。

“胡亥呢?”

祖龙明知答案,仍想亲耳确认。

“处决了。”

嬴迟看了祖龙一眼,回答道。

“那小子终究不及扶苏豁达。

自身无能,还争权夺利,最终成了他人的傀儡,浑然不知。”

“死得恰到好处。

就用他的命和那些叛臣的血,为你立威。”

“这对迟儿掌控秦帝国更有威慑力。”

祖龙感叹道。

“只要父王不追究我除掉胡亥之事,便好。”

嬴迟笑意浅淡。

“他该死。”

“在他心里,或许从未将我们视为父子。

雍城刺杀,那些刺客分明就没打算让我们活着回去。”

“这样的心机,留着又有何用?”

“若因一层关系就放过他,将来如何整顿朝臣?秦法又如何施行?”

祖龙直言无讳。

此事之中,胡亥为主谋,难辞其咎。

若胡亥不死,嬴迟如何能在朝堂上大展拳脚?

“接下来有何计划?”

祖龙追问。

“全面推行郡县制后,就要对付旧势力。

这中原之地,必须牢牢掌握在秦帝国手里。”

“这片中原,我不希望听到除我们父子外的其他声音。”

嬴迟语气冰冷。

“总之,放手去做吧。”

“无论何时,父亲都会支持你。”

祖龙郑重承诺。

对于这个儿子,祖龙满怀信心。

他知道儿子远比想象中更为强大。

“有父亲支持,我便毫无畏惧。”

嬴迟微笑回应。

“下一步,就是逐步推广武道。”

嬴迟忽然说道。

此话一出,祖龙脸色突变,震惊地注视着嬴迟。

“迟儿,武道固然重要,但一旦失控,便是灾难。

它如同一把利刃。”

祖龙严肃警告。

“父亲觉得这世上什么最难掌控?”

嬴迟笑着反问。

“人心。”

祖龙毫不犹豫地回答:“父亲称王多年,未称王时经历亦不少。

见过太多表面忠诚、实则包藏祸心的人,人心最是可怕,难以洞察。”

“所以。”

“掌权之后,父亲学会了驾驭人心,利用权力操控,借臣子管理臣子,以人心影响人心,这就是权谋之术。”

“迟儿,切记不要被人心伤害。”

“切勿轻信任何人。”

祖龙语重心长叮嘱。

“父亲,若我说我能看透人心,您会相信吗?”

嬴迟含笑询问。

祖龙眸光闪亮,惊疑地凝视嬴迟。

片刻后,他缓缓点头:“若换作他人,我定不信此言,但对你,我深信不疑。”

“洞悉人心,是我掌控大秦的关键。”

嬴迟冷声说道,“人心幽深莫测,但在我的眼中无所遁形。

只有真心归附我的人,才能得到重用;背叛者必将自食恶果。”

“迟儿,你展现出的能力令人叹服。

只要善用这份天赋,必能使大秦鼎盛,统一天下亦非难事。”

祖龙抚掌赞叹。

“确实如此。”

嬴迟唇角微扬回应。

借助监国系统的帮助,他能清楚感知下属官员的忠诚度。

一旦发现异心,系统即刻报警。

这是嬴迟治理国家的核心。

人心虽然变幻莫测,却在他的掌控下化繁为简。

因为他不仅能窥探人心,更能引导其走向。

"韩非、李青等人的信任,或许源于他们的忠诚。”祖龙含笑问道。

"确然。

唯有忠于我的人,才能学习武道秘技,否则终其一生也难以领悟其中真谛。”嬴迟答道。

"你果然沉稳。

把江山交付于你,我很放心。

期待你能为大秦带来巨大变革。”祖龙开怀大笑。

——

"迟儿。”

"自推行郡县制以来,四海归一,中原以大秦为中心。

待各国残余势力清除,你有何打算?是继续扩张,还是另有计划?"祖龙问。

他始终不解儿子的真实意图。

然而,身为多年执政者,祖龙自有考量。

他想看看嬴迟能描绘出怎样的宏伟蓝图。

"父亲。”

"这疆域不过是大秦迈向更高的起点,也是核心枢纽。

未来,我们将走向诸天万界。”

"敌人不仅是凡尘国家,还有仙、神、魔等,它们都将是对大秦的挑战。”嬴迟开口说道。

寥寥数语,便让祖龙震惊不已。

在他眼中,儿子的理想应局限于人间,不曾想嬴迟已着眼仙神之境。

"罢了。”

"迟儿的想法让我自愧不如。

总之,放手去做吧,我会全力支持。”祖龙欣然笑道。

"嗯。”

嬴迟点头,未再多言。

无论相认前后,祖龙对他的信任一如既往。

如今全权托付,可见这位帝王的深意。

这也成了嬴迟立足的根本。

时光飞逝。

转瞬间数月过去。

东宫之中。

韩非与冯去疾恭敬站立。

身为左右丞相,他们接替王绾,成为百官之首,受众人敬重。

尽管如此,二人从未让嬴迟失望。

几个月来,他们处理事务游刃有余。

"臣等拜见太子殿下。”

"经数月筹备,各郡县区域划分完成,这是我对郡县官员配置的简述,请殿下过目。”

"若无异议,此奏章批准后即可全面实施。”韩非说完,恭敬递上奏章。

嬴迟接过,快速浏览一遍。

身为储君,他早已精通政务,这类奏章对他来说轻而易举。

"安排妥当。”

"各地官员任命也很恰当。”

"没有辜负我的期望,经过努力,郡县制终于成型。”嬴迟满意微笑。

"多谢太子称赞。”

"待此奏章获殿下认可,郡县制才算真正完善,从此天下大权尽归殿下。”韩非兴奋说道。

"禀告太子。”

"五大营送来军情。”

"他们已按指示完成大营转移。”

“殿下,请过目。”

冯去疾将奏章递上。

嬴迟点头接过。

当初筹划郡县布局时,他便打算调整大营位置。

原五大营主要负责守护秦帝国腹地,对外围支持薄弱。

于是他重新布防。

雍城大营仍驻雍城,守护本土;

蓝田大营迁至辽东,威慑齐燕;

李牧所率边军仍镇守代地,震慑晋地;

邯郸大营移至会稽,威胁楚地。

如今五大营不仅守护本土,还覆盖全秦疆域。

任何变化,均可快速派兵增援。

实现天下统一,单靠郡县制不够,还需合理调配兵力。

只有这样,才能稳定局势。

“各地郡兵、县兵是归五大营指挥,还是由地方官府管理?”

嬴迟问冯去疾。

“此事还需太子裁定。”

冯去疾与韩非对视一眼,齐声答道。

“我大秦根基在文官治民,武官掌军。”

“此原则不可动摇。”

“拟旨。”

“自今日起,各郡县军队指挥权统一归属所属大营,所有军事行动须由大营将领统筹,地方文官不得干涉军队管理。”

嬴迟当场下令。

权力易招人觊觎。

郡守已掌控一郡政务,若再兼管驻军,军政大权集于一人,长此以往必生祸端。

这与分封制无异。

毕竟封王得地后,也权倾一方。

“太子英明。”

两位大臣随声附和。

“郡县制与大营调整已完成。”

“还有何事需奏报?”

嬴迟含笑问。

“启禀太子,近来发生怪事,与各地难民有关。”

韩非神情凝重地说。

“请讲。”

嬴迟冷静回应。

“战乱初平,因各国律令不同,加之战后余波,流民无数。

依朝廷方略,安抚为主,辅以太子建议,在施粥中掺沙,并对冒领救济者实行连坐,成效显着。”

“短时间内,天下流民大幅减少,各州官署全力安置。”

“然而,国库压力倍增,虽大部分难题缓解,但仍有诸多困扰。”

“即便秦有函谷与巴蜀两大粮库,也难以满足需求。

更有豪强暗中囤粮,粮价飞涨,朝廷财政堪忧。”

冯去疾恭敬陈奏,语中满是忧虑。

他曾任治粟内史,位列九卿,主管赈灾事务。

时局动荡,饿殍遍野,冯去疾痛心不已。

当下,粮食短缺严重。

军资匮乏,更被奸商操控,故意囤积,抬高物价。

“所谓强国显贵,视百姓生死如草芥,唯权势是从,视生民为棋子,可随意弃置。”

韩非愤然指责。

昔日身为韩氏宗室,胸怀天下,不拘于一国,不重权势。

韩非与嬴迟谈及天下大事,嬴迟曾言:“终有一日,华夏子孙免战乱之苦,黎民得以安居乐业。”

“待本公肃清余孽,天下便可无忧。”

嬴迟语气沉稳而笃定。

“臣等深信太子殿下。”

韩非与冯去疾恭敬回应。

“流民现状如何?”

嬴迟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