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深知其残酷(1/1)

更何况,祖龙心中同样存有怒火。

淳于越与儒生意图以民意对抗王权,触犯秦律,此举已是大逆不道,即便将其全部清除,又有何不可?

世人如何评判,祖龙毫不在意。

暴君也好,仁君也罢,这些名号对他毫无意义。

祖龙所求唯有四海安宁,永息战乱。

见状,王绾等人不再劝阻,这也让他们再次认识到嬴迟在祖龙心中的重要地位。

王宫之外,五万余名儒生竭力呐喊,震响整座宫殿内外。

四周聚拢的百姓达数万人,共同见证这一场面。

此刻,王宫城墙上,嬴迟现身。

“淳于越,汝此举岂非冒犯王室?”

嬴迟的声音如雷贯耳,在宫外回荡。

此话一出,扶苏神情微变,目光带着敬意望向嬴迟。

他明白,兄长来了。

事情恐难善终。

淳于越缓缓睁开双眼,站起身子,目光直视城墙上的嬴迟,神情依旧镇定。

他早已预料今日的结果,最坏不过被秦王震怒后处死。

淳于越对嬴迟的到来充满怨恨。

在他看来,废除分封制和取消扶苏的太子之位,皆因嬴迟所致。

否则,分封制或许早已实行。

“嬴迟。”

“我淳于越代表儒家与旧制觐见大王,汝究竟意欲何为?”

淳于越冷言道。

此言看似平淡,实则暗含讽刺,意指嬴迟不该到场。

“我。”

“大秦武安君。”

“大秦太子。”

“汝算何物?于大秦又有何功?”

嬴迟直言不讳。

此言出口,淳于越脸色骤变。

何功可言?

连他自己也难以说清。

他对大秦毫无建树。

“竟然是太子殿下。”

“太子殿下威名赫赫,为大秦开拓疆域,平定四方。”

“太子殿下所言甚是,此淳于越浅薄无知,有何资格质问殿下?”

“太子殿下已示宽宏,他却仍这般放肆,实属不知死活。”

嬴迟的话语一落,四周百姓目光灼热,低声议论。

这些话刺入淳于越耳中,愈加尖锐。

在大秦,战功是根本。

无功无爵,则难立身。

纵居高位,仍会遭人指责。

无功不封爵,这是大秦铁律。

“吾乃淳于越,儒家领袖,天下功臣之喉舌。

恳请大王重振祖制,施行分封,方能安定天下。

唯遵祖制,秦帝国方可长盛不衰。”

“若大王执意废除祖制,拒绝分封。”

“吾将率五千儒者守宫门,虽死无悔。”

淳于越话音未落,身后儒者齐声高呼:“若大王不重祖制、不尊礼法、不行分封,吾等誓守宫门,绝不退缩。”

其声震彻整个王宫。

“汝算什么东西?”

“不过一介少傅,无官无爵,更无寸功。”

“有何资格代表天下功臣?”

嬴迟依旧冷眼相对。

“嬴迟!”

“汝强词夺理!”

“纵使我无功无爵,但我同样是大秦子民,为大秦千秋基业,难道不应尽忠,甚至献身?”

淳于越近乎咆哮。

“好。”

“既然汝欲以命谏言,那吾亦需问,汝所谓祖制分封,究竟有何益处?”

嬴迟目光凌厉,冷声发问。

“祖制传承,先贤遗志,分封之制自夏朝以来便是我炎黄治国之本。”

“若恢复分封,有功者可得封爵,甚至封侯称王。”

“分封诸侯效忠大秦,必能治理一方,天下由此安宁。”

“分封之利在于赏功臣、彰王恩,保天下、止纷争。”

淳于越情绪激动地说道。

“这就是汝的答案?”

嬴迟带着几分嘲讽审视他……

忽而召集儒者前来挑战,嬴迟原以为他会另寻途径,不想仍是旧调重弹。

他召集数千儒者,意图借助民意压力,以为祖龙不会轻易行动。

他的最后筹码便是自己的性命。

只要饶他不死,他便永不止步。

即便劝说不成,他冒死进谏的美名将传遍四方,儒家的影响力也将因此扩大。

“确是如此。”

“无论对大秦还是天下,唯有遵循祖制、施行分封,才能使天下安定。”

淳于越抬头,目光坚毅,面对咸阳民众的注视,他正气凛然。”很好。”

嬴迟冷笑一声:“那么,本君问你,可知商朝与周朝的结局?”

淳于越神色微变,急切答道:“今日只论大秦该不该施行分封,商周之事有何关联?”

“你说要遵循祖制,可商周不正是祖制的延续?”

嬴迟冷言道。

“商周因暴君执政,诸侯反叛,国破家亡。”

淳于越咬牙反驳。

此话一出,嬴迟笑出声来:“很好,说得不错。”

“商周因暴君而亡,暴君令诸侯反叛,国家崩溃。”

“若本君换个说法,商周 **,是否说明诸侯权力过大,意欲反叛弑君?”

嬴迟冷眼说道。

淳于越脸色骤变,周围百姓开始低声议论,纷纷指指点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淳于越。”

“本君告诉你,自古以来,王权至高无上,君命如山,臣当死则死的道理你难道不明白?”

“你们儒家不是以忠孝礼义为根本吗?”

“可从你的话里,本君听不出对大秦的敬意,对大王的忠诚,这便是你推崇的礼法?”

“在朝廷议事之地,你不遵秦律,聚众堵宫门,这便是不忠。”

“这就是儒家的忠孝礼义?”

“再者,你明知商周因分封而亡,明知其弊端,却违抗王命,召集儒生冒犯宫禁,你是要毁掉大秦,还是意欲谋反?”

嬴迟厉声质问。

“不……不对,你这样做是……”

淳于越脸色惨白,想争辩,却心乱如麻,无言以对。

“这……”

扶苏听完,见淳于越的模样,瞪大了眼睛,满是震惊。

此刻,他觉得这位一向敬重的老师变得十分陌生。

“淳于越。”

“商周皆因诸侯野心膨胀,所谓守旧不过是自掘坟墓。”

“若我大秦推行分封制,广封诸侯,让天下尽是侯、君、王。”

“十余年间,或许真能迎来太平。”

“可数十年乃至百年之后呢?”

“岂非又陷入乱世?岂非再次上演骨肉相残?”

“你的分封制,不过是不断孕育野心诸侯,最终导致天下大乱的祸根。”

“这就是你对大秦的忠诚?”

“分明是在毁我大秦根基,分明意欲让千万华夏子孙再陷战火,流离失所,生计困顿,复归列国纷争,使战乱延续千年!”

嬴迟怒吼震天。

随后,他的目光扫向四周的民众:“大秦子民,天下初定,再无兵燹,手足同胞不再自相残害。

大秦以德治国,惠及万民。”

“唯有实行郡县制,方能确保政令畅通,天下归一。”

“分封制只会引发新的动荡,纵使今日你们未觉隐患,后世亦会尝其苦果。”

“汝等深知战乱之痛,岂忍后辈重历骨肉相残之殇?”

嬴迟掷地有声的话语响彻四野。

此言出口,群情震惊。

乱世之怖,他们怎能不知?大多人生于战乱,亲历厮杀,见过屠戮,深知其残酷。

若后世再度陷入战火,陷入无尽绝望,这是他们断不能接受的。

对于普通人而言,或许他们不懂高深道理,但对安宁的渴求却是真切的。

也许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知有限,但从太子剖析中得知,分封制便是广封王侯,岂非重蹈列国纷争覆辙?先辈努力岂非付诸东流?

分封诸侯。

即便他们可能暂时远离战乱,可后世呢?

想到这里,他们满腔怒火,目光如刀直逼那些儒家学者,特别是淳于越,恨不得将其生吞活剥。

起初只是凑趣,然局势已然转变……

他们意识到淳于越推崇的分封制不仅关乎自身命运,更牵连子孙未来。

至此,他们再也按捺不住。

“汝这顽固儒生,不曾料汝如此狡诈,竟妄图动摇秦帝国一统根基,让吾等后代重陷纷争。”

“老朽愚钝。”

“我昔日不解分封制为何物,今听太子剖析,方知汝欲分封无数王侯,届时必致天下大乱。

汝不忠不义,理应受罚!”

“处死此贼!”

“这些不忠不义的儒生皆该死!”

“他们是祸国殃民的败类。”

“罪无可恕!”

“杀……”

顷刻间,群情激愤,围观民众纷纷斥责儒生与淳于越,情绪高昂。

在任何时代,人总先顾自身利益。

若与己无关,或许袖手旁观;然若关乎自身,则必拼死抗争。

就朝廷决策而言,分封制或郡县制取决于祖龙的选择。

然而,若欲秦帝国长治久安,必须集权,唯郡县制可行。

分封制隐患重重,严重动摇统治根基。

显然,哪怕寻常百姓也能明白分封制只会滋生无数诸侯,最终导致天下重归混乱,这关系到每位黎民的切身利益。

"我……我……"

方圜情绪激动地痛斥,激起百姓怒火。

淳于越面露惊恐,往日坚定的儒家学子此刻也显慌乱,伏地不起。

这一局面远超他们的预想。

他们本欲劝谏君王遵循祖制,现却被视为大秦罪人?

“荒唐至极,竟敢违逆本宫,还企图蛊惑民心。”

嬴迟冷眼旁观,对淳于越充满嘲讽。

淳于越召集众儒生,以为人多可缓解朝廷压力,亦盼借此声势打动咸阳民众,迫使祖龙让步。

但事与愿违。

嬴迟寥寥数语,局势急转直下。

淳于越精心策划的民意反成催命符,亦成为五千儒生的催命符。

若嬴迟欲严惩,实属罪有应得。

百姓责骂声不绝,淳于越与儒生愈加阴沉。

此时,

嬴迟高举双臂:“大秦子民,请听我说。”

话毕,

王宫外责骂渐止。

众人目光齐聚宫墙。

“数日前,我凯旋而归,为大秦千秋万世,为天下百姓安宁,与百官商议推行郡县制,已呈奏父王,制已初具雏形。”

“淳于越与儒生触犯秦律,背弃秦法,失忠义,更危及大秦根本。”

“妄图私欲,使大秦动荡,百姓重陷纷争。”

“此罪,绝不可恕。”

“大秦子民,”

“此等叛徒,当否处死?以其血警示天下?”

嬴迟目光扫视,话语低沉有力。

片刻静默后,

“杀!杀!杀!”

呼声震天。

宫内外弥漫杀气,怒火全集于淳于越与儒生。

殿内,祖龙端坐,外界喧嚣难扰其专注。

“这杀戮之声,非儒生所发。”

祖龙微皱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