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这一切旨在预防降卒生变(1/1)

“明日……”

赵迟沉声开口,语带威严,“我将接收赵国降卒,诸位有何见解?”

“上将军,是否如在韩国时,将降卒分散编入军队,授予我等秦军预备身份?”

章邯恭敬请教。

“正是如此。”

赵迟微微一笑,目光深邃。

“此次扩军,与往昔不同,昔日我统率不过十万之众,加上韩国守军也不过二十万,骑兵更是临时召集的五万。

如今遵大王旨意新组建军队,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此次,我要打造一支攻守兼备的强大军力。”

“骑兵不可或缺,步兵同样重要,弓箭手亦为关键。”

“它们需彼此协作,共赴战场。”

“骑兵至少需十万,步兵二十万,各部力量合理调配。”

“诸位有何见解?”

赵迟环视四周将领问道。

“上将军英明。”

众将齐声响应。

“此番灭赵之战,立功者众多,名册已存档。

扩军之后,这些将士理应受赏,不得亏待。”

赵迟叮嘱道。

“末将遵命。”

诸将皆点头称是。

“好了。”

“若无他事,诸位可先行退下。”

赵迟点头示意,眼下无需多言,重点在于明日——接收二十万赵军降卒。

此事并不复杂,已有接纳韩国降卒的经验。

“末将告退。”

众将向赵迟行礼后离去。

“终于接近回家的最后一程了。”

“一年未见,烟言想必十分想念我吧。”

赵迟嘴角浮现出一抹期待的笑意。

次日。

邯郸城外。

仿佛重现阳城情景。

此刻的邯郸城外宛如阳城再现。

二十一万赵军降卒齐聚此处,同样席地而坐,四周遍布秦军锐士,警戒森严。

这一切旨在预防降卒生变。

投降的士兵满心焦虑,不知秦廷如何处置他们。

这种恐惧甚至超过当年韩军的感受,尤其是赵国人,对秦帝国既惧又怨。

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降卒,虽已过去许久,但此事至今令人难忘。

赵国人一直渴望复仇,却因秦帝国缘故,许多家庭支离破碎,因此他们尤为畏惧。

此刻,他们唯一的指望便是赵迟在邯郸城外战败时的承诺——保证不会伤害他们。

“上将军至!”

一声高呼令降卒胆寒。

生死一线间,若上将军下令斩杀,今日便是他们的末日。

赵迟在众将陪同下现身城墙,威严地俯瞰这些降卒。”我是赵迟,大秦上将,奉命全权裁决你们的生死。

生或死,皆由我一念之间。”

降卒愈加惶恐,欲逃却被四周持弓的秦军震慑,稍有动作便可能被万箭穿身。

然而,赵迟随后的话语让他们略感安心。”我曾承诺不会杀你们,也绝不会食言。

我会给你们一条活路。”

他的声音洪亮有力,直击人心。

此话一出,不少降卒顿时释然,性命总算保住。

“本将明白。”

赵秦两国有过旧怨,长平一战,秦之武安君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结下深仇。

往事如烟,恩怨自当随风而去。

两国交战,非士卒之过,乃天时地利使然。

赵迟言毕,续道:“降卒营中,想必诸位已知秦廷处置降卒之法。

一是贬为奴隶,分派各地劳役,终生不得赦免;二是贬为刑徒炮灰军,替秦征战,却永为奴籍,直至终老。”

此二策,降卒皆有所闻。

赵国亦同此法。

中原三分,同宗共族,降卒问题皆为三国难题,处理方式大致相似。”秦廷仅此二策,然接管韩地后,吾曾奏报大王,增其一法。”

赵迟言,“即予降卒重生之机……”

话至此,赵迟简明扼要地宣告新策,一如阳城之时,赐二十万赵卒新生。

降卒自然欣然接受,随后赵迟令屠睢拆分二十一万降卒,混编入秦之精锐,组建邯郸大营新锐。

如当年收降韩卒,此辈亦需时日与秦军磨合,方能融入。

两月后,龙台宫。

“报上将军,大军整合完毕。”

“原降卒已分散入精锐,现正受战阵操练。”

“各地郡兵部署妥当,函谷、蓝田两地防务交接完成。”

诸将一一回报近况,屠睢、章邯、任嚣等皆有才略,归赵迟麾下,既遵命行事,又善权变。

“万事俱备。”

赵迟听罢心定。

近两月全力备战,今见成效:邯郸大营稳固,兵力大增,另调十万郡兵至各地。

“尚有何遗?”

赵迟问。

“回将军,井然无误。”

“赵地已有四十万大军驻邯郸大营,足维稳定。”

“上将军可安心归咸阳。”

屠睢笑道。

“确是如此,夫人与孩儿盼您归家团聚。”

章邯附和道。

赵地无忧

“上将军尽管宽心,赵地自有我们守护。”

任嚣郑重承诺。

深知赵迟归乡心切,近两月来他们全力以赴确保事务井然有序。

“赵地防务拜托诸位。”

赵迟对众将说道,“与家人团聚后,我即刻返回。”

“上将军放心。”

众人齐声应允。

转身之际,赵迟叮嘱屠睢和章邯:“接下来数月需加倍谨慎,切莫懈怠。”

“上将军放心。”

二人神情笃定。

轻点颔首,赵迟迈步离去,踏上归途。

这一刻,他盼之久矣。

“烟言。”

“迟哥哥归来了。”

赵迟满怀期待。

目送赵迟远去,任嚣疑惑满腹转向屠睢与章邯。

“老屠,老章。”

“上将军临别之言究竟所指何意?”

任嚣好奇问道:“何谓武道?”

他不解赵迟提及“武道”

是否有更深含义,这更让他困惑不已。

“这……”

屠睢与章邯相视一笑,面对任嚣的迷茫,一时难以启齿。

“莫非是秘事?”

任嚣神色微动。

“老任。”

“追随上将军已逾一年。”

“你如何看待上将军?”

屠睢目光深远发问。

“在我心中,上将军乃大秦战神,无与伦比。”

任嚣毫不犹豫。

“若要你效忠上将军,你可愿意?”

屠睢追问。

“先忠于上将军,再忠于大秦。”

章邯补充,目光直视任嚣。

话音未落,任嚣怔住,察觉到二人眼神,他顿觉眼前局势远比想象复杂。

秦始皇与赵迟会面

十日后,咸阳城。

两千精锐护送车队缓缓入城。

此乃赵迟的近卫军,属其私属武装。

身为大秦上将军,爵位至高。

麾下亲信竟达数千。

放眼秦帝国,仅蒙武、王翦、桓漪三位统帅可媲美。

即便文官高位者,随从亦不过数百。

这是文武之别。

“李青,快到咸阳了吗?”

车内,赵迟探问。

血虎始终相伴。

“回上将军,片刻即至。”

李青笑道。

“见驾后,便可返乡。”

“心情如何?”

赵迟微笑询问。

多年军旅让众人迅速成熟。

赵迟已满二十,即将步入二十一岁,与他同批入伍的李青等人也都成年。

当初离开李家村的十人,在赵迟的庇护下各自建功立业,最差的也升至万人长。

尽管赵迟尽力守护,战事依旧残酷,还是失去了一位同伴。

未来局势难测,但他仍坚定保护他们,因为这些同乡曾在他孤身前往李家村时伸出援手,如今已是他最忠实的追随者。

这些出身同一村庄的兄弟们,还能依赖谁?一人成功,乡里共享荣光。

在赵迟心中,村里的伙伴就像亲人一样。

“终于可以回家了,漂泊多年,甚是欢喜。”

“迟哥,多亏你,不然我们早就战死沙场了。”

李青由衷感激赵迟。

“别这样说。

这次你返乡,等我休整后会安排李雄他们轮流回去探亲。”

“多谢迟哥。”

李青再次致谢。

车队渐渐靠近咸阳。

远处咸阳城隐约可见。

“咸阳,我大秦都城。”

赵迟透过车窗注视远方的咸阳。

虽已重生于此二十年,这却是他首次亲眼见这帝都。

虽尚远,仅能辨其大致轮廓,但其雄伟气势远超别国首都。

咸阳,果不负大秦之名,乃当今天下最强国核心。

“历史记载……”

秦始皇驾崩后,胡亥继位,残害宗室,屠戮皇族,几乎断绝血脉。

后来六国联军攻陷咸阳,项羽更焚毁古城。

如此繁华都城终成废墟。

但今不同,因我在此。

虽无法改写秦统一的历史,却绝不受制于它,我要主导走向。

即便秦始皇逝去,我也定护此城,不让大秦往昔辉煌就此消亡。

眺望咸阳,赵迟豪情满怀。

此时,自咸阳方向奔来百余名骑士,皆着禁卫军特制战甲。

“末将辛胜,恭迎赵迟上将军凯旋归朝。”

领头将领下马行礼,态度十分恭敬。

“辛胜?竟然是禁卫军统领亲自来接。”

赵迟心生赞叹,“秦始皇待我不薄。”

随即下车回礼:“多谢辛胜将军亲迎。”

“上将军过誉,实为荣幸。”

辛胜眼神充满对赵迟的崇敬。

赵迟威名远播,他所取得的战绩令韩、赵两国覆灭,使大秦帝国力达到顶峰。

作为最年轻的上将军,他在本国乃至诸国间都享有盛誉。

百万精兵对赵迟无比尊崇。

提及昔日的武安君白起,无疑是公认的战神,所向披靡。

赵迟的声望正逐步接近白起,许多人坚信他将成为大秦新一代的无敌战神。

“辛苦你了。”

赵迟再次道谢。

“上将军。”

辛胜恭敬回应,“大王得知您已至咸阳境内,亲自率百官在城门外等候。

咸阳百姓也自发聚集,迎接您的凯旋。”

辛胜立刻领百名禁卫军开路,赵迟的亲卫随后跟进。

很快,他们抵达城门。

此时,城内外气氛庄重而紧张。

祖龙着王袍、戴冕旒,身后侍立文武百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