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5章 其中必有隐情!(2/1)

“这也是老神仙的意思?”

“依老神仙所言,老九或许真能做到!”

“但那毕竟是在老九称帝之后,父皇此刻行动,是否操之过急?”

朱标面露迟疑。

“我想亲眼见证那一刻,不急怎么行?届时,老九为先锋,我朱元璋也要亲自出征!”

朱元璋的解释,令朱标神色大变。

老爷子这是要豪放不羁啊!

他原以为老爷子只是想让老九出征摆平西域与漠北,未曾想他竟也要亲征!

“父皇,您别逗了!”

“西域、漠北皆是荒凉之地,您这把年纪,何必去受苦?”

朱标焦急万分。

“谁说我是去受苦?”

朱元璋心虚,似乎觉得不战而胜有点丢脸。

他能说自己是去游历山水,顺道祭天吗?

“即便我同意,九弟也未必会让您冒险!”

朱标无奈劝说。

“这事我自会与老九商量,总之有他在,你大可放心,我不会有事!”

“别看我一把年纪,身体硬朗着呢,上阵杀敌,不输当年!”

“你也知道老九那小子修炼有成,对付小小的西域和漠北,轻而易举!”

朱元璋主意已定,且有老九在旁,他对征服西域、平定漠北充满信心。

“我……儿臣无言以对。

只愿父皇保重身体!”

朱标摇头苦笑,深知老爷子性情倔强,劝也无用。

再者,无论是征讨西域还是漠北,皆非短期之功,或许自己根本无法亲眼见证大军出征的那一刻。

即便老爷子此刻应允,待他百年之后,我仍可坚持踏上战场,他又岂能从九泉之下跃出劝阻?

看来,唯有抵达汉中后,与老九商议再做定夺。

“吾此生,或许尚能率领蓝玉等一众勇士再度出征,彼时指挥他们为大明开疆拓土,何其威风?”

朱元璋已开始幻想自己统率千军万马,攻城拔寨的壮阔场景。

“话说回来,若论武将,吾麾下与老九麾下相比,究竟如何?”

念及此,朱元璋兴趣盎然,向国运系统发问。

“此问题难以一概而论,实无可比性。”

“宿主开国之初,麾下徐达、常遇春、汤和、蓝玉、李文忠皆为顶尖武将,各怀绝技;耿炳文、邓愈、傅有德等亦是能独当一面的猛将。”

“而汉王朱松麾下,耿青、秦武、杨赫皆为顶尖,陈启、刘胜、周通、付泽等亦为一流。”

“人数上,汉王朱松不及宿主,但论单打独斗,双方可谓势均力敌。”

系统缓缓道来。

“势均力敌?这不等于没说吗?”

“那我换个问法,若让蓝玉他们与汉中武将切磋,人数相当,你认为哪方胜率更大?”

朱元璋略显无奈,却仍换个方式追问。

此事若不明朗,朱元璋心中定难安宁。

“如此,汉王朱松麾下武将有法器增强战力,若无意外,当属其麾下猛将更胜一筹。”

朱元璋默然,竟无从反驳。

他深知法器加持下的秦武等人之恐怖,称其为杀戮机器亦不为过。

这法宝一旦被激发,三人便如虎添翼,势不可挡!

战场上,武将的个人勇武对提振士气至关重要。

这法宝的效用,远不止增强他们自身。

“若是没有这等外力相助,我麾下的猛将,应也不输于老九手下的耿青等人吧?”

朱元璋最终自我宽慰了一番。

【宿主此刻的纠结并无实际意义!】

【蓝玉等人与汉王麾下猛将在战场上相遇的机会微乎其微!】

【即便真有此可能,汉王朱松也定会提前将其扼杀,断无此等机会!】

国运系统适时提醒。

朱元璋闻言,不禁一愣。

似乎确是如此!

【况且后世名将辈出,宿主总不能将他们一一召唤来比拼吧?】

【大明后世还有于谦、戚继光、李如松等诸多名将,他们分属不同时代,无从比较!】

国运系统补充道。

朱元璋听后,深有同感地点头。

他不过是心血来潮,随口一问罢了!

“武将难以相较,但大明皇帝排行榜上,我这开国皇帝总要争一席之地吧?”

“即便争不过老九,也绝不能落后于他人!”

朱元璋为何一心要在有生之年收复西域,平定漠北?

不就是为了积累功绩,在这排行榜上名列前茅吗?

至少也要跻身前三,否则岂不颜面扫地?

【宿主提及大明皇帝排行榜,排在您之后的前十名中,尚有一位女帝呢!】

国运系统再次发声。

“女帝?”

朱元璋听后,惊愕万分!

竟有此事!

大明王朝竟也有女子登基为帝?

他的脑海中不由自主地浮现出唐朝女皇武则天的身影!

“这女帝究竟何人?若真是第二个武则天,那这天下还姓朱吗?”

“难道会像李唐那样,李家的江山都要易姓了吗?”

朱元璋几乎喊了出来!

系统回应道:“宿主无需忧虑,天下依旧属于朱家,因为这女帝乃昭武大帝之女,早年拒绝婚配,离家出走当了道士!而昭武大帝一生仅有两子,一子战死,另一子难担大任!这女帝之所以能登基,还要追溯到天道大帝朱松的三子朱匣烨,正是这位大明的尸王扶持她坐上了皇位!”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女帝何名?”

朱元璋闻言,既松了一口气又生出了好奇。

只要天下仍是朱家的,似乎也并非不能接受!

况且还是朱匣烨那小子扶植上位的?

其中必有隐情!

系统答道:“凤武女帝,名朱慧英,乃大明唯一的女皇帝!”

系统继续解释:“竟有这样的事!即便有老九家三子的助力,当时朝中的文武百官又怎会容忍一个女人坐上皇位?”

“他们能心甘情愿?”

朱元璋满心疑惑。

“这不是朱家老祖宗扶持的皇帝吗?当时,朱匣烨就如同朱家先祖一般!文武百官纵有万般不愿,也不敢有丝毫怨言!”

“而且凤武大帝在位十八年,退位时直接将皇位传给了侄子,即她亲弟弟的三子!”

“也可以说,让凤武女帝上位只是权宜之策,她更多是在为自己的侄子铺路!”

朱松先祖有遗命,幼子不得继皇位,故先立朱慧英为女帝,以稳社稷,待侄儿成长,再行禅让。

且祖训未禁女子登基,加之有朱匣烨老祖宗支持,女帝之位,无人敢非议。

国运系统的这番言辞,令朱元璋心中震撼不已!

他竟忘却此事!

后世天道大帝,乃大明象征,道家紫袍天师。

天道皇帝与朱匣烨皆在天际注视后世言行。

故此,后世皇族子孙皆知,先祖虽逝,犹在天际监视,若有不轨,先祖或自坟茔而出。

---分割线---

朱允炆向朱元璋跪求,愿就藩以救母。

朱元璋未曾料到,一时与国运系统之谈,竟带来意外之“喜”——大明女帝朱慧英!

虽令朱元璋略感无奈,却远胜于李唐之武则天,后者毕竟外姓。

朱慧英乃老朱家血脉,女帝亦姓朱。

“父皇,您在沉思何事?”

见朱元璋久无反应,神色异样,朱标好奇问道。

“无事,吾在想,老九收复西域,平定漠北,需耗时几何?”

朱元璋回神,急忙解释。

“西域与漠北,非河西走廊可比,数年之功,恐难成就!”

朱标闻此,无奈叹息。

他自知,此生恐难见证此景。

西域与漠北地域辽阔,老九即便战无不胜,要遍历每一寸土地,所需时间恐怕要以年计。

河西走廊那般迅速平定之事,在此几乎不可能重现。

“那倒不一定!且看老九如今有何手段!”

朱元璋微微摇头,未置可否。

他深知许多难题,对大明朝廷军而言或许无解,但在老九那里,却充满无限可能。

毕竟,老九修仙且能炼制法器。

朱元璋甚至猜想,若老九亲自出手,灭哈密国只会更快,一念之间,无需等待攻城器械,即刻可灭国。

只是不知现在的老九,是否已具备这等能力?

念及此,朱元璋对汉中之行更加期待。

……

汉中府,四月初四,定军山寂军墓。

五年前的今日,正是寂军墓三千将士长眠于此之时。

为此,朱松将每年的四月初四定为汉中祭祖节,以祭奠这些亡灵。

每逢此日,汉中府百姓自发前往定军山外,为寂军墓中的阵亡将士祭奠,焚烧纸钱。

汉中府规定祭祖节为当地假日,即便工厂工人也有时间参与。

自四月初三起,定军山外围重兵把守,为祭奠百姓划出界限,防止惊扰沉睡将士。

当日,朱松携耿青等人来到定军山,见四周百姓自发祭奠,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这些英勇捐躯的战士,值得所有民众缅怀铭记,此乃朱松之愿!

祭祖节之名,意在让此祭奠世代相传,非仅限于今朝。

后世子孙须知,此山中安息着无数为守护这片疆土而捐躯的英雄。

寂军尤为特殊,其伟大超越任何沙场战死的将士。

他们为守护这片土地与子民,不仅献出了此生,更付出了来世的轮回。

寂军,以其不死不灭之姿,远离了轮回之路。

朱松深入寂军墓,祭奠旧友后,离开定军山,而民众的祭奠仍在继续。

回到汉中府,朱松见街道繁华,民众和睦,脸上露出笑容。

改革之路不易,此盛世得之更难。

然仍有众多人士,默默守护着这盛世。

汉中军儿郎们在塞外坚守哈密卫,如周通等人,办完家事后,再次前往哈密卫驻防。

哈密卫守军,朱松令分三批轮流回乡,确保始终有两批驻守,每批每年可归汉中四月,实则仅三月。

战事起,则全员速归。

朱松归府后,唤袁管家,吩咐道:“闻老十七就藩,备王族瓷器一套赠之,以为贺礼。

朱允炆、朱允熥封王,吾为叔者,岂能吝啬,亦各赠一套!”

谈及王族专用瓷器,它虽价值连城,却非市面常有之物,非王族身份便能轻易拥有或购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