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为君之道,非是如此(2/1)

这小子,人生犹如开挂!

而今,他似已领悟“开挂”真谛!

【西域民心归附,父亲对你的作为极为满意,赞誉有加,能力获认可!】

【自此,父亲对你多有倚重,诸多事务交由你处理,乌斯藏都司时有小国滋事,亦派你前去平息!】

【你俨然成为救火王爷,遇事皆有你身影,那五十六天魁星常年随你左右,经历巨变,皆已脱胎换骨!】

朱元璋沉默。

这救火王爷之称,名副其实!

父亲指向何方,他便攻向何处,有事则上,无事亦能寻事而上!

他看出,朱匣焌骨子里便是位不安分之人!

【天道十二年,父亲下令北伐,你随军出征,南征北战,为大明开拓广袤疆域!】

【战争持续五年,大军终凯旋!】

漠北之战,亦有朱匣焌之功!

朱元璋心明如镜,这小子天生为战而生,战争机器般存在!

大明战神之名,实至名归!

与老四家的朱祁镇截然不同,那是真正的含金量!

至于朱祁镇,不过笑谈罢了!

【天道二十六年八月,大哥病重,恐命不久矣,临终前劝阻父亲迁都北平之事,并建议立你为新太子!】

【天道二十六年九月,大哥应天病逝,年仅三十九!父亲亦昭告天下,立你为太子!】

父亲长年修行闭关,你身为太子后,亦肩负监国之责。

朝中大臣,多有对你心生不满者,而你亦非与他们相投,故你罢免了众多朝臣,扶植亲信上位。

你的举动,无疑引起了父亲的关注,你心知,必是有人前往皇卫道观告了你的状。

朱元璋惊愕不已,你身为监国太子,竟在朝堂上排除异己,这怎算治国之道?

你日后乃是要继承大统之人,岂能因个人喜好罢免大臣?如此下去,朝中还能留下几位忠良?

为君之道,非是如此。

即便你只是监国,行使的也是皇帝之权。

之道,在于平衡。

忠臣、佞臣、清官、能臣,皆需用之。

去留之间,全看政治需求,非以其身份标签而定。

必要时,即便是清官、忠臣,亦可能需牺牲。

此乃权术。

自此,父亲的话语常在你耳边回响:“老二,你威风啊,听说接见使臣时,竟耍刀与人交谈?”

“老二,你威风啊,连见官员也如此?”

“这皇位,或许该由你来坐……”

朱元璋望着你,心中竟生出一丝莫名的笑意。

你这般行事,实在太过张扬。

若朱标也如你这般监国,他朱元璋恐怕早已被气死。

知晓父亲不满,你终是有所收敛。

而父亲亦耐心教导你治国之道。

时光匆匆,你渐趋衰老。

天道八十二年,你身染重病,父亲亦结束闭关。

你生命垂危之时,父亲亲手为你披上梦寐以求的龙袍,然而这荣耀却与你无缘,生命即将消逝。

又是如此结局!

早已料到,老九生命力顽强,其子欲继承皇位,难如登天!

除非其子寿命更胜老九!

朱元璋虽预知此果,心中仍不免哀伤。

特别是目睹老九为朱匣焌穿上龙袍的那一刻,让他忆起朱标也曾身着龙袍拍照的情景。

那是一种深切的共鸣。

昔日辉煌的五十六天魁星,亦已先行离去。

天道八十二年八月,你于顺天府病逝。

你是朱匣焌,大明的救火王爷,天道皇帝旨意所向的大明二皇子。

推演至此终结。

朱元璋醒来,内心却难以平静。

朱匣焌之死触动了他最敏感的心弦。

他感到朱匣焌的一生荒诞离奇,充满传奇与不可思议,亦有难以接受之处。

朱匣焌的一生,连朱元璋都难以形容。

确实如系统所述,如同奇迹般精彩纷呈!

若非如此,换作他人,或许结局难料。

好在后来朱匣焌迷途知返,在老九的指引下,逐渐学会治国之道。

若为,必为好君!

细节之中,朱元璋还得知朱匣焌育有六子两女,家族繁盛。

或许未能登基为帝,是他此生最大遗憾。

但好在,如同标儿,他也监国多年,尽享皇权巅峰之荣耀。

老九时常不理事务,否则那小子初时岂能肆意妄为。

说到底,朱匣焌初掌监国之权时的诸多谬误,老九亦难辞其咎,乃其父教导无方。

日后须得提醒老九,即便他沉迷于修道,亦不可忽视对皇储的教诲。

“陛下,早朝时辰已到!”总管太监王琛的声音在朱元璋耳边响起。

朱元璋猛然惊醒,方觉天已大亮。

幸而他昨晚早睡,否则这八小时的深思熟虑,恐将使他错过早朝,那可就闹出大笑话了。

他朱元璋一生,虽偶有不上早朝之时,却从未迟到过。

早朝上,朱标提及工部和户部的工作安排,老九送来的书籍与种子至关重要。

满朝文武闻汉王朱松送来农耕方法及新式耕具制法,皆震惊不已。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户部与工部更是欣喜若狂。

朱松或许未料到,工部竟也开始向他靠拢。

朝堂如大染缸,利益恒为首要之务,古今皆然。

朱松若能满足他们所需,他们自会想法讨好,至少不会与他为敌,除非他再触及其利益。

整个早朝,皆在讨论农耕之事如何安排,进展颇为顺利。

这无疑为汉王朱松在朝堂上增添了不少威信。

即便有人对汉王不满,此刻亦不敢站出来挑刺。

毕竟农耕之事关乎国计民生,谁敢以此说事或反对,首先便过不了朱元璋这一关,他最为重视农业与百姓。

早朝毕,朱元璋心情愉悦,加之晨起服用回清丹,浑身舒畅无比。

他转身对朱标笑道:“标儿,速派人去请老十七来,尔等兄弟二人陪朕出宫。

闻大戏院有新戏上演,乃老九所赠之舞台剧,非传统戏曲,以言语与表演为主,颇受欢迎,朕亦欲观之。”

朱标闻言,神色振奋:“儿臣亦有所闻,此乃老九专为过年所作之贺岁剧。”

“观众观后,或哭或笑,颇令人好奇。”

“然皆言老九此戏极佳!”

朱松之舞台剧,实述汉中军攻河西走廊之事,融喜剧元素,极为诙谐。

剧中搞笑角色,竟以周通为原型之小人物。

朱松深知喜剧之道,巧妙安排笑料,令观众捧腹。

过年之际,欢笑自是不可或缺。

至于泪点,则在于剧中热血之处,如将士英勇战死沙场之景,朱松刻画深刻。

旁白更有经典台词:“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此句弘扬英雄军人精神,提醒百姓感恩与铭记军人之重要。

不久,朱权亦至。

父子三人乘辇出宫,直奔大戏院。

朱元璋驾临,戏院门口守卫森严,百姓皆知,皇帝又来赏戏矣。

朱元璋父子三人初时不解,为何观众观此舞台剧,时而哭泣,时而欢笑。

及至亲自观赏,方悟其中之妙。

尤其是饰演周通的演员,高大威猛却憨态可掬,反差之趣令人捧腹。

朱元璋观剧情,隐约猜出那误斩哈密头颅的憨厚大汉,正是周通。

初闻此剧讲述汉中军攻取河西走廊之事,朱元璋尚感好奇,而今对老九的才情深感佩服,竟能创作出如此诙谐之作。

及至攻城片段,汉中军英勇无畏,壮烈牺牲,众人皆被触动,连朱元璋亦眼眶泛红。

氛围渲染至极,即便如朱元璋这般历经战阵之人,亦难逃情感波动。

此刻,父子三人终明观众为何悲喜交加。

此剧基调欢乐,搞笑,恰合过年氛围,却又引人深思,让观众体会到军人的艰辛与价值。

“九弟,真乃奇才!”

“为兄自愧弗如。”

朱标红着眼眶,感慨万分。

“父皇,大哥,这剧本真是九哥所作?”

朱权眼中满是敬仰。

剧中汉中军,令他心生向往。

“正是你九哥之笔。”

朱元璋笑而点头。

“儿臣日后定随九哥步伐,建立如汉中军般雄师,守护大明边疆!”

朱权坚定地点头,誓言铿锵。

朱元璋与朱标闻言相视一笑,心中暗赞:这老九真是有两下子!

不过一部戏,竟让朱权视其为楷模!

九哥的表率作用,着实不凡。

午后,朱元璋携二人返回皇宫,晚餐时又邀朱权至奉天殿共膳,边为其布菜,边细心叮嘱就藩后的注意事项。

朱权连连点头,誓以九哥为榜样,不负父皇期望。

对于朱权,朱元璋本就颇为放心,唯独忧虑老四暗中作梗,引诱朱权误入歧途。

而今见朱权对老九心生敬仰,朱元璋心中的大石终于落地。

老四若想再挑拨老十七与老九对立,恐怕难了。

---分割线---

朱标惊愕不已,老九之子朱匣焌竟如此出众?

人心复杂,朱元璋对诸子性情了如指掌。

众藩王在应天府时,乖巧听话;一旦离京就藩,便判若两人。

朱樉与朱棡便是前车之鉴。

其余皇子虽不至于如此,但远离皇权,亦成了封地内的“土皇帝”。

指望他们如宫中般乖巧,实属奢望。

真正如老九般,致力于封地治理、造福百姓的藩王,实属罕见。

老九之前,朱元璋未曾得见。

即便是朱棣,亦满心想着建功立业,从父皇处谋取更多利益,以增强藩镇实力。

这并不意味着藩王们皆有不轨之意,只是人一旦失去管束,本性便会逐渐显露。

朱元璋对这一切洞若观火。

正如国运推演所示,朱允炆在朱元璋生前,犹如温顺孩童,极力讨好以求欢心。

然谁也无法预料,朱元璋身后,若非老四和老九阻止,会有多少儿子遭朱允炆铲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