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这正是朱松所期望的结果(2/1)

即便是回到兵营的士兵,在庆功宴后也可享有三天的探亲假,但士兵与将领均需轮班探亲,不可全体离岗。

“耿千户,我能否先回家探望老娘和弟弟?”周通在宴席结束后,向耿青请求。

“去吧,本就是让你们回家团聚,准你三天假,好好陪陪家人。”耿青笑着答应。

此次西征,主要带了秦武和杨赫的队伍,耿青的人大多留在汉中,周通无需排班,耿青直接批了三天假。

“多谢耿千户!”周通大喜,道谢后立即启程回家。

三日后,朝廷钦差抵达,前来宣读对汉中将士的封赏诏书。

钦差乃兵部主事秦荣,先到汉王府宣读朱元璋的圣旨。

听到对秦武等人的封赏,朱松面露惊讶。

没想到此次老爷子如此慷慨!

而更令人诧异的是,圣旨还宣布设立哈密卫,暂由汉中军镇守哈密城!

朱松曾虑及此可能,却觉其概率甚微,未料老爷子竟真下此决心!

言为暂守,实则哈密卫已归汉王朱松所有!

满朝文武何以默许?

朱松未知朝堂变故,心中惊异自不待言!

“殿下,哈密卫真归我们了?”

“与先前所想大相径庭啊!”

耿青于朱松接旨后,满面愕然。

“总归是佳音!”

“河西走廊,自此为我等囊中之物!”

“老爷子深谋远虑,知晓唯汉中军能守此地!”

朱松闻言大笑!

此刻,他唯将一切归功于朱元璋之智!

即便老爷子欲授哈密卫于他人,朱松亦不信其能守,终需自己收场!

而今结果更佳,一步到位!

“钦差大人高姓大名?”

朱松转而问钦差秦荣。

“下官兵部主事秦荣,参见汉王殿下!”

秦荣速报家门。

“秦大人!本王欲请秦大人相助……”

朱松述其意于秦荣,又命袁管家赠“小礼”于钦差,秦荣受宠若惊!

“殿下放心,小事一桩,下官等人自当亲力亲为!”

秦荣允诺朱松所托,领队离汉王府。

“备车,吾等亦往观之!”

朱松复对耿青言。

朱松托秦荣之事甚简,即旨中受赏者,皆需挨户宣旨!

此事无秦荣,亦有小吏代之。

除旨外,兵部亦有嘉奖令,皆朱元璋御批,等同于旨!

唯钦差亲至宣旨,声势更显!

秦荣逐户宣读圣旨,使得汉中府的街道重现喧嚣,人群挤满了各个角落,争睹这一盛况。

受皇帝亲赐恩赏者共五人,秦武首当其冲。

随后,杨赫、周通等府邸亦迎来荣耀时刻。

至周通家时,只见一位老妇在简陋院落中烧火煮土豆,竟是周通之母独自在家。

“诸位大人,有何贵干?”老妇见几位官服加身之人,心中忐忑,轻声询问。

秦荣面带微笑,趋步向前:“请问,这里是周通校尉的府邸吗?”

“周通校尉?”老妇闻言,一脸愕然。

人群中,知情者忙向仍沉浸于震惊中的老妇道贺:“刘大娘,恭喜了!您儿子前线建功,朝廷特使前来封赏周通呢!”

四周邻里,目睹钦差到访周家,又见老妇惊愕之态,心中难免生羡。

皆知周家长子周通投军汉中,初入行伍便为什长,近来更有媒婆登门议亲。

而今,这小小什长竟也荣登皇恩榜!

恰在此时,一辆华贵马车缓缓驶近,民众自动让路。

“那是汉王殿下的马车,我见过!”

“驾车的是耿千户!”

有眼尖者一眼认出,全场再次沸腾,汉王殿下亲临周家!

令人意外的是,首个下车者竟是周家次子周顺。

他匆匆奔向家门。

朱松专程前往盐厂接回周顺,因这样的重要时刻,周顺必须在场,也担心老妇人独自应对会慌乱。

不久,朱松与耿青一同抵达周家门前,众人急忙向朱松行礼。

“秦大人,可以开始了。”朱松示意秦荣。

周通之母在周顺的安抚下逐渐平静,明白了事情的原委:周通在前线立功,皇帝特派钦差来颁赏。

秦荣当众宣读了周通的嘉奖令,令周通与其母震惊不已。

正六品,初授昭信校尉,乃皇帝亲封,荣耀至极。

老妇人激动得不知所措。

“大娘,接旨谢恩。”朱松轻声提醒。

老妇人恍然醒悟,连忙跪下,双手颤抖地从秦荣手中接过嘉奖令,心中仍难以置信。

儿子竟要成为大将军?虽对朝廷职位不了解,但她深知周通此番成就非凡。

四周的邻居见状,无不羡慕议论:“老周家真是祖坟冒青烟了!”“以后上门提亲的媒婆怕是要踏破门槛了!”……

周通的成功,让全家都跟着沾光,连带着他的母亲和弟弟周顺也备受瞩目。

之前老妇还为周顺的婚事操心,如今,整个汉中府都将知晓老周家出了个皇帝亲封的将军,周顺的身份也随之显赫。

周家兄弟的命运,自此刻起彻底转变!

“汉王殿下,下官这就前往下一户了。”秦荣向朱松行礼告退,得朱松首肯后,便率众前往下一家。

朱松耳闻周遭邻里议论纷纷,多是嫉妒之声,这正是他所期望的效果。

他命秦荣高调宣读嘉奖,意在宣扬:投身汉中军,建功立业,可光耀门楣。

朱松与耿青未久留周家,老妇与周顺感激涕零中,二人离去。

邻里见状,再无顾忌,纷纷涌入周家小院,或道贺,或攀谈,往昔轻视周家的邻里,此刻热络异常。

经此一事,谁敢再小觑周家?这破败小院,或许数日便焕然一新。

周通身为六品官,月俸十石大米,按汉中府米价,足足十二两银子!加之汉中军福利,重建大院绰绰有余。

汉中军规定,周通战场立功,家属即为荣誉军属,其福利令人眼红,此乃大明独有。

一人立功,全家受益。

随后,秦荣又至百户张旦、陈启家,场面如出一辙。

张旦被封从六品忠武校尉,陈启则为从六品忠显校尉,皆是皇命加封。

光宗耀祖者,非周通一人,张旦、陈启之嘉奖,亦令邻里艳羡不已。

这番大动作,想必会让汉中百姓在日后长久的时间里,都成为饭桌上的热议话题!

这正是朱松所期望的结果。

“殿下,您这招真是高明!”

“没想到秦荣如此给面子,还是咱们汉王的面子足啊!”

耿青在返回汉王府途中,对朱松笑道。

“官场中人,必须懂得察言观色,尤其是那些京官,个个狡猾。

他们表面恭敬,内心所想,唯有自知。”

朱松不以为意地摇了摇头。

要知道,现今朝堂上,除了户部少数官员,六部中多数对自己心有不满。

其中,礼部和兵部的官员对自己弹劾最多,意见最大。

这便是利益或观念冲突导致的必然结果。

汉中府对皇帝册封周通等人的事议论纷纷之时,朱松正于书房内撰写奏折,准备上报朝廷。

这既是对老爷子汇报汉中府一年的发展概况,也是一份工作总结。

写完后,朱松又准备了一批送往应天府的物品,让锦衣卫一并带去,其中还有一瓶专为老爷子炼制的回清丹。

如今,炼制此类低阶养生丹药对朱松而言轻而易举,无需闭关。

此次他炼成了六颗,足够老爷子服用两月。

此外,他还为老爷子和朱标准备了丰富的年货。

汉中入冬后并不严寒,因地处秦岭以南,气温少有零度以下之时。

即便偶有,亦不会持久。

相较于秦岭以北,汉中府显得温暖许多。

若搁在现代,汉中这类地处秦岭之南的城市,虽无北方集中供暖,却可能因气候差异让北方人感觉其寒冷更甚北方。

古时百姓亦有御寒之策,诸如热炕、壁炉等。

然而,寻常百姓保暖手段简陋,多以火炉或热炕为足,壁炉则非富贵人家莫属。

应天府皇宫内,冬日特设东西暖阁,连帝寝亦是室内供暖设计。

北方百姓,冬日衣衫单薄致死之事时有发生,但现今西北,此景已鲜见。

蜂窝煤的问世,加之西北百姓日益富足,取暖难题得以缓解。

家家户户购得起煤饼,足以御寒与日常烹饪。

朱松批完奏折,命锦衣卫送物至应天府后,步出书房,顿感寒风扑面。

“袁管家,你从府库中取银,筹备年货与保暖物资,遣人送至哈密卫,为塞外将士改善伙食,共度佳节。”

“再安排戏班前往慰问,此后节庆皆如此,望你妥善安排。”

朱松又向袁管家嘱咐道。

袁管家应允,即刻着手准备。

塞外严寒,将士生活艰辛。

哪有现世安稳?汉中府的安宁,皆由塞外袍泽肩负。

哈密卫守军轮换制度已定,一年十二个月,六队抽签轮替回汉中探亲,每两月即有队伍归乡,新队接替。

目前,河西走廊尽在汉中军掌控之中,自汉中至哈密,往返需月余。

归后,他们仅有一月休憩时光。

汉中军士退役之期定为十八年,届时常默许退伍。

然,亦可选择续役,唯年过四十五之普通士卒须离营。

普通将领则至五十五岁方退,多享十年军旅生涯。

譬如十八岁入伍者,三十六岁即可退役,若仍怀壮志,亦至多服役至四十五岁。